1 / 6
文档名称: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doc

上传人:zhimenshu 2025/4/24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 】是由【zhimensh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4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1、 列表说明严羽”妙悟”说与克罗齐”直觉”说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
①”妙悟”与”直觉”均揭示了审美和艺术活动不同于其它意识活动的特殊性, 强调了艺术的感性功能。
②”妙悟”与”直觉”均强调审美和艺术主体在创造中的决定作用, 揭示了审美主体在艺术直觉活动中不经过理性、 逻辑、 认知而洞见本真、 直契本原的特征, 接触到艺术创造的心理奥妙和美学规律。
不同之处:    
①克氏的”直觉”说有其泛美学色彩, 而严羽的”妙悟”说则主要论述诗的审美特质, 这一不同就导致了后者主张悟性因人而异, 诗人”悟”的程度如何, 直接影响着作品质量的优劣高低; ”直觉”说则否认彼此之间存在质的分野。与佛教哲学所说”利根”、 ”钝根”一样, 严羽区分了”悟有分限, 有浅深”, ”透彻之悟”与”一知半解之悟”甚或”不悟”的高下差异。有人饱学诗书而导致以才学为诗, 其创作成就反而不如学力不深的”一味妙悟”者。而克罗齐的”直觉”说则认为每个人都有直觉活动, 因此实际上每个人均有几分是艺术家。艺术的活动并不限于号称”艺术家”的人们在”创作”时才进行,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少都有审美的活动和艺术的活动, 只不过普通人未能将心中已经直觉到的艺术以技术或物质手段记录下来而已。大艺术家和我们平常人在这一点上只有量的分别, 而没有质的分别。克罗齐曾言: ”‘诗人是天生的’一句成语应该改为‘人是天生的诗人’; 有些人天生成大诗人, 有些人天生成小诗人。天才的崇拜和附带的一些迷信都起于误认为这量的分别为质的分别。”克氏的这一观点使其”直觉”说带上了浓厚的泛美学和泛艺术论的色彩。
②”妙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诗人”熟参”前代优秀诗歌, 从而领会诗歌创作技巧, 把握创作规律, 提高艺术修养; 而克罗齐则由于其直觉一方面超越了”直觉前”的感受之流的干扰, 一方面又超越了”直觉后”的逻辑的、 经济的、 伦理的、 传达技术的约束, 因此强调了直觉的绝对纯粹性和艺术家的天生性。
③二者对于语言文字等传达媒介的态度有重大差异
以严羽为代表的中国诗学”妙悟”论者强调”不落言筌”, 反对”以文字为诗”而不是不要文字而沦于无字天书, 反对”参死句”、 死于句下而同时主张”参活句”, 使语言文字如盐溶于水, 达到”透彻玲珑”、 ”无迹可求”的浑化境界。
而在克罗齐那里, 在内心酝酿成直觉, 这种在内心的表现活动, 是心灵的艺术活动。但她把艺术活动仅限于内心的直觉活动, 仅限于内心的表现, 而把实际的表现活动( 在纸上写诗, 在画布上画画, 在乐谱上作曲) 看作是”外射”活动, 外射活动的目的仅为保留直觉活动以便其重现, 外射活动所产生的外射品( 诗篇、 书画、 乐章等) 并非艺术品。实际上, 克罗齐是把实际表现活动排斥于艺术活动之外, 把实际艺术品排斥于艺术之外, 这与严羽的”妙悟”说对艺术本质的揭示是有很大不同的。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2、 请阐述精神分析学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弗洛伊德建立在她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之上的艺术理论, 对于文艺学的发展是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贡献的, 它也实际上产生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其对于艺术家创作动机的研究, 潜意识的探讨, 对于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 拓宽和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发生、 艺术创作中的”受动”作用和艺术的意义的理解认识, 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批评或传记批评的发展。后来在西方出现的”原型批评”、 ”神话批评”亦与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其提出的”症候”论, 可谓是在”反映”论和”表现”论之外的一种新见, 开启了人们分析艺术作品、 艺术形象的新思路。最近二十年兴起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 无不能说是将其推广和运用于对社会生活、 历史运动的观照认识而发展起来的。
可是, 这一理论的偏颇、 荒诞和乖谬之处也是明显可见的。其将艺术创造一律看作是艺术家的白日梦, 将一切艺术家统统视为受原始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支配和控制的人, 这不但是无视艺术家具有在后天环境中生成的互不相同的个性存在, 把她们从心理上抽象化了, 而且更是否定了艺术家( 以及一切社会的人) 具有相对独立于其肉体欲望的精神追求, 将她们还原为了森林动物, 或在本质上是极端自私、 仇视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罪犯( 如果不是神经病人的话) 。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3、 请结合文学作品, 谈谈韦勒克、 沃伦的文学构成理论
韦勒克、 沃伦认为, 文学作品中有一种本质上不变的东西──”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 这使它既独立于外部现实, 又独立于它的创作者, 同时还独立于欣赏者。文学作品这个”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 究竟有哪些”层面”? 韦勒克、 沃伦说明, 它有四个层面: 一、 声音层面。二、 意义层面。三、 意象和隐喻层面。四、 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如莎士比亚的忧伤《李尔王》中一句台词: ”人必须忍受/死亡, 正如她们的出生一样; /成熟就是一切。”韦勒克、 沃伦说: ”‘成熟’就是一个潜沉的意象, 可能来自果园和田野。这里, 在自然界植物循环的必然性与人的生命循环的必然性之间提出类比。”
莎士比亚在《麦克白斯》中写道: ”日光阴暗下来, 那乌鸦/振翅飞返鸦林; /白昼美好的事物开始垂下头、 打盹。”韦勒克、 沃伦认为, 在这几行诗中, 莎士比亚给了我们一种”隐喻罪恶的背景”, ”这就形成了一个扩张的隐喻, 它把黑夜与恶魔般的罪恶、 日光与美好的事物平行类比……诗意的朦胧与诗意的具体会合了。句中的主语与谓语反来复去相互作用: 如果从动词开始, 我们就会问, 什么样的事物――鸟、 动物、 人、 花――垂下头、 打盹呢? 然后, 注意到主语的抽象性, 我们就会问, 垂下头、 打盹是否隐喻着‘不再保持警惕’, ‘在罪恶的力量面前怯懦地畏缩呢? ’”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4、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 谈谈对于游移视点、 建立连贯性、 卷人事件、 建构意象中某一个阅读行为的认识。
游移视点
文本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完整的, 这就要求读者阅读的时候加以整合完形。这种过程不是突发的, 而是贯穿在游移视点所经历的每一个阅读阶段——一种在文本内部移动的视点。伊瑟尔用”游移视点”说明文学阅读活动是在时间流动中将本文内容逐渐揭示的, 因而文本活动只能经过各不相同而又连续不断的阅读阶段才能被读者想象。”游移视点”描述的是读者在本文中存在方式的一种手段。她出现在读者的记忆和期望的那个交汇点上, 于是产生了读者对于自己记忆的连续不断的修改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期望。
”在本文中, 读者总是处在保持与滞延的交叉点位置上, 每一个个别的句子都预示了一个特殊的视野, 可是由于下一个句子相关物以及必然有转化产生的不可或缺的修改, 这个视野马上就转化为背景了。”前一个视野在游移的视点中迅速腿项目后, 而本文意义的指示点和刺激因素又不但直接唤起它的前面的视野, 也经常唤起已经深深沉入到过去之中的其它视野方面。
读者对本文视野的注意中心的变化是的每一个结合起来的阅读时刻都承担着一个视野的转变, 因此, 在读者阅读过程的时间流中, 过去和未来不断的汇集在现在的阅读时刻中, 游移视点的综合过程使得本文能够作为一个永远可供读者消费的联系网络。我们阅读时, 根据对本文的期待, 对过去的背离, 不断观察和评价事件。意料之外的事情的发生, 一定会引起我们根据这一事件矫正我们的期待, 重新解释我们赋予已发生的事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