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开化县苏庄镇以背街小巷整治为突破口探索集镇社区化管理(11.13).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开化县苏庄镇以背街小巷整治为突破口探索集镇社区化管理(11.13).doc

上传人:fxxwwxb 2025/4/24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开化县苏庄镇以背街小巷整治为突破口探索集镇社区化管理(11.13).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开化县苏庄镇以背街小巷整治为突破口探索集镇社区化管理(11.13) 】是由【fxxwwxb】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开化县苏庄镇以背街小巷整治为突破口探索集镇社区化管理(11.13)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串巷成区 小区自治
——开化县苏庄镇以背街小巷整治为突破口探索小城镇小区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自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开化县苏庄镇抓住契机、积极行动,在2015年底我市正式启动集镇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一加强三整治”促使环境卫生、乡容镇貌、城镇秩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经过深入探索、实践,在破解背街小巷乱象顽疾上,正在走一条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新路子。
一、困局思考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背街小巷是一个最难治愈的“里子”。造成背街小巷道乱占、线乱拉、车乱开等怪象久治不绝,当中有管理层面重主轻次、重表轻里的原因,也有用地布局欠合理以及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实际的需要。但更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群龙无首的散沙管理。集镇属于乡头城尾,集镇住户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就地城镇化方式搬迁而来。开化县苏庄镇集镇更为明显,集镇现有的500余户,90%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全镇11个行政村搬迁集聚而来。这里就没有行政村的承包组、生产队概念,更没有城市成熟小区的物业管理。缺乏了“主心骨”,住户们大多各自为阵,荣誉感、规矩意识普遍淡薄,片面的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缺乏
“主心骨”、没有“大集体”,其实是细分网格和基层治理架构的缺位,这也导致了集镇办要直接面对每一位集镇住户的“扁平状”管理。这种自上而下的带有强制性、应急性的管理,住户不仅有抵触,而且效率低下,往往是“摁下葫芦起了瓢”。
。苏庄集镇现状建成区框架,成型于2005年左右。限于规划水平和土地收益影响,整个镇区用地结构严重失衡,可谓“踏出房门就是道路”。在村镇建设规划管理中得到的实践经验,农户习惯性的将土地分成三种类别:第一类是确权上证的,具有合法使用权的;第二类是房前屋后,长期默认使用的;第三类是轮廓清晰的公共空间用地。这里面,房屋相当于第一类用地,主干道相当于第三类用地,而背街小巷在住户的概念里,正是属于第二种类型。这就产生了过渡空间两面性的灰色心里:在使用的权利上,他们首先强调的是“这是我的,应该我用”;而在管理的义务上,又是以消极的“这是公共的,乱不及我”的心态对待,背街小巷成了住户们的“后院仓库”。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新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气氛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随着整治工作的推进,作为动脉血管的主街道得到极大改善,但对于背街小巷这类毛细血管,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治理,多为脏乱差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农户乱之更乱的怪象。
对策做法
基于背街小巷的现状困局,管理和建设两路并进,方是对症良药。
串巷成区。充分结合集镇建成区现状以及镇区总体规划、整治规划等,以主次道路网为框架,将建成区划分为凌云、高川、云台等7个居住小区,细化网格。在划分好的各小区主、次入口,通过增设门楼、牌坊等方式,增强硬件的围护,进一步强化“小区”概念,让住户有归属感。
选人立规。借鉴“街(路)长”以及城市小区“业委会”等经验,引入“区长”概念,成立“区委会”,由小区户主推选产生小区“区长”和户主代表,强化小区自我管理。同时,在《集镇管理公约》的框架下,针对各小区住户年龄结构、从事行业等类别不同,按照居住型、商业型等分类,进一步细化规章制度,做到有规可循、有据可依。
合理布局。背街小巷里的建筑,大多为单块土地出售,农户自建房屋。这种“点状”供地方式,布局欠合理、配套无保障。串巷成区后,以破旧立新的思维,站在新塑造的“小区
”这一概念上,充分考虑集镇住户生产生活实际,合理对小巷内用地空间进行布局。一是处理好“小区”与“镇区”的关系。小区内部功能的重塑,既考虑了小区内部关系,更站在镇区高度来思考。如在停车位的布置上,既考虑整个镇区停车位规模,又要考虑到小区空间尺度关系。二是处理好“小区”与“住户”的关系。充分考虑群众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必要的过渡空间,在使用功能、外观等方面予以定性明确,做到疏堵结合。如苏庄镇在凌云小区背街小巷整治方案设计中,通过在屋后增设1米宽挑檐,既进一步具化过渡空间,又是入户线整治的载体。
统筹提升。良好的小巷面貌是打破“破窗理论”举措之一,也是住户的共同期待。统筹提升要做到“领唱”带“合唱”。如在背街小巷的绿化景观提升上,推行“党建+”模式,以农趣庭院创建为载体,推进党员示范户、党员责任区等工作,充分调动住户种花、养花,共同维护、扮靓背街小巷。
主要成效
苏庄镇在背街小巷整治试点的推进中,集镇面貌大为改善,小区自治成效初步显现,11月份衢州市组织的对标模拟考评,苏庄镇高分通过模拟考评。在日常管理、空间面貌、群众心态上有明显的“三变”:
。之前由于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原因,在背街小巷的整治上,是政府层面主导的自上而下的
“管理”,群众大多是被动的。通过“塑形”、“聚心”两项举措,让每一位住户都有了归属感和领路人,住户能自觉遵守小区规章制度,人人参与小区的共建共享,从要我整洁转变为我要整洁。目前已成立凌云、西园4个小区“区委会”,选出区长4人,业主代表16人,业主代表兼任“巷(弄)长”。区委会运转顺利,清晨是卫生督导员,检查环境卫生,指导垃圾分类;早晚高峰是交通劝导员,引导交通秩序,等等。“集镇办督导+区委会自治”的治理模式逐步显现。
“蜗居”为宜居。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根本目的在于打造宜居环境,推动长远发展。串巷成区后,重塑了小区空间,美化了小区环境,群众生产生活更加方便了。共治理乱堆放7处1500平方米,并进行补绿种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有公共休闲空间、健身路径,并带动了群众“户户养花”;划定屋后停车位80余处,缓解公共停车场、主干道停车压力的同时,也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清理牛皮癣、广告90余处,并改设为文化墙、宣传栏,共800余平方米,和谐文化氛围更加浓郁;6家“家庭式摊贩”顺利迁转至农贸市场,占道经营得到彻治;整顿房前屋后洗衣池70余处,五水共治治出新成效。据统计,在苏庄凌云小区试点中,小区内日垃圾减量40%以上,垃圾分类正确率和定时、定点投放大大高于其他住户。
“灰色”为“绿色”。背街小巷串巷成区工作的推进,给群众带来了看得见“实惠”,满意度测评中,群众纷纷点赞,满意率为98%以上。对于整治的心态也由原来的“事不关己”的“灰色”,变为大力支持的“绿色”。在完成的2800平方米蓝色屋面整治,4800平方米违章搭建的雨棚辅房拆除等难点工作中,实现了“零障碍”推进;仅用一天半时间就完成3600平方米入口景观提升工程土地征用。在镇人大代表接待日的记录本上,提要求的越来越少,给建议的越来越多,整治工作驶上了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