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选修部分第44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型2高考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教案含解析岳麓版 】是由【166028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选修部分第44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型2高考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教案含解析岳麓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课型2:高考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
——考情分析•考向研判•题型突破
高考考情分析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年份•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规律
2024 年
I卷
中共对二战的不同相识
.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 主,材料出处以中国学者的著作为主, 兼有外国学者的原著。
.从考查内容看,主要考查与教材学问 紧密结合的内容,这一点与选修一改革、 选修四人物评价后较大的不同。
.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概括说明 类、背景缘由类、影响作用类为主,除 结合材料外,比较注意结合所学学问特 殊是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飞
.从时期上看,以现代史为主,特殊是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
.从内容上看,涉及斗争背景、斗争结 果及影响。
.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以选修3教材 中其次、三、四、五单元为主,与其他 章节内容有肯定的关联;与必修1教材 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肯定联系。
n卷
联合国的产生
m卷
二战时期英法对德经济封锁
2024 年
[卷
开罗会议中美政府首脑会见
H卷
欧洲衰落与“欧洲联邦”设想
的提出
m卷
日本侵略口号的改变及其实质
2024 年
I卷
越南斗争
n卷
20世纪二三十年头罗曼•罗兰 的反战活动
in卷
威尔逊的“十四点”安排
2015 年
I卷
二战戴高乐抗战与法国复兴
n卷
苏联原子武器研制
2014 年
I卷
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n卷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热考视角例析
视角1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斗争反思
注意从一战后反思斗争的角度进行命题。一战后,为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欧美很 多、反对斗争提出了很多设想与方案,以便引起人们 吸取斗争教训、珍爱和平的共鸣。但是,由于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帝国主义 与苏联之间冲突与冲突激烈,没有形成制止斗争的合力,各种设想与方案大多失败。
【例题11
(2024 •课标全国H, 46)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索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整个20年头,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 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全部欧洲国家 联合在欧洲合众是不行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 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 邦”安排,后来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见建立欧洲各国参与的政治机构。然 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看法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终,“欧洲联 邦”安排不了了之。一一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⑵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缘由。
答案(1)背景:斗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土相识到走欧洲联合 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⑵缘由: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减弱对方、保障自身平安的思维严峻存在; 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解析(1)据材料,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可得斗争对欧 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由“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 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 逊的信中说:'在全部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是不行能 的'”可得有识之士相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由“1929年”结合 所学学问可得《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⑵依据材料,由“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安排”结合所学学问得出,法、德历 史积怨太深,减弱对方、保障自身平安的思维严峻存在;由“主见建立欧洲各国参与的政治 机构”“其他欧洲国家都看法冷漠,甚至表示反对”得出,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由 材料时间“1929年”结合所学得出,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最终 得出结论:设想脱离现实。
视角2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成果
注意从二战中法西斯侵略的罪恶,二战中不同群体合作结盟反法西斯的贡献,二战后合 作惩治法西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等角度命题。二战之所以爆发是因为世界各国没有 进行有效地国际合作,坐视法西斯势力不断壮大,并发动了其次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战胜了 法西斯是因为反法西斯国家进行了有效的、 反对斗争的最重要途径。
【例题21
(2024 •课标全国I , 46)
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 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燃眉之急了。在斗争中,为了欺瞒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斗争的 双方都将不顾羞愧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者的谈话》(1939年9月) 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斗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 夺的斗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反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 义的解放的斗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实行侵略斗争的法西斯阵线与实行解放 斗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终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洋斗争的宣言》(1941年12月) ⑴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其次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相识。
⑵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相识的国际背景。 答案(1)帝国主义斗争(非正义斗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斗争(正义斗争)。
⑵帝国主义斗争:英法实行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扰条约;斗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 本主义国家之间绽开。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斗争:苏德斗争爆发;太平洋斗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得出:帝 国主义斗争(非正义斗争);依据材料二信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斗 争……实行侵略斗争的法西斯阵线与实行解放斗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得出:反法西斯侵略的 解放斗争(正义斗争)。第(2)问,材料一相识产生的背景,依据材料一信息“德意帝国主义集 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得出:斗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绽开,然后 结合其次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法对德国法西斯的绥靖政策以及苏德间的条约回答;材料 二相识产生的背景,依据时间“1941年”,联系当时的重大事务,从苏德斗争、太平洋斗争、 反法西斯同盟即将形成等角度回答。
视角3二战后中美等大稳定的重要性
注意从二战后局部斗争的危害,联合的作用等角度命题。局部斗争仍 旧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与损失,所以,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也要反对、制止局部斗 争。个别国家与集团公然挑衅联合国的权威,造成局部地区的动荡与惊慌,世界各。
【例题3】(2024 •课标全国I , 47)
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救济的同时, 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斗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 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 战略决策时必需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 慎与克制,朝鲜斗争式的中美干脆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逆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气的须要, 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气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 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斗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斗争中没有发生干脆军事冲突的缘由。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斗争的缘由。
答案(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斗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 息;美国实行了避开干脆冲突的一些措施。
⑵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斗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斗争 成功无望,欲从斗争中脱身。
解析 第(1)问,从中美“信息传递”、中国实力壮大、历史教训、美方的相对克制等方面回 答。第(2)问,从美国面临的国内(战略调整、反战运动、经济损失等)、国际(与中国关系) 因素进行分析。
题型突破方法
【真题典例】(2024 •课标全国II -46)
材料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安的宣言》,宣告在战后 建立一个维持安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 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实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 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 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将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 月,联合代表轮番担当大会主席,中、英、法、 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 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样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实行签字仪式,中 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睬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⑴依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睬常任理事国的主要缘由。(7分) [思维建模]
设问:(1)依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分)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材料
概述
联合国的成立过程
主要活动
8分,4个点
问题
分层信息
归纳说明
活动
材料
“中、美、英、苏四安的宣言》”
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安的宣言》
材料
“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 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 国建议”
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 章的“中国建议”
材料
“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 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将来联合 国宪章的基本内容”
发展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 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 际组织的建议案》
材料
“联合代表轮番担当大会主席,中、英、法、 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
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
材料
制宪大会一样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 的50个国家实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 在宪章上签字
签署《联合国宪章》
设问:(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睬常任理事国的主要缘由。(7 分)
——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材料并结合所
学学问
说明
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斗 争中的贡献;中国在战后联合 国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缘由
7分,3〜4个点
问题
分层信息
与所学结合
归纳说明
缘由
材料
(1) “1943年10月,中、美、英、 苏四安 的宣言》”
二战期间各国共 同利益的共识
较早提出创建联
合国设想
(2) “1944年8月〜10月,中、美、 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实行会议, 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 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 合国宪章”
材
料
“10月9 □,中、美、英、苏 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 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将来 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
“1945年4月,联合代表轮番担当大会主席,中、英、 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 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
“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 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睬五大 常任理事国之一”
二战期间反法西 斯联盟的成立及 一系列国际会议
主动推动联合国
创建
缘由
所学
1943〜1945年的时代背景
结合中国在世界 反法西斯斗争中 的突出贡献和重 要作用
在抗击法西斯侵 略的斗争中做出 卓越贡献,国际地 位显著提高
答案(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安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 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 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⑵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 主动推动联合国创建。
【针对训练】
(2024 •钦州三模)
材料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沦亡,德国又把目光转向了波兰,国际局势隧然惊慌起来。 英法一方面仍抱有使德国回心转意的幻想,同时也隐隐隐约地看到了德国的真相,因而不得 不仔细考虑实行措施以抑制法西斯的进一步侵略,维护自身平安,英国统治集团中以丘吉尔、 艾登为首的“反绥靖派”剧烈要求政府与苏联携手,一起挫败希特勒的傲慢野心,苏联领导 人对英国希望与苏联合作的表示实行了主动看法,与英,即规定实行措施根除希特勒德”,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摸索之 后,从
1939年4月中旬起起先接触,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马拉松谈判,结果会谈没有成功, 苏联于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扰条约》。
——摘编自孙红旗《苏联与绥靖政策》
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1939年英苏谈判的缘由。
⑵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1939年英苏谈判失败的影响。
答案(1)缘由:英法绥靖政策未取得预期效果;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威逼到英法等国的利益; 英国“反绥靖派”的剧烈要求和苏联领导人的推动。
⑵影响:苏德和解,签订了《苏德互不侵扰条约》;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法等国自作自受, 遭遇法西斯德国的侵略。
课时作业
(2024 •合肥三模)
材料 当1914年8月大战爆发后,日本朝野好战分子,都认为大战是变中国为日本附属国的 绝好时机。1914年12月,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袁 世凯被迫答允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英、法、俄、意等帝国主义由于本身已陷入欧战,为了保存自己侵华的既得利益,竞相与日 本妥协和勾结。1917年春,英、法、俄、意等国纷纷与日本订立密约,迎合讨好日本,出卖 中国。在大战期间,惟有美国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一大心患。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政治上 有争夺也有勾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渗透扩张。1917年11月在华盛顿与日本签订的《蓝 辛石井协定》则是美国政治上妥协日本,经济上抗衡和威逼日本的文证。
一一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侵华格局的变动。 ⑵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答案(1)变动:由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到日本独霸中国,美日竞争局面渐渐形成。
⑵影响:日、美对中国侵略加剧,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客观上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有利于中华民族觉醒;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解析(1)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在一战之前,中国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在一战期间则演化为日 本独霸;依据“《蓝辛石井协定》则是美国政治上妥协日本,经济上抗衡和威逼日本的文证” 可知美日竞争局面渐渐形成。(2)一战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一, 对中国而言,由于日、美对中国侵略加剧,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其二,依据必修二的 学问,我们可知在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快发展,即“短暂的春天”;其 三,对中国的政局而言,一战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2024 •梅州一模)
材料一 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事实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 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斗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状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 也是中国抗日力气,特殊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 弱、外援不足的状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 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一一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其次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 其次次世界大战中,特殊是太平洋斗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起先渐渐受到美国 决策者的重视。珍宝港事务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 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动身,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 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 国供应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供应坚决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⑴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
⑵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二战期间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缘由。
答案(1)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的两个战场;中国共产党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自身贫弱 外援不足。
⑵中国在亚洲的抗战减轻了美国的压力,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据点;减弱苏联的影响;便 于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在国际上美国须要中国的支持。
解析(1)依据材料”由于中国的国情……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努力的结果”“中 国战场……战略性的贡献”三处信息归纳。
⑵从中国抗战对美国的战略利益,对苏联的牵制,对美国的经济利益等角度概括。
(2024 •淄博一模)
材料一 1945年11月,美国提出鲍莱报告。鲍莱报告从根除日本的斗争潜力这一目的动身, 严峻地规定拆除全部陆海军工厂、飞机工厂等抵充赔偿,钢铁、发电等民用工业也应大幅度 削减50%以上,钢的生产实力限制在年产量250万吨,拆除剩余的工业设备用于斗争赔偿, 并主见把1950年日本工业可达到的生产实力维持在1926~1930年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 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
材料二1948年5月18日,美国公布了詹斯顿报告。报告提出:“要使日本经济独立,美 国现在必需正视救济问题",“为了维持合理的生活水平,支付进口粮食和原料的货款,日 本必需增加目前出口额的8〜9倍”,因此“除了日本有用的和平生产设备外,能够拆除的生 产实力是不太大的"。一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⑴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并说明改变的缘由。 ⑵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美国对日政策改变产生的影响。
答案(1)改变:由限制、减弱、打击到主动帮助、扶植和支持。
缘由:美国称霸全球的政策,反苏反共(美苏冷战对峙),美国对华政策即将彻底破产(中国国 内形势改变,美国远东战略重点的转移)。
⑵影响: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原和发展,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反苏反共的桥头堡, 维护了美国在东亚的利益。
(2024 •昆明三模)
材料 美国的政治自由意识形态,跟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完全对立,两者都认为自己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救世主”。自雅尔塔会议后,两大“救世主”之间的争夺从波罗的海到 地中海,从欧洲到亚洲乃至扩散到全球,从意识形态到经济、军事领域内绽开全面对峙。冷 战与其说是美苏对立,不如说是两个“救世主”“搭建自己主导的全球化阵营”而绽开的竞 争。这种竞争将二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半,但“两半世界”为求生存发展,相互吸取彼此特 长,调整内部政策,相互克制,避开“干脆热战”。于是,一种奇妙的历史怪圈得以呈现, 两大“救世主”誓不两立的争斗并没有演化为新的世界大战,相反世界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 和平。在此期间,信息革命与市场经济制度推动了世界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
——摘编自祖博克《失败的帝国》等
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二战后美苏怎样“搭建自己主导的全球化阵营”。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评二战后美苏两大“救世主”的争夺。
答案(1)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安排,建立北约。苏联:成立“共产党和 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华约。
⑵美苏两大“救世主”争夺的实质是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争夺加剧了世界局势惊慌;双方 势均力敌,避开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为世界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供应和平环境;不同社会 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