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常用的引经药.docx

格式:docx   大小:1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常用的引经药.docx

上传人:h377683120 2025/4/28 文件大小: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常用的引经药.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常用的引经药 】是由【h377683120】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常用的引经药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常用得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得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得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就就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 2018/8/31 11:21:42
引经药就就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得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得药物,就就是引经药得主要作用之一,这也就就是有别于西医用药得观点。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得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引药上行
《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她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得立法本义,疗效难著。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
,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得“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二、引药下行《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得推崇至现今得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得“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得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旋覆花就就是治疗呃逆上气得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三、引药入病所
引药达病所得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四、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中得肉桂即就就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得戴阳证、阴盛格阳得格阳证中常用之。
 
五、引气归元
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六、引气上升
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日本学者报道,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
七、引血下行
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气厥”。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对眩晕一症得疗效大为逊色。
八、引邪外达
柴胡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九、引邪下行
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中得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作用
根据多年得行医经验和药物功用,赵师归类整理了十二经脉常用得引经药方
1、藿香可散脾经伏热。
2、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解胃肠之寒邪,破积滞与癥瘕, 祛风湿、通络止痛,尤其对寒伤腹痛效果显著。可引药人骨对增生性脊柱炎效佳。且本品善走不守
,与通草相伍,其用量威
灵仙10~15g、通草3 ~6g为宜。能宣通经脉,能使九窍通利, 临证凡见窍道之疾, 均可选用之。
3、连翘可清十二经伏热。
4、龟板走任脉,鹿角走督脉, 一阴一阳。5、鹿角霜、补骨脂、肉桂可温奇经之阳。
6、紫石英为调补奇经之要药,温肾入血,暧而不燥,可鼓舞肾气。
 7、鹿含草能补任督精血,为通补督脉之要药。
8、鹿角和白薇相伍可治疗无名发热, 一通督脉, 一通任脉。
9、沙苑子、川断、杜仲补养肝肾,可调养奇经。
10、蛇床子解毒燥湿,善走阴部。
11、白芥子可祛皮里膜外之痰 。
12、香附生用上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炒黑则止血; 童便浸炒则入血分; 酒浸炒则行经络; 醋浸妙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热水炒则入血分而润燥。13、 虎杖、 生山楂化瘀通络, 与白花蛇舌草合用有较强得抑制皮脂分泌得作用。
14、车前子小量(30g以内)有利尿之功,大剂量(30g以上)有缩尿、醒脑、开窍之功。
 
15、路路通祛风通络
,可载药通行十二经。16、桂枝能引药至膀胱经。临证体会,凡见前阴之疾,均可在应证方药中稍佐l ~3g,可引药直达病所, 提高疗效。
17、竹茹一药,为平和寻常之品,其性甘微寒,清热止呕, 涤痰开郁, 能通诸经入百络, 有引药达病所之功 。
通常可将能够引领药物进入十二经脉得引经药分类如下:(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2)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3)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 、知母、细辛;;(4)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7)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8)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9)手厥阴心包络经:柴胡、牡丹皮(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其中能引入上焦得为地骨皮,能引入中焦得为青皮,能引入下焦得为附子;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