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广西南宁市第十中学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第21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测试卷.doc

格式:doc   大小:34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广西南宁市第十中学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第21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测试卷.doc

上传人:wawa 2025/4/29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广西南宁市第十中学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第21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测试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广西南宁市第十中学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第21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测试卷 】是由【waw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广西南宁市第十中学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第21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测试卷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 1 页
广西南宁市第十中学 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第21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测试卷
一、 选择题
1. 与新经济政策相比,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有很大的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理论因素是(  )


2. 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有(  )
①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强国 ②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
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都正确 D.①②都不正确
3. 斯大林开始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是在(  )

4. 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

,对粮食需求量日益增长
5. 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

6.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损

,布局不合理
7. 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8.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因卫国战争而中断的五年计划是(  )
第 1 页
A. “一五”计划 B. “二五”计划 C. “三五”计划 D. “四五”计划
9. 1936年,苏联通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  )


10. 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共产党领导一切,党政不分 ②苏维埃是名副其实的人民政权的权力机构 ③领导人任职终身,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④个人独裁专制,毫无民主法制可言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11.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是在(  )

12. 1925年12月,苏联提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突出特征是(  )


13. 下列有关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

14.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有(  )
①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 ②历史上较少民主传统,专制思想较浓厚 ③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④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5. 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第 3 页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16.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  )
、物力投入战争

17. 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




18.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19.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的是(  )


20.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二、 非选择题
21. 阅读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
项目
1913年
1928年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一五”计划最佳方案
“十六大”追加数字
1932年
实际完成
煤(万吨)
2 910
3 550
6 800
7 500
 
6 400
石油(万吨)
920
1 160
1 900
2 200
 
2 100
生铁(万吨)
420
338
800
1 000
1 700
616
钢(万吨)
420
430
830
1 040
 
592
汽车(万辆)
0.07
 
10
20
2.93
第 5 页
拖拉机(万台)
0.13
 
5.5
17
4.89
铁路(万千米)
5.85
7.69
8.8
9
 
8.18
棉纺品(亿米)
25.82
25.78
57
62
 
26.91
说明:1928年底,苏联公布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两个方案,即初步方案和最佳方案(也称最高方案)。1930年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对五年计划的几项重要指标作了修改,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1933年9月完成。1932年苏联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请回答:
(1)从这两个方案和后来的实际完成情况看,哪个方案更符合实际 为什么
(2)从上表分析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成就和不足
22. 阅读材料。
材料一:“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既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又提供了资本,实现了农业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土地的分离,是一场土地制度的大变革,即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代替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村的封建剥削关系转变为农业资本家对农业工人的雇佣剥削,促进了英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业机器的应用和推广创造了条件。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盛)
依据材料一归纳英国圈地运动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6分)
材料二: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一定保障。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但强制性的政策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进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影响农业生产总量,并减少可能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剩余”价值和市场份额。  钱乘旦、杨豫《世界现代化进程》
苏联开始实行“全盘集体化运动”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它为工业化作出了哪些贡献?及带来了哪些严重问题?
材料三: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业经济束缚落后的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的问题特别严重。由于中国工业化战略启动时人均状况下,只有选择农业养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化背景分析》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选择农业养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材料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政策在国民经济政策中的定位发生了变化,较以往显著区别有:一是把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政策措施与工业化脱钩,从产业结构发展层面考虑,要求工农业协调发展。二是改革前侧重讲农业对工业的支援,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强调工业对农业的支援。
《中国共产党对工农业发展关系的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哪些改革?效果如何?依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的农业政策在国民经济政策中的定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综合上述问题,对你有何启示?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
关于农业问题
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关于工业化问题
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
布哈林认为,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
第 5 页
Ⅱ(岳麓书社)
材料二: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基本思想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主要内容是: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材料三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共十四大报告》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提炼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观点。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活动有何成功之处?
(3)材料三表明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重大突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2、 C3、 C4、D5、C6、B7、 D8、 C9、 A10、 B11、 D12、 A13、 D
14、 A15、 D16、 A17、 A18、 A19、 B20、 B
二、非选择题
21、(1)从图表分析,初步方案更符合实际情况。最佳方案指标高出实际完成情况。
(2)成就: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燃料、钢铁、机械制造部门发展更为迅速;交通、农业等部门也有不同发展。不足:存在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农业的现象;党内存在盲目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高指标的冒进倾向。
22、 (1)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代替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农业机器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2) 标志: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贡献:供应粮食和原材料以及提供资本和劳动力;问题: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总量;影响农业对工业持续的市场和资本支持。
(3) 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量急剧增加;小农业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工业化资本积累不足;苏联的集体化经验。
(4) 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效果: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化进程。变化: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援。
(5) 工农业协调发展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和条件。
23、 (1)消灭个体农业,实现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发展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
(2)认识到要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3)突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