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渡槽充水技术要求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渡槽充水技术要求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渡槽充水试验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下列渡槽的充水试验工作:
(1)陶岔至鲁山段的刁河渡槽、湍河渡槽、严陵河渡槽、潦河涵洞式渡槽、十二里河渡槽、贾河渡槽、草墩河渡槽、澧河渡槽;
(2)荥阳段的索河涵洞式渡槽;
(3)邯石段的青兰高速交叉渡槽。
充水试验前,参建各方应就是否具备充水条件进行联合确认,需要联合确认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充水范围内工程形象要求
(1)所有上、下部结构混凝土施工完成,混凝土强度100%达到设计要求;
(2)渡槽支座安装就位正确,支座型号满足设计要求;
(3)渡槽止水按设计要求安装完成,并具备相应的功能;
(4)渡槽内防水涂层和表面清理工作可暂缓施工,但对渡槽上、下部结构混凝土缺陷进行全面排查,并保留相应的影像资料;
(5)对发现的混凝土缺陷按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了处理;
(6)进、出口挡水围堰、防渗漏措施施工完成,具备挡水条件。若进口采用检修门挡水,闸门及启用的相关设备完成无水调试验收;
(7)渡槽顶部安全护栏施工完成或临时安全护栏设置完成;
(8)必要的夜间照明设施安装就绪;
(9)退水通道和退水措施已安排妥当;
(10)寒冷地区按设计要求采取的保温措施完成。
(1)全面检查混凝土裂缝及其他混凝土缺陷及处理情况,并做好记录;
(2)充水前所有监测设施均应取得初始数据;
(3)在渡槽中间跨、槽长1/4部位所在槽跨两端的盖梁顶面设置沉降观测点,渡槽槽体结构两端支座端、跨中、1/4跨处底面设置观测点,并取得充水前的高程数据;
(4)获取充水前的建筑物形象的影像资料;
3 充水方式及充水过程控制
根据充水期间的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充水水源,一般选择所在的河道或附近的沟道取水。河道水量不足时,可采用挖坑集水。必要时,可就近打井或购水。挖坑打井施工时,降水井距建筑物基桩距离不应小于50m,积水坑距建筑物基桩距离不应小于20m。
采用渡槽建筑物出口渠道设计水位、槽身出口顶高程为相应充水水位。如槽身设置溢流孔或不允许存在满槽工况,则选择槽身出口设计水位、加大水位为相应充水水位。
(1)一般在在进口闸和出口检修闸设编织袋土围堰形成堵头,自河道扬水入渡槽。现场条件具备时,渡槽进口端亦可利用具有双向挡水功能的检修闸门进行挡水。
(2)采用编织袋土围堰时,围堰位置设在进口控制闸的闸墩首部和出口闸闸墩尾部,参见图1。
(3)装土编织袋围堰方式的堵头,围堰顶宽3m,临水面边坡坡度为1:,背水坡坡度为1:;围堰临水侧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土工膜与混凝土周边接触面(两侧面及底面)粘贴牢靠,粘结宽度50cm;土工膜下方编织袋砌体表面采用粘性土或改性土削坡余料整平夯实,土工膜上方采用编织袋压盖。围堰断面参见图2。
图1 进出口围堰布置图
图2 围堰断面图
(4)编织袋内可装一般土、砂或砂性土;采用一般土装袋时,土体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最佳含水量+4%范围,土块粒径控制可参照改性土粒径要求控制;编织袋装土量应控制在土袋容积的1/2~2/5范围内;土袋应分层堆砌并夯实,袋与袋之间的间隙采用粘性土或改性土削坡余料充填夯实,袋内土体及袋与袋之间不应有架空现象,土袋堆砌体压实度不小于93%。
(1)根据现场充水水量和充水进度安排,充水方式可采用多槽同时充水或单槽逐个充水方式;
(2)对于湍河渡槽,由于受进口连接段施工进度影响,可分段充水。第一段可将堵头分别设置于2#槽槽墩和出口闸室内,对3#~18#渡槽进行充水;另一段将堵头设置于第3#槽墩和进口闸内,对1#~2#渡槽进行充水,该段渡槽充水前,应拆除2#槽槽墩内的堵头。
(3)充水时槽内水位上升速度按每天不大于3m控制,除安全监测需要外,可连续充水到设计水位后停留3天,然后上升到满槽水位后停留3天。遇以下情况应停止充水并查明原因:
1)渡槽沉降变形超过设计值(梁式渡槽墩台均匀总沉降(不包括施工中的沉降)不大于/50,相邻墩台均匀总沉降差(不包括施工中的沉降)不大于/100,L为渡槽跨度;涵洞式渡槽基础绝对沉降小于15cm,相对沉降小于5cm,止水不允许出现拉裂);
2)渡槽槽身底板挠度超过设计值(梁式渡槽设计水深情况下挠度不超过L/600,L为渡槽跨度);
3)槽体混凝土应力异常(梁式渡槽跨中和1/4跨的槽身内壁表面不允许出现拉应力,,,);
4)充水期间渡槽出现危害性裂缝(如充水期间产生的斜裂缝、纵向裂缝以及其它延展性好的裂缝);
5)充水期间永久缝止水发生严重射水;
6)寒冷地区渡槽冰冻期充水时,应监视槽体内水面结冰厚度,并采取措施避免形成完整冰盖或防止冰盖厚度超过设计值。
4 充水期间的安全监测
监测项目
(1)梁式渡槽监测项目包括典型槽段的承载桩应力、承台支座反力、槽体钢筋应力、槽体砼应力、槽体挠度、槽身水平变形等,进出口闸的表面沉降、基础沉降、闸墙倾斜、钢筋应力、混凝土应力、温度分布、外围土压力、外围水压力,及进出口连接段的表面沉降等。
(2)涵洞式渡槽监测项目包括渡槽垂直位移和倾斜、槽身结构变形、渡槽底板的变形、渡槽和箱涵应力应变、渡槽温度、渡槽渗流及地基反力、进出口闸的表面沉降、基础沉降、闸墙倾斜、钢筋应力、混凝土应力、温度分布、外围土压力、外围水压力等。
充水期间监测任务
(1)梁式渡槽监测任务
总干渠渠道渡槽根据结构形式不同分为梁式渡槽和涵洞式渡槽两种,每种渡槽又根据其工程规模和地质条件不同,其监测内容与设施也略有出入。充水过程中应根据各渡槽的监测设施布置,对所有监测设施进行安全检测,主要包括:
1)典型承载桩体内埋设的钢筋计。
2)典型槽墩承台支座上布设支座反力计。
3)渡槽监测断面上布置的钢筋计、应变计和无应力计。
4)渡槽监测断面位置处的槽体底部布设收敛测点,以及下部河滩地上对应设置收敛测点,用收敛观测方法监测槽体在槽内水位作用下的挠曲变形。
5)渡槽侧墙上不同位置布设变形测点,用微变远程监测雷达观测在不同水位作用下的槽体水平变形。
6)采用目视方法对渡槽的槽体及永久缝止水渗漏情况。
7)进、出口闸和退水闸各砼块体的顶部四角布设水准点,用水准测量法监测闸室表面沉降情况;
8)进、出口闸基础部位埋设沉降计基础沉降变形监测;
9)进、出口闸和退水闸的左右侧墙内埋设测斜管的倾斜变形情况监测;
10)进口闸砼块体分缝线上布设位错计错动情况监测;
11)进、出口闸的底部和侧墙不同部位布设渗压计和土压力计监测围土压力和水压力;
12)进口闸砼结构内分部位埋设钢筋计、应变计、温度计监测。
13)闸室进、出口段的翼墙顶部布置水准点,用水准测量法监测各翼墙块体的表面沉降变形;
14)进、出口连接段的渠道顶部挖坑埋设水准点,用水准测量法监测各连接段的表面沉降变形;
15)渡槽进出口闸、渡槽中部和进出口连接段等部位刻画水尺进行水位监测。
(2)涵洞式渡槽监测任务
1)监测断面上布设钢筋计、应变计和无应力计监测。
2)对每一槽段两侧墙顶部4个端点处布设变形测点,用水准测量法监测渡槽表面沉降情况;
3)对渡槽基础内布设沉降计,监测测量渡槽基础沉降情况;
4)对槽体侧墙上不同位置布设的变形测点,用微变远程监测雷达观测在不同水位作用下的槽体水平变形情况。
5)对进口闸、出口闸和退水闸各砼块体的顶部四角布设水准点,用水准测量法监测闸室表面沉降情况;
6)对进、出口闸基础部位钻孔埋设的沉降计进行监测,监视基础沉降变形情况;
7)对进、出口闸和退水闸的左右侧墙内埋设的测斜管进行监测,监视闸室侧墙受外侧荷载作用下的倾斜变形情况;
8)对进、出口闸的底部和侧墙不同部位布设的渗压计和土压力计进行监测,以监视闸室所受外围土压力和水压力分布情况;
9)对进口闸砼结构内分部位埋设的钢筋计、应变计、温度计进行监测,以监视闸室内钢筋应力、混凝土应力和温度分布情况。
10)对渡槽进、出口闸部位刻画水尺进行监测,监视渡槽各部位的水位变化情况。
11)对进出口渐变段顶部布置水准点,用水准测量法监测各块体的表面沉降情况。
充水期观测要求
各渡槽所埋监测设施在施工期一般每周观测1次,在充水试验期间,由于建筑物工作状态和所受荷载急剧变化,为及时采集到各监测效应量数据,需相应大幅增加各监测设施观测频次,具体要求如下:
(1) 对沉降计、测斜管、测缝计等变形类电测监测仪器在充水期间应至少每天观测1次;
(2) 对支座反力计、应变计、钢筋计、无应力计、温度计等应力应变监测仪器在充水期间应每1~3天观测1次;
(3) 水位观测频次根据水位的变化,水位上升或下降较快时根据情况每4小时观测一次,水位变化平稳时可每天1次;
(4) 表面垂直位移每周观测1~2次;
(5) 渡槽漏水,应在巡查过程中及时观察,在水位变化期间,应结合水位变化情况及时巡查,对于充水稳定期间每天不少于1次,对发现的渗水部位应取得渗漏部位的影像资料,对渗漏状态进行描述。
(6) 部分梁式渡槽布设有槽体变形与收敛测点,充水期间应在空槽、半槽和满槽水位下各测2次,且两次测量间隔6小时左右。
(7) 巡视检查频次根据充水速度确定。充水期水位上升或下降较快时每天进行2~3次巡视检查,水位平稳或变化不大时每天进行1次巡视检查,并填写巡查记录,发现有异常现象时增加观测频次并立即上报。
(8)在渡槽水位上升及稳定期间,进、出口堵头部位应安排专人监视,当堵头发生变形和渗漏时,应及时处理;当变形较大且不收敛或漏水严重时,应立即停止充水,迅速转移堵头两侧人员,并启用排水阀或水泵降低或防空槽水;并查明原因对堵头进行加固处理;
(9)冰冻期间应随时监视渡槽内冰盖形成情况及结冰厚度;
(10)冰冻期间应随时监视渡槽槽壁渗水出逸部位结冰情况,及时清除渗水出逸部位表面冰层或采取措施防止渗水出逸部位结冰。
监测成果整理
(1) 充水期间严格按设计规定的观测频次进行观测,观测记录要准确﹑清晰﹑完整,原始观测记录装订成册,并妥善保管。
(2) 应主动收集充水试验相关的外围资料,以供监测资料分析之用。包括充水渡槽的工程形象;气温、降水、水位等环境量;充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等。
(3) 应作好原始监测数据的记录、检验,监测物理量的计算、填表、绘图,初步分析和异常值判别等日常资料整理工作。
(4)对于充水试验渗漏水点应做好记录和标记。所有记录不得随意修改,对于书写错误者应做好标记,修改者应签字确认,并记录修改时间
(5) 应结合充水过程设计情况,每一水位充水试验结束后,及时对所测资料进行整理整编,并在及时提出该充水水位下的监测简报。监测简报应至少包含如下内容:环境量(气温、降水、水位)情况、主要测点成果报表、主要测点测值过程线、人工巡视检查情况、观测和巡视发现的异常情况、对异常情况的处理建议等。
5 充水后的维护
(1)充水之后,对于未漏水的止水结构,应将止水结构周边清理干净,完成剩余止水附属结构的施工。对于漏水的止水的结构,应对漏水点处进行检查,分析原因,对止水结构进行修复和加固;
(2)对于槽身渗漏水点的部位,应进行检查,确定缺陷范围,分析渗漏原因,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处理和加固措施,并对其进行处理和加固;
(3) 充水完成后,应拆除围堰,并对渡槽表面进行清理,将杂物和杂质清理干净;
(4)冰冻期渡槽充水完成放空时,应采取措施及时吹干渡槽壁面附着水体,防止结冰;
(5)对充水期间发现的所有渗水裂缝(包括施工冷缝)及其它渗水部位,根据具体情况,按有关要求逐一进行处理;
(6)对渡槽表面的局部不平整部位、混凝土浆皮进行处理,磨除错台和混凝土坎,按设计要求进行内表面防水处理;
(7)槽身清理和缺陷处理完成后,按相关设计文件的要求对渡槽表面进行防护材料涂刷;
(8)完成所有未完工项目。
6 充水试验应急预案及处置措施要求
根据事件性质、严重程度以及短期能否修复,从而采取相应的紧急调度措施。相关要求如下:
(1) 渡槽充水试验实施单位需制定应急预案,明确相关负责人及职责。
(2) 试验过程中,应安排相关人员专门值守;
(3) 建筑物发生较大变形和应力异常时,应立即停水,并往外排水,疏散相关人员;水排空后,对建筑物进行检查,制定相应处理措施;
(4) 根据渡槽两端渠道衬砌板施工情况,在已施工衬砌端部或具渡槽进出口距离5倍渡槽长度处砌筑1m的编织袋围堰;当渡槽进出口临近渠道衬砌未施工时,可适当放缓渡槽进出口围堰背水侧边坡到1:2,提高安全度;
(5) 渡槽充水试验期间,临近进、出口渠道(约1000m)施工作业应暂缓施工,并撤出施工设备;
(6)在穿越渡槽下方或临近渡槽的施工或其他交通通道应专门安排执勤人员;
(7)在试验槽段永久征地范围内划定试验区,在试验期间限制与试验无关人员进入试验区内。
(8)发生险情后,除采取措施外,同时应向上级主管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