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格式:doc   大小:7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知识徜徉土豆 2025/4/30 文件大小:7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学年化学试题
(试题总分:100分 答题时间:60分钟)
沉着应对,冷静作答,成功属于自信的你
一、单选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试推断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 )
A.Na B.NaCl C.NaOH D.Na2O
2.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

,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3.上海世博园地区的一座大型钢铁厂搬迁后,附近居民将不再受到该厂产生的红棕色烟雾的困扰。你估计这一空气污染物可能含有  (  )
A.FeO粉尘 B.Fe2O3 粉尘 C.Fe粉尘 D.碳粉
4.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淡黄色固体 B.都是碱性氧化物
C.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D.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是2价
5.下列各组物质能相互反应得到Al(OH)3的是( )
A.Al和NaOH溶液共热
B.Al(NO3)3溶液和过量的NaOH溶液混合
C.Al2O3和水共热
D.Al2(SO4)3溶液和过量的氨水混合
6.下列各组中两种物质作用时,反应条件或反应物用量发生改变,
对生成物没有影响的是 ( )
A.Na与O2 B.FeCl3溶液与NaOH溶液 C.AlCl3溶液与NaOH溶液 D.KOH溶液与CO2
7.Na2CO3俗名纯碱,下面对纯碱采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不正确的是 (  )
A.Na2CO3是碱      B.Na2CO3是可溶性盐
C.Na2CO3是钠盐     D.Na2CO3是碳酸盐
8.苹果汁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饮料。由于此饮料中含有Fe2+,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若榨汁时加入维生素C,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 ( )
A.氧化性 B.还原性 C.碱性 D.酸性
9.下列反应中,其产物的颜色按红色、红褐色、淡黄色、蓝色顺序
排列的是( )
①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 ②Fe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 ;③FeCl3溶液滴入KSCN溶液; ④无水硫酸铜放入医用酒精中。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证明某溶液只含有Fe2+而不含Fe3+的实验方法是 
A.先滴加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
B.先滴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后显红色
C.滴加NaOH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变灰绿,最后显红褐色 D.只需滴加KSCN溶液
11.焰色反应每次实验都要用试剂洗净铂丝,这种试剂是
   A.Na2CO3溶 B.NaOH溶 C.硫酸  D.稀盐酸
12.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Fe → Fe3O4     B. Fe(OH)3 → Fe2O3
C.Al → Al(OH)3    D.Na2O2 → Na2CO3
13.能证明硅酸的酸性弱于碳酸的实验事实是( )
A.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二氧化硅难溶于水
B.二氧化碳通入可溶性硅酸盐析出硅酸沉淀
C.高温下二氧化硅与碳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D.氯化氢通入可溶性碳酸盐溶液中放出气体,通入可溶性硅酸盐溶液中生成沉淀
14.“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该消毒液无色,PH大于7,对某些有色物质有漂白作用。你认为它可能的有效成分是 ( )
NaClO B.Na2CO3 C.KMnO4 D.SO2
15.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Na+2H2O=Na++2OH-+H2↑
:Al+2OH-=AlO2-+H2­
:2Al+6H+=2Al3++3H2↑
D.Fe3O4与盐酸反应:Fe3O4+8H+===3Fe3++4H2O
16、在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中都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
A.Ba2+,Fe3+,Br-,NO3- B.Na+,Ca2+,HCO3-,NO3-
C.Al3+,NH4+,SO42-,Na+ D.Na+,K+,NO3-,SO42-
17、在化学反应2KClO32KCl+3O2↑中,电子转移的总数是
A.2 B.6 C.12 D.5
18、在反应 3Cl2+6KOH = 5KCl+KClO3+3H2O 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5 B.2:1 C.5:1 D.1:2
19、已知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醋酸的摩尔质量与NA个醋酸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相等
B.14g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C.NA个氧分子和N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8:1
D.
20、在一定条件下,将集满二氧化氮气体的试管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与水充分作用后,剩余气体的体积变成原气体体积的( )
A.1/2 B.2/3 C.1/3 D.3/8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40分)
21.(10分) 解释钠投入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
(1)钠浮在水面上 ;
(2)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 ;
(3)钠小球在水面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声 ;
(4)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变红 ;
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2.(4分)在下列反应
2+2H2O==4HF+O2↑ B.2Na+2H2O==2NaOH+H2 C.CaO+H2O==Ca(OH)2 D.2H2O==2H2↑+O2↑其中水是氧化剂的是_____,水是还原剂的是______,水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的是______,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的是______。(填序号)
23、(7分)(1)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   ,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成分   ;新制氯水呈   色,是因为有    溶在里面。
(2) 可以用 溶液区分SO2和CO2; 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碱性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硝酸中的N是+5价,具有强氧化性,因此硝酸与金属反应时 (填“能”或“不能”)生成氢气。
24(10分).,%,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应量取盐酸体积/mL
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mL
除容量瓶外还需要的其它仪器
(2)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________;
A、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沿玻璃棒倒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250mL的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颠倒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处
(3)操作A中,将洗涤液都移入容量瓶,其目的是 ,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若出现如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若没有进行A操作 ;若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 ;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___________________;未冷却就移液 。
25、(9分)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A、B、C和甲、乙、丙、丁、戊五种化合物有下图所示转换关系,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请回答:
滴加NH3•H2O
C

NaOH溶液
A
+B

NaOH溶液
盐酸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乙 、丁 、戊 。
丁与NH3•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甲→乙+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A→乙+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学年化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B
C
D
B
A
B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B
A
C
D
C
C
C
C
21.(10分)
(1钠的密度比水小(2)反应放热 、钠的熔点低
(3)反应生成氢气
(4)生成氢氧化钠呈碱性 2Na + 2H2O ===2Na+ + 2OH + H2
22.(4分) B A D C
23.(7分)(1)二氧化硅 硅 黄绿色 氯气(2)品红 氨气 不能
24.(10分)(1) 250 烧杯 玻璃棒 胶头滴管
(2)B C A F E D
(3)保证量取的盐酸完全转入容量瓶 热胀冷缩
(4)偏低 偏低 偏高 偏高
25.(9分)(1) NaAlO2 AlCl3 Al(OH) 3
(2)AlCl3+3NH3·H2O === Al(OH)3 + 3NH4Cl
(3) Al2O3+ 2OH ===2 AlO2 +H2O
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