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宏观经济学》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是由【ielbcztwz24384】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宏观经济学》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十五章[教材十九、二十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
第三节 国际收支
第四节 汇率
第五节 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Contents.
01.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3.
相对优势理论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5.
规模经济理论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2.
绝对优势理论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4.
要素禀赋理论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6.
产品周期理论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共性: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了。”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第29页。
1
2
3
差异:
“……只要各个民族国家是主权国家,国际经济学就必须是经济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分支。每一个国家都有一整套全国性政策。对每个国家来说,这些政策总是为国内某一部分选民服务的。各个民族国家对外国人的利益几乎永远不会比对本国人利益那么重视。……虽然国际经济学不必把它的观点限制在一个国家的利益上,但它的确必须逐一地分析不同联系起来。”
P·林德特、C·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8-9页。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为了能让您有更直观的字数感受,并进一步方便使用,我们设置了文本的最大限度,当您输入的文字到这里时,已濒临页面容纳内容的上限,若还有更多内容,请酌情缩小字号,但我们不建议您的文本字号小于14磅,请您务必注意。
二、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亚当 ·斯密【1723~1790年】提出绝对优势理论 ,用以说明国际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他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每一个国家都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就可以使双方都得到好处。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劳动)数量来衡量。
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劳动)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假定两国的劳动力均为100个。
表1-1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1)
大 米(吨)
小 麦(吨)
中 国
100
50
美 国
80
100
表1-2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单位要素的产品产量)
大米(人均产量)
小麦(人均产量)
中 国
美 国
表1-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
大 米 (劳动投入量)
小 麦 (劳动投入量)
中 国
美 国
例子取自:海闻:《国际贸易讲义》,《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站。
自给自足:
01
中国:大米产量50吨,小麦产量25吨。
02
美国:大米产量40吨,小麦产量50吨。
03
合计:大米产量90吨,小麦产量75吨。
04
专业分工:
05
中国:大米产量100吨,小麦产量0吨。
06
美国:大米产量0吨,小麦产量100吨。
07
合计:大米产量100吨,大米产量100吨。
08
假定两国均保持其优势产品在自给自足时的消费量,多余部分用于与对方交换自己所需的劣势产品;中国大米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例为 1比 1。
交换结果:
中国:大米拥有量50吨(自产),小麦拥有量50吨(进口)。
美国:大米拥有量50吨(进口),小麦拥有量50吨(自产)。
贸易所得:
中国增加小麦拥有量25吨;
美国增加大米拥有量10吨。
所以,国际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