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24节气民俗农谚(精选篇) 】是由【文档百货】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24节气民俗农谚(精选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24节气民俗农谚(精选篇)
篇1:24节气民俗农谚
1、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2、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3、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4、夏至落雨,九场大水。
5、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6、星星稠晒死牛,星星稀淋死鸡。
7、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8、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9、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10、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11、一场春雨一场暖,十场春雨穿单衣。
12、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13、土地深翻,加厚土层。
14、小暑头上一声雷,半月黄梅倒转来。
15、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16、月亮背弓,必然起风。
17、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
18、谷锄马耳豆锄瓣,苗未出土就锄棉。
19、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20、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21、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22、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23、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
24、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25、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26、风是雨头,风狂雨收。
27、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28、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29、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30、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31、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32、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33、春分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
34、立冬打雷要反春。
35、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36、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37、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38、雨打小满头,晒死老黄牛。
39、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40、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41、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42、风前暖,风后寒;霜后暖,雪后寒。
43、瓦块云,晒死人。
44、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45、三月雷,麦屹堆。
46、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47、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
48、立冬补冬,补嘴空。
49、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50、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51、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52、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53、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54、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
56、霜降杀百草,立冬地不消。
57、五九六九水在浮头。
58、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59、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60、一场秋雨一场寒。
61、立冬小雪,抓紧冬耕。
62、中伏不热秋不收。
节气
63、红云夹黄云,定有冰雹跟。
64、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65、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66、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67、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68、立春晴,雨水匀。
69、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70、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篇2:24节气大暑农谚
大暑农谚大全
1、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2、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3、雨蛤叫不停,风雨不容情。
4、伏天大雨下过头,秋季庄稼要减收。
5、树枝鲜叶落,下雨也随着。
6、井亮底,天要雨。
7、九里的雪,伏里的雨,吃了麦子存了米。
8、啄木鸟叫三声,不是下雨就刮风。
9、筋骨疼,雨打洞。
10、积水漫多高,多高荚无着。
11、疮疤痒,雨要响。
12、猪洗澡,雨不小。
13、鳝鱼停在水皮上,一两天内有雨降。
14、牛虻叮人,大雨倾盆。
15、三遍豆子粒儿圆,八遍谷子米汤甜。
16、旱收芝麻涝收豆,不旱不涝收绿豆。
17、干咸鱼滴水,不是阴天是下雨。
18、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
19、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
20、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21、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
22、豆子泡了花,开花不结荚。
23、灶灰潮作块,将有大雨来。
24、要吃芝麻油,伏里晒出头。
25、河里鱼跃雨,雨中蝉鸣晴。
26、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27、小暑打雷,大暑破圩。
28、炊烟笔直上,望雨是空想。
29、蘑菇冒出头,地上雨水流。
30、天上水鸡叫,必定雨来到。
31、大暑前后,衣裳溻透。
32、瓜怕刮,烟怕淹,豆子就怕大水漫。
33、鸭不安,天要变。
34、伏里多雨,囤里多米。
35、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36、石头出汗,大雨连绵。
37、槐树叶子卷,雨在明天晚。
38、泥鳅往上翻,必是大雨天。
39、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40、青蛙哇哇叫,大雨要来到。
41、烟囱不出烟,不是下雨就阴天。
42、蝎虎子成群屋里跑,大雨很快就来到。
43、屋里不出烟,必定雨绵绵。
44、蝴蝶屋内飞,下雨不到黑。
45、蚯蚓身带土,不雨也雾露。
46、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47、豆子开花,墒沟里摸虾。
48、要使芝麻香,伏里晒太阳。
49、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50、蚯蚓雨里叫,有雨没多少。
51、细蚊满街转,大雨连成串。
52、水蛇盘柴头,地下大雨流。
53、蝼蛄唱歌,有雨不多。
54、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
55、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56、狗刨地,天下雨。
57、柱腿石发潮,临近雨就到。
58、喜鹊清早高枝叫,天气一定晴得好。
59、今晚蚊子狂,明天雨一场。
60、蜻蜓高,晒得焦;蜻蜓低,满地泥。
61、喜鹊洗澡,雨要来到。
62、晴天鹅扑翅,大雨没多时。
63、甲鱼上洼,大雨哗哗。
64、鸡犯愁,雨当头。
65、今晚蚊子恶,明天有雨落。
66、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67、雨中蝉鸣,就要天晴。
68、鸡愁雨,鸭愁风。
69、夜间蝎子多,白天大雨落。
70、开关门轻松,近日要刮风。
71、小暑南风,大暑旱。
72、花期旱一段,产量减一半。
73、大暑来,种芥菜。
74、喜鹊叫得早,天气晴得好。
75、蚂蚁满地跑,天气一定好。
76、门难开和关,下雨在眼前。
77、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
78、久晴雀吵雨,久雨雀吵晴。
79、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
80、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
81、晴天鹅洗澡,预示雨要到。
82、谷子生白根,大雨就来临。
篇3:24节气民俗活动
24节气民俗活动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的来历
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人们最早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
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
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丸”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 ,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