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数学广场―相等的角》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共篇) 】是由【杏杏铺】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数学广场―相等的角》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共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数学广场―相等的角》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共篇)
篇1: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27页的内容,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
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
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计算器上各种功能键,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计算器、课件。
学具准备:
实物计算器、网上“在线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老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小小工具手掌大,不动笔来,不要纸,点点数字和符号,得数它都全知道。它是什么工具呀?你想认识他吗?(课件出示)
2,教师展台展示:实物计算器。
板书课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认识与体验计算器的各种功能键
1,请问哪个学生会使用计算器,请上台来展示一下。
2,学生尝试性实践活动(展台展示使用过程)。
生①:( )+( )=( )
生②:( )-( )=( )
生③:( )×( )=( )
生④:( )÷( )=( )??
3、学生在尝试与评价活动中、发现与认识计算器上的各种的功能键,感受到各种功能键的魅力。
①开关、清除键。
②运算符号键。
③数字键。
④等号键
⑤小数点键?
三、网上“在线计算器”的应用
1、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性计算。
(1)请同学们在计算器上、输入任意一个自然数(7)→×878→-765→×2→+20xx→-470→÷1756→( )
结果会怎样呢?(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计算第一组同学早餐的价钱。(课件出示)
生①:
生②:
生③:
生④
生⑤:
生⑥:
生⑦:
操作过程:→+→+→+→+→+→=( )屏幕上呈现的15就是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中感受一些数学规律。(课件出示)
(1)1+2+3+4+?+98+99+100=( )
(2)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
学生在尝试计算与讨论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课件出示)
第(1)题:就是50个101是多少。101×50=( )。
第(2)题:积的中间位就是1的个数,如:11111×11111中间位就是5,中间位前面是1234,中间位后面就是4321。以此类推,不需要计算,就知道得数。
3、巩固练习:教材第27页第3、4题。
四、本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使用计算器了吗?它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与快乐。同时,我们尝试了网上研究数学问题,对学习数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数学起源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原本就是趣味无穷。
篇2: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6页例2。
教材分析:《垂线的画法》位于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是画规则平面图形的起源。它将直接影响到对规则平面图形的画图和计算。因此,它在整个小学数学平面图形的数学中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也将影响到学生对平面几何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掌握垂线的画法,能灵活运用绘图方法能力。
2、认识垂线的性质。
3、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垂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垂线性质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教具:,数学用三角尺一套,题单。
2、学具:学生用三角尺一套。
教学宗旨:突出重点,深化难点,拓纲务本,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法和学法:1、教法:讲解法、提问法、演示法、问卷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总体上安排有:
1、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2、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3、强化新知、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4、畅谈收获与感受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在创设情景、导入新知部分。
首先复习旧知组织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来;接着用富有挑战性的语言——你们会画垂线吗?从而激励学生去尝试画垂线。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通过“自己尝试画垂线——比较画法——演示”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总结画垂线的方法。那就是:
① 手握斜边,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② 两手配合,沿直线平移三角尺,使另一条直角边靠近指定点。
③ 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学生掌握了垂线的画法后,再次让学生过直线上的点画垂线,巩固正确作图方法。同时老师重点强调“重合、平移靠点、画线”这画法三步曲
二、难点的处理:
也就是探究垂线的性质。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此处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通过“画一画、量一量”,而后发现:点到直线的线段有无数条,有一条最短的。这时老师演示且揭示垂线的性质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
通过质疑“你是怎样画出这条垂线段的?”抽象概括与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是一致的。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强化新知、提高能力。
先独立完成分层练习题,写在题单上,及时反馈垂线的画法。
后运用垂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二人小组讨论完成教材第69页5、6题,并说说理由。
5、最后谈收获与感受,总结本课。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有何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由“学习享受”转变为“享受学习”。
篇3: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P95-9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教授的内容是在第五单元学生就已经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以及有关角的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只是因为刚学,学生对于推理的书写过程还颇为陌生。
因此,通过本节课探究相等的角,进一步加深对有关角的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对推理的过程更趋于熟练化、合理化,让其在复习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使所学知识得到提高与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有关角的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因此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同角的补角相等,同角的余角相等这两个简单的几何命题,加深体验几何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数学结论的明确性,为后继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1、引入部分。
因为本节课所执教的内容需要学生能够根据角的关系熟练的计算出角的大小。从而推理说明出各角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引入时安排了两题角的计算帮助同学们进行复习,目的是复习角的计算格式和特殊角的度数。
2、新知探究部分。
因为两条直线相交后得到角有很多,而小于平角的只有4 个,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够根据以前的知识说出它们之间互补的关系,而对与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形成的相等的角可能部分学生有了初步感知,也许会说到。所以我采用的是猜想- 验证的策略。而经过总结验证的策略可能会有如下三种;
(1)学生会想到把四个角都测量一下
(2)举例法,假设测量出其中一个角,通过计算得出其余的角。
(3)通过推理说明,根据同角的补角是相等的关系证明出结论。但是在课上不出现同角的补角是相等这样的话。目的是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练习部分:这要分为二个层次。其一,找一找,动一动。通过身边找一找或动一动创造一组的相等的角,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二,想一想,说一说。本节课主要我的定位是能够找出各角之间的互补或互余的关系,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言语表达的条理性。
而对于书写过程可能学生做起的难度很大,因此,基本上没要求书写计算过程的部分。
4、总结部分。其一,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今后要学习的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的知识,但是在小学阶段不做要求,但是,我想为了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引入数学文化的方法,介绍最早证明出对顶角相等的科学家是古希腊的泰勒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热爱科学的争当数学家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其二,知识的总结,谈一谈你的收获或感受。
篇4: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归纳”这一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在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关:神奇的9。通过设置“9999999×9999999=?”的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挫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