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2025年《泊船瓜洲》说课设计(共7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42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5年《泊船瓜洲》说课设计(共7篇).docx

上传人:zongzong 2025/5/3 文件大小: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5年《泊船瓜洲》说课设计(共7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5年《泊船瓜洲》说课设计(共7篇) 】是由【zongzong】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泊船瓜洲》说课设计(共7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泊船瓜洲》说课设计(共7篇)
篇1:《泊船瓜洲》说课设计
《泊船瓜洲》说课设计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泊船瓜洲》。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大家耳熟能详,但今天我想突破以往的说课形式,创新思路,尝试对本诗进行教材解读,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听后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今天的说课,我主要从对文本的认识,教学目标的确定及教学策略的把握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文本的认识
――《泊船瓜洲》是长春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版块的古诗。这一版块由四首古诗组成。作者分属唐、宋两朝,风格迥异,特点鲜明。
《泊船瓜洲》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第二次赴京担任宰相途中所作,学习这首古诗,应以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特色为重点,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品悟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积累背诵,以得到美的熏陶。

――这首诗歌之所以穿越千古,一次次激荡着后人的心灵,就是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类似的情感历程。或为理想,或为事业,或为谋生;车在行,人渐远,不断回头之际,惆怅之情油然而生。此时的心灵就穿越时空,和月夜瓜州江边小船上的王安石产生了共鸣……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五年级学生初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比较容易,但要真正感悟诗人的情感,特别是体会“绿、又”等字的妙处并不轻松。容易被“绿”字遮住眼睛,把本诗贴上写景的标签。

新《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1)掌握一个生字:隔。多音字“间”的读音和在诗中的意思。
(2)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大意,分析“又、绿”的妙处,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借助资料了解诗人“炼”字的过程,学习诗人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明确“月亮”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特定事物的特定意思。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欣赏“绿、又”等字在诗中的妙处及作用。
三、教学策略的把握
小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要适当地点拨学诗的技巧。个人认为学诗有“五法”:
1、搜集资料,奠定基础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想象角色,感悟诗情
4、咬文嚼字,细品诗味
5、书声琅琅,体会诗韵
l做法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小学生理解诗词,多会采用注释的方式。本诗中仅对三个地名进行解释,可是京口、瓜洲、钟山三者的关系对于体会作者的心情很重要。所以课前先布置学生查阅了资料,课上再紧紧围绕注视加以理解:瓜洲位于江苏扬州邗江区,在长江北;京口指现在的江苏镇江,钟山指现在的南京,同在长江南。此时能有一幅简笔画最好,寥寥几笔就能将三个地名串在一起,清楚明白地展示出三者关系。诗人处在江北的瓜洲,遥望江南的京口和钟山,思乡之情挥之不去。诗中“一水、数重”共同突出诗人离家乡很近。通常人们都是离开家乡久了,才会有浓浓的思乡情。而王安石则是刚离开家乡就思归,这是因为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作者感叹越是近在咫尺,就越应该回去才对,而自己却不得不渐行渐远,对前途的迷茫,对家乡的眷恋,都在其中。
l做法二:想象角色,感悟诗情
在反复品味诗歌过程中,我发现要进入诗歌所写的意境,那就必须把作者当成是自己,自己就是作者。“其言若出吾口,其意若出吾心。”王安石就是每一位学生,也是教师自己。设身处地地为王安石着想,每人想象出来的那个“江南春”不必人人相同,但是思乡的情绪却一定会是声气相通。本诗之所以千百年后仍然能够打动我们,就是因为这种思乡之情是千古一致的。
l做法三:咬文嚼字,细品诗味
古人讲究炼字,贾岛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讲“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古人写诗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更应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对诗中字加以细品,肯定会得出好的效果。

单从字义上看。可以读做jiàn,理解为“间隔”,即“‘一水’间隔。同时,“间”还可以理解为“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里”,或者“一会儿”(殷敬顺《释文》:间,少时也),读jiān,即“走过‘一水’的工夫”或“只有‘一水’的路程”这种说法类似我们今天的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水”在这里应该理解为长江此岸到彼岸最短的直线距离,这也可以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和瓜洲(今江苏邗江县)的地理位置上看出。那么这句诗便可以翻译为:“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工夫就到了”,或者“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距离就到了”。作者旨在表达京口与瓜洲距离之近。因此,我认为在这里读jiān更恰当。











“绿”字历来被誉为炼字的典范。教材后面的小资料中也有提到。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从词性看,“绿”是表颜色形容词,在本诗中是使动用法的动词,这样就有了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表现了江南触目皆绿,处处生机的感觉。
但这并不是“绿”打动人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在于在渐行渐远的小船上,诗人联想到了江对岸(即江南岸的钟山)、春意盎然。此时此刻,这个“绿”字深深饱含着对家乡的眷恋。“我”是在家乡最美的季节离开家乡的,而这“绿”,是我看过多少次的,此刻江南“又绿”,可是下一年呢?我又到哪里去欣赏“春风”“绿江南岸”的景象?所以“绿”字写活江南春色是一层,表达对家乡的眷恋热爱是一层,表达怅惘又是一层。
后注:
不得不提的是:古代传说有很多是需要商榷的,像本诗课后的小资料――“‘绿’字的故事”,大多数来源于古人笔记,这种故事不能作为历史考证,但作为美谈、励志材料教育学生,学习诗人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还是很有裨益的。










3、又
一个“又”字以乐境衬哀情,如此美好的季节、美丽的家乡,自己却要离开。无情之春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度“又”回江南,而对故乡情浓意切的诗人,却恰恰在此时离开江南的家乡,重登仕途,这里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乡愁的自然流露。
l做法四:书声琅琅,体会诗韵
诗词在古代是吟诵、吟唱的艺术。《课标》中也强调: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形式多样的“读”非常重要,技巧也需要把握:

这首诗的韵脚分别是:“间”“山”“岸”“还”,第三句也押韵,比较特殊,点出来可以让学生对于格律诗有一定的了解。

朗读时要注意根据感情需要突出重音。这首诗的基调是忧伤,惆怅的,所以要适时给学生创设情境,教师的范读不可缺少。前两句略显轻快流畅,表达作者与家乡距离之近;后两句语速稍慢,重音放在“又、何时”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突出作者思乡心切。
强化知识点――文化符号
中国文化讲究含蓄,有很多委婉的文化符号,也称文化密码,言在此而意在彼。比如“鱼雁”意味着书信,“青草”意味着思念,“茅檐”意味着归隐……此诗中有“明月”,古人只要言及明月,多是思乡:“明月有情应识我”、“举头望明月”、“海上生明月”、“月是故乡明”……比比皆是。适当地给学生讲解点拨,有利于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了解。










结束语: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研究的热点、重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好古诗词,这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都反复思索的问题。今天我大胆尝试解读《泊船瓜洲》一文,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篇2:《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说课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诗句深情的言语的敏感通过想象转变成形象的图画,以调动学生的稳性思维。指导学生沿着诗文简练言语的阶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体会诗的意境。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三、师范读古诗
四、读古诗 (读通)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六、熟读古诗
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七、总结全文 (感情升华)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共同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八、课后作业
默写古诗。
篇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说课
1、课题的选择。
本人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所以对小学高年级教材比较熟悉。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也教过了不少,但是以前的教学目标设计比较简单,大概就是读熟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至于教学效果,只要学生能背诵默写古诗,能解释诗句意思,回答诗句中心思想就ok了,所以这次试以新课程三维目标来设计三维目标。作为一次尝试而已。










2、采用的教学设计模式。
这节课我采用“学教并重”的模式进行教学组织,1、教师激情导入,剖析课题,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读、说、背、做、写”的学习方法。2、学生查找资料(学生能找到资料的途径可能有限,不可能有多大效果),通过读诗,小组讨论,发言交流,跟老师一起归纳总结等系统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3、选定的教学对象的特征分析。
我班学生认知起点比较低,优等生并不多,所以学习目标还是主要考虑大部分学生,这是起码的教学公平。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以“听”的方式进行,这是从一年级开始以来逐年形成的方式,为了改革这种传统方式,所以这节课要注意抓好小组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在小组内发表意见,相信坚持小组合作学习,会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以往被动接收式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来。
2、思念家乡、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篇4:《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说课
一、说教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中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和古诗五读法等方法来学习古诗,感知诗词大意。
(3)通过意境的创设、反复诵读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
4、教学重难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
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王安石的资料,对他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收集描写思乡的诗词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