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论语》全译之十一(备课资料)(共5篇) 】是由【平平库】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论语》全译之十一(备课资料)(共5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论语》全译之十一(备课资料)(共5篇)
篇1:《论语》全译之三十一(备课资料)
《论语》全译(之三十一)(备课资料)
子张篇第十九
本篇共计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194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2)泥:阻滞,不通,妨碍。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 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198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1911 子夏曰:“大德(1)不逾闲(2),小德出入可也。”
(1)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2)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2)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1)抑:但是,不过。转折的意思。
(2)倦:诲人不倦。
(3)诬:欺骗。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1913 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
(1)优:有余力。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同时,本章又一次谈到“学”与“仕”的关系问题。
1914 子游曰:“丧致(1)乎哀而止。”
(1)致:极致、竭尽。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1)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1919 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2)而勿喜。”
(1)阳肤:曾子的学生。
(2)矜:怜悯。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篇2:《论语》全译之十一(备课资料)
《论语》全译(之十一)(备课资料)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818 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下也而不与(3)焉!”
(1)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
(2)舜禹: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3)与:参与、相关的意思。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这里孔子所讲的话,应该有所指。当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他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这些问题。
819 子曰:“大哉尧(1)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2)之。荡荡(3)乎,民无能名(4)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5)乎其有文章!”
(1)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2)则:效法、为准。
(3)荡荡:广大的样子。
(4)名:形容、称说、称赞。
(5)焕:光辉。
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尧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820 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2)。”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3),于斯(4)为盛,有妇人焉(5),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1)舜有臣五人:传说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人。契:音xiè;陶:音yáo。
(2)乱臣:据《说文》:“乱,治也。”此处所说的“乱臣”,应为“治国之臣”。
(3)唐虞之际:传说尧在位的时代叫唐,舜在位的时代叫虞。
(4)斯:指周武王时期。
(5)有妇人焉:指武王的乱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
(6)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书程典篇》说:“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相传当时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
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这段当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治理天下,必须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难得的。有了人才。当然,这并不就证明孔子的“英雄史观”,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杰出人物的确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这与人民群众的作用,都应该是不可忽视的。
821 子曰:“禹,吾无间(1)然矣。菲(2)饮食而致(3)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5)宫室而尽力乎沟洫(6)。禹,吾无间然矣。”
(1)间:空隙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
(2)菲:菲薄,不丰厚。
(3)致:致力、努力。
(4)黻冕:音fǔ miǎn,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
(5)卑:低矮。
(6)沟洫:洫,音xù,沟渠。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以上这几章,孔子对于尧、舜、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他们的时代,一切都很完善,为君者生活简朴,孝敬鬼神,是执政者的榜样,而当今不少人拼命追逐权力、地位和财富,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富强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古喻今,孔子是在向统治者提出警告。
子罕篇第九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