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中国散文(共11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63KB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散文(共11篇).docx

上传人:祖国的花朵 2025/5/3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散文(共11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国散文(共11篇) 】是由【祖国的花朵】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散文(共11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中国散文(共11篇)
篇1:中国经典散文
老家的梨花开了,满塬、满沟壑!银装素裹白色世界。村里的父辈、祖辈,几代人就是靠梨子养育儿女读书成人!
小时后爷爷还在世的时候只有沟壑里的梯田一样的地才种梨树(塬上的好地都种麦子,不像现在全都种梨了,农民吃得粮食也要买)。每家的梨园地头都有一个庵棚、或是土崖上挖一个小小的窑洞,供看护的人简单的休息。放了暑假这沟壑里便是孩子们的天堂:爬树、捉鸟、逮知了、下河摸鱼摸贝壳……只要是能想到的都会着手干,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梨园里有我野性、富足的童年。
春季梨花的开放预示着一年的辛苦劳作的开始。靠天吃饭的黄土高原,天旱的时候要用木头做的架子车拉水逐棵浇灌每一棵树,辛苦不在这里,而是从家里拉水到梨园的历程:沟里坡太陡装满水的架子车靠人力刹车,驾辕人扬起车头稳住车速,后边的人拖拽不让车快速下滑。等车进了自家梨园累去半身力气,然后再开始用剩下的半身力气来一桶一桶的提水去浇灌每一棵树,关键是一车只有十来桶水!最累的还在后面:水空了,你以为拉着空车会轻松回家的,不!你错了。回家更累,陡峭的沟壑里山路几乎每一条坡道的角度都超过了四十五度角(小时候推车回家的时候我总觉得这坡肯定是快九十度了,犹如爬天一样的累),路陡且长!有一条坡名字叫:累死牛坡(陕西土话:挣死牛坡)拉车的牛都会累死!你说这拉人力车的人能不累。小时候虽然公害少,但一年总要打几次农药的,打农药的车和拉水的车一个历程。我最害怕的就是这件事了,小弟弟那时候小,上坡回家一家人推着空车都快累死了他还要哭着坐车,小可怜累的走不上去!收获的季节,每一个梨子都是这样用人力一点一点拉上塬拉回家的,最深的印象就是累。
,又开始了卖梨子的艰辛。当然这些都是爸爸的忙碌,自行车的后座上架起一副筐子(车身两边各一个圆形的深筐),一百多斤的梨子爸爸要用自行车骑行几十里甚至百十里去卖,卖的好当天就能回来,卖的不好还要在外边过夜,住一晚几块钱的大通铺。我家出去繁华的地方要翻一条叫龙王山的“沟壑”,我叫它“沟壑”是因为我家住的高在塬上,它叫“龙王山”是对于八百里秦川上平原的人而言的。龙王山有南北两条漫长的坡道,下了漫长的北坡道到了沟底的河道,稍作休息然后再开始艰难的南坡“爬” 上。爷爷辈的人是拉着架子车来翻这座山的,爸爸是用自行车驮着百十斤的梨子走着下北坡,上南坡的时候最先是有人用牛给卖梨子的人拉车,把所有要上坡的自行车用绳子串起来再套上牛给大家拉上山,拉牛的人收取大家每人一点费用。再后来就有了拖拉机,就用拖拉机拖上山。现在已经是满村子的农用车,随处飘散着机油燃烧的气味。这是我的记忆。有一次和爸爸说起卖梨的事情,爸爸说他小时候和我的爷爷辈的大人一起出去卖梨还是拉着人力架子车去卖,百十里地往返全靠一双脚,甚至半夜三四点起身赶中午拉到西安去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爸爸天未明骑车出门卖梨,午后回来和妈妈很高兴的说一车卖了四十多块!这个时候妈妈在给爸爸盛中午给他留的饭。


艰辛的日子过去了,我们姐弟四人都完成了学业,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妈妈时常伤感的觉得一辈子没有为儿女攒下积蓄,尤其是小弟弟“还小”(已经不小了,妈妈认为还小)没有给他更好的生活条件。(弟弟很优秀、上进、努力!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啃老的孩子资本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看他为了婚姻和房子辛苦的打拼,父母时常彻夜难眠。我不知道“积蓄”这词是不是界定的定义只有钱财,但我觉得父母的“积蓄”里也应该有我们姐弟四个这一笔精神财富。父母的神圣职责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到了我们,为了给女儿、也是为了一套盛装家人幸福生活的房子,老公远赴千里之外工作,一家人也开始了聚少离多的生活。到了我的女儿,我想也会为了她的下一代尽心的付出。
梨花开了又败,梨子收了一茬又一茬,爸爸妈妈依然在果园里忙碌。电商时代他们又增加了一个难处:梨子售卖的尴尬。村里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半条街道都没人了,有的也都是老人。城市的繁华像一张无形的网,网罗住了年轻人躁动的心。我的某宝女装店也就应运变成了老罗家的果园了。爸爸有退休金、农村也有合疗,主要是还有几个已经独立的子女,爸爸妈妈可以过上轻松日子了,更不用再辛苦劳作了。我们姐弟几个总是说:可以休息了,几个子女那里可以住住玩玩的。但对小弟弟的无限期的责任、还有对这片梨园的牵挂,让他们此刻成了这片美丽花海的守望者。


唯愿天下父母永远康健,儿女们永远有家可回。
篇2:中国经典散文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毒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 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篇3:中国散文
江南烟雨,似乎是愁的代名词,在文字中,我们和江南烟雨相约了几千年,在让人生愁的江南烟雨面前,我们又和文字相约了几千年,烟雨中我们相识了带着娇愁美的佳人,也相识了带着满腹忧怨的才子,还相识过带着清愁的文人骚客。记忆中的那些过往的历史记载,或缠绵悱恻,或悱恻缠绵。
如果在暮春的烟雨中抚琴一曲,并在脸颊露着不易察觉的浅笑,那么,在荷花初绽的时节一定会遇到惊喜,此时,音乐的旋律将是高山流水般的动人心扉。如果在晚秋的烟雨中抚琴一曲,然后看着寒池残荷,音乐的旋律将是凄凄婉婉,不由得会使你心生怜悯,那时的天空将会有一颗诗的流星陨落,而让情境更加凄婉。
一些曾经的文字片段,似经过情感玉液的浸泡,勾勾撇撇,横横竖竖,表现着生命中的感人情节。当某一段生命空间飘来乌云时,此时的文字语言,总是闪烁着晶荧的泪滴。历史演绎的悲怆,流淌着涓涓涩泪,浸染着千古的凄美故事。
在烟雨中沉思凝眸,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又在新的“寻寻觅觅”中让人浮想联翩。在文字里映衬并折射着春的放纵,夏的热烈,秋的忧郁,冬的沉思;在文字里斜映着月下的凄影,花的愁容;在素洁的笺疆,又是一阕凄美的新词。有时在烟雨的凄梦里独自一人神情恍惚地驾驭一叶孤舟漂泊在浩瀚的墨海。为追求而奔走不息,也许,只是生命中的千万种形式之一。在几千年的烟雨中,古人和今人都不乏在文字的疆场把爱情抒发的淋漓尽致,诗词依旧缠绵、依旧缱倦,不断叹息,叹息在秋风中飘零的落叶,把晚秋的烟雨天渲染成一派凄凉景象。很少有人在凄迷的秋风秋雨中灿烂着心情。


说到烟雨,好象更多的是指梅子雨、春雨,那迷离的江南雨,总是透着优美的韵律,总是让多情的诗者醉在潇潇的梅雨季节中。
在江南春季的烟雨中,那一顶顶诗者眼里的花雨伞,就是一行行飘逸的诗句,在烟雨中极具灵性,在这样的情境里,诗者在沉醉中吟哦。那一顶顶花伞下,有无数对曼妙的恋人,在烟雨中酿造着憧憬中的甜蜜,放飞着无暇的梦幻。
烟雨中从枝间滴落的音符,弹奏着一望无尽的花红柳绿。谁能在那纯朴的天籁声中,品出那尘间真爱的深浅与美妙?烟雨中吟一曲《牡丹亭》里的“惊梦”,在呓语中倾诉,若真若幻。
烟雨中的琴声如泣如诉,音符能让每一滴雨珠都浸透着未知的深情。烟雨中参涔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能让每一个细胞充满诗意的愁情。烟雨中去品读蒋捷的“点滴到天明”,更能释疑那国破家亡的缕缕哀怨。
烟雨中的文字,在茫茫的苍宇间感叹,感叹红尘中未尽的心愿,感叹尘世间的残缺与美好,感叹无数新生命的萌生。烟雨中执一顶江南花雨伞,可撑起诗者漫宇的诗情,掬一捧江南春雨砚墨,可造就满庭绚烂的画意。
篇4:中国散文
竹外桃花,纷纷飘落。卿舞霓裳,君弹曲。高山流水,绕指尖幽幽荡漾。执一叶扁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演绎一场不离散的笙歌,可好……——题记
犹记曾经,君袭一屡白衣,从陌上花开的小径款款而来,桃花灼灼,惊起了我的一帘幽梦。从此,诗词歌赋,烟雨桃花,都失去了色彩,只有君的身影,丝丝抨击着心海。
不再叹天若有情,不再盼三寸天堂。只因这素洁的红尘有了你的陪伴,相思惹起了无边的牵盼。情到深处无怨尤,不想,与君共享人世繁华,只愿,流年今夕,共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初相见,惊素心。你来时,陌上花开,纷繁的花瓣,灿烂了我的眼眸。纵使,东风恶,人情薄,烟花不堪剪。
仍愿为你,尝尽这无边的相思之苦。也许,我就是你千百年前放走的白狐,今生,只为你醉,只为你舞。
君可知,那天空飘落的雪花呀,就是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那日,你说。凡尘寂寥,不能遗忘远方的梦想。山一程,水一程,你离开了这个令我百转千回的相思地。
一年一度秋风近,风儿翩翩吹起来。此时,桥边的芍药,正生的红艳,梨花艳艳地开着。熟悉的地方,陌生的氛围,却没有了你的踪影。日日思君不见君,即使花艳又如何。
奈何,桃花依旧非当年人,歌声依旧非去年情。
风乍起,池边的鱼儿跃出水面,屋角的风铃迎风飘摇,回忆也片片地沁入心扉。
未曾想,我就是那多情的风铃,连悲伤听来都那么地抒情。
我也是佛前哭泣的玫瑰,凋碎路人囚拜的心灵。
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常常,就着琵琶,抚一曲云水禅心,让那些花开的日子,绕着指尖,荡起一层又一层温柔的涟漪。
不去想风景是否看透,细水是否长流。心里有你,苦涩的风,多用力,也吹不去甜美的回忆。
你看门前的墓雪,给这大地铺上了华美的盛装,一行大雁“叽叽喳喳”地往南飞去。
花红叶瘦,寒风薄凉的温度,不禁嘲笑起曾经的鲜红。彼时,你说,为卿消得冰雪热,我的笑容便瞬间在脸上泛滥如花。
年华不会在命运无情的流逝下失去光泽。夜幕的天空,即使没有星星的点缀,依然如斯地亮着。
长亭外,古道边,芍药年年为谁生。
谁在无人的路上,唱着流年嫣然的情歌。
如今,我在指尖捧起一堆雪,塑刻成你的模样。盼你归来时,我的笑靥,依然是最初时的欢愉。


华枝春满,杨柳依依。
谁举起风筝在田埂上追逐。
谁卷起长袖在风中轻扬飞舞。
谁又以深情的眼眸,凝望远方的归途。
一朵花以最轻盈的姿态,迎接着途经的行人。他们,是否正为闺中的佳人踽踽而行。
我伸长了眼眸,却怎也不见你的归来。
唯有花间的那些鸟儿,在呐喊着“归去吧——-归去吧。”
只想,以这深情的脸庞,触碰你的衣角,不染尘霜,不诉悲凉。就如当时,你自某某,我自起舞。任繁华三千,红尘妖娆。
命运的锁,在灵魂深处轻轻波动。如若,生命的坟茔,没有灿烂的烟花掠过眼眸。唯美的天空,没有你深情的丰盈,醉人的歌声,没有你空灵的唱和,那我们的这场谢幕,又岂会如斯地扣人心弦。
桃花扇,西风醉。
残阳血,人心碎。
故事还没结束,歌声仍旧悠扬。远处的牧童,正追逐着翩翩而起的蝴蝶。离人在天涯的一隅,勾起了红颜无尽的相思。
凝眸处,缕缕青烟正洋洋洒洒地向天边飞行,河水正淙淙地向东滚滚而流。
多情的人儿,
你伫立在何方。
卷起珠帘,能否,让悠然的梦,走进因你而牵引的心田。
今生若是枉然,来世请君记取,陌上花开、静等君来。
夜静谧,窗纱微微吹
拂袖起,梦中徘徊
相思蔓上心扉
梨花催人泪


篇5:中国散文
月色下飘着秋芳的清香,柳岸的幽径荡出一曲深情的恋歌,歌词和旋律都充满着温馨并给人以朦胧的美丽。思绪从这里开始旅行,遥想着远方的月夜,是否也是婉约的,朦胧的,是否也有霓虹灯辉淋浴,是否也在某个柳岸的幽径荡出一曲深情的恋歌,是否也伴着绵绵柔柔的南国风情?
月色下的柳岸继续弥漫着恋歌,尽管歌词和旋律缠绵不绝,尽管歌词和旋律早已沁入心扉,心,还是被屡次的颤动。
月色下的柳岸有三三两两的人在漫步,他们的身影如我,像一叶浮萍漂浮于江南的`这个小城,漂浮于岑河河畔的霓虹灯下,他们或许是想在月色下把思念种植在柳岸的幽径,并希望于某年某日绽放出一朵绚丽的花儿。
站在季节的分水岭,聆听晚秋残碎的声音,比如秋菊的呢喃,比如红枫叶的心跳,比如残荷的呓语,比如溅泉的吵闹。
从秋天到冬天的崎岖路上,到处都是枯叶残枝,漫野都是冷冷清清。尽管一路不停的回眸,依旧是荒凉的秋瑟。记得在初秋,我用口琴陶醉过满园的秋色,一曲《秋之声》溢满心间。
今天,在这个晚秋的月色下,我的口琴声依旧如初,我用无比平静的心情演绎着《晚秋的回音》,用一曲缠绵悱恻的旋律歌咏着、挽留着凋零的叶子。口琴声从柳岸的幽径传出,飘向岑山的峭壁然后返回,产生了奇妙的、波浪状的颤抖声,我想,这应该就是晚秋的回音
月色下,悠长的记忆滋生,一些关于月,关于月色下的故事,都将重复在月色下的记忆中,并让这晚秋的风送往银河的月船,然后就把记忆里的故事写出歌词、并谱成一曲《月色下的记忆》,再然后就唱给柳岸,唱给柳岸三三两两的行人,再再然后就把《月色下的记忆》传到一个老远老远的地方,再再再然后就是在下一个晚秋的月色下、某个人重复着《月色下的记忆》,造就一曲特别的《晚秋的回音》。
月色下,我走进了柳岸的幽径,听到一枚枯叶凋零的声音并伴有枯叶的凄吟,在落地时和其它枯叶碰撞,产生了如轻轻惆怅的《晚秋的回音》,又如吟哦一阕长相思。


初冬,正向晚秋靠近,我不知该怎样怜悯并眷恋那些凋零的枯叶,看似那些凋零的枯叶在落地后所有的残梦都将被肢解,其实呢,在晚秋的回音中它们正孕育又一轮新的生命。那些凋零的枯叶在秋的最后时间里发出了最后的呓语,呓语的节奏恰似为自己唱的悼词,这一切都发生在《晚秋的回音》里……
篇6:中国现代散文经典
作者:朱自清
威尼斯(Venice)是一个别致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那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那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可是轮船中人还是很多,“刚朵拉”的买卖也似乎并不坏。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个方场南面临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这两溜儿楼房的下一层,现在满开了铺子。铺子前面是长廊,一天到晚是来来去去的人。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卑赞廷式,以直线为主。十四世纪加上戈昔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十七世纪又参入文艺复兴期的装饰,如栏干等。所以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地,蓝色和红色的圣灵像。这些像做得非常肃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式样各别,并不对称;钟楼高三百二十二英尺,也偏在一边儿。但这两溜房子都是三层,都有许多拱门,恰与教堂的门面与圆顶相称;又都是白石造成,越衬出教堂的金碧辉煌来。教堂右边是向运河去的路,是一个小方场,本来显得空阔些,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好像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十八世纪意大利卡那来陀(Canaletto)一派画家专画威尼斯的建筑,取材于这方场的很多。德国德莱司敦画院中有几张,真好。公爷府里有好些名人的壁画和屋顶画,丁陶来陀(TinDtoretto,十六世纪)的大画《乐园》最著名;但更重要的是它建筑的价值。运河上有了这所房子,增加了不少颜色。这全然是戈昔式;动工在九世纪初,以后屡次遭火,屡次重修,现在的据说还是原来的式样。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两面;西面斜对着圣马克方场,南面正在运河上。在运河里看,真像在画中。它也是三层:下两层是尖拱门,一眼看去,无数的柱子。最下层的拱门简单疏阔,是载重的样子;上一层便繁密得多,为装饰之用;最上层却更简单,一根柱子没有,除了疏疏落落的窗和门之外,都是整块的墙面。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威尼斯人真不愧着色的能手。这所房子从运河中看,好像在水里。下两层是玲珑的架子,上一层才是屋子;这是很巧的结构,加上那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府后有太息桥;从前一边是监狱,一边是法院,狱囚提讯须过这里,所以得名。拜伦诗中曾咏此,因而便脍炙人口起来,其实也只是近世的东西。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夜曲本是一种抒情的曲子,夜晚在人家窗下随便唱。可是运河里也有: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站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曲词自然是意大利语,意大利的语音据说最纯粹,最清朗。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在微微摇摆地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唱完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不愿意听了,还可摇到第二处去。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