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精选3篇) 】是由【森森】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精选3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精选3篇)
篇1: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多用人单位加大对于员工的福利,为员工提供定期的健康体检,在体检中,会有一项重要的环节就是抽血,但是很多体检者出现晕针的症状。引起晕针的主要因素是员工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环境、护理人员的技术[1]。
1、资料与策略
随机抽取我院自4月至5月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时有抽血晕针症状的50例体检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抽血前晕针22例,抽血中晕针18例,抽血后晕针10例。
对体检者按照性别、年龄、抽血等情况进行统计,回顾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
由于大部分的体检者对于抽血的相关知识不太了解,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相对陌生的项目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担心身体状况会因为抽血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此,对于抽血会有一定的担忧,从而加重了心理上的紧张,引起小血管持续扩张,严重的影响体检者的血压状况,最后导致晕针的情况发生。
由于相关规定要求采血时,要在特定的采血室进行。如果采血室的环境较为干燥,就会影响到整个采血室的空气流通,同时采血室会聚集大量的体检者,嘈杂的声音会使得整个采血室形成一个较为压抑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会直接的影响到体检者的心情,使人产生焦虑的不良情绪,最后在采血过程中造成体检者的晕针情况[2]。
由于每一个体检者对于疼痛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对于印象中穿刺过程中的疼痛感知也是不同的。第一次采血的体检者,也会受到其他体检者的影响,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疼痛程度的印象,所以在采血时,体检者的精神高度集中,这样下来,会对疼痛更加敏感,出现晕针的症状。还有一些体检者因为体质相对较弱,所以在受到针管的刺激时,血管扩张造成脑供血不足,进而导致晕针。
当护理人员的技术相对较差时,在对体检者实施穿刺时,会引起较大程度的疼痛,并且拔针的过程中,没有实施及时的按压,突然间的疼痛会影响体检者的情绪,导致体检者的心理紧张、恐惧,最后会出现晕针。
由于体检者出现晕针的症状,主要的理由是心理、身体、环境、护理人员的技术,所以在对其进行护理时,注意从这几个方面施以护理。
,计数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通过分析体检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以及抽血的情况,可以发现,因为心理理由造成晕针的'体检者有10例,占总人数的20%,因为身体状况造成晕针的体检者13例,占总人数的26%,因环境影响造成晕针的体检者11例占总人数的22%,护理人员护理技术造成晕针的体检者12例,占总人数的24%,其余的是其他理由造成的。详见表1。
3、讨论
为了减少体检者出现晕针的情况,我院对体检者出现晕血的理由简要的进行了探究,并且针对这些理由制定了一系列的护理工作,具体的护理策略如下。
前文已经对因为心理理由造成的晕针情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对此我院对体检者实施了一系列的心理护理,首先就是在抽血前,向体检者讲授关于抽血的相关知识,并且积极的与体检者沟通、交流,降低体检者的紧张程度。其次是护理人员应及时掌握体检者的心理情况,平稳体检者的焦躁情绪,使其能够主动配合采血[3]。
护理人员在对体检者进行采血时,保证采血室的空气流通,并且院方将采血室设置在较为宽敞、安静、整洁的房间。由于室内的湿度、温度都会影响采血者的心情,所以护理人员对其认真的制约[4]。在采血室内,设有舒适柔软的座椅供体检者休息。在整个体检过程中,设置了导诊室,会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对体检者施以专业的指导。并且在采血室内,会准备大量的应急药物,当有突发情况时,可以及时的对体检者施以治疗,从而保证了体检者的生命安全。
很多人对采血有恐惧心理,都是因为曾经的经历或者是同伴的经历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进行了提高。在对体检者实施采血时,护理人员会对体检者的血管认真的选择,尽量的缩短采血时间[5]。在对针头的选择上,也是以体检者为准,保证一针就可以完成采血。在采血时,护理人员与与患者积极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完成整个采血,这样就可以尽量的转移体检者的注意力。采血穿刺与拔针时,尽量保证做到最快,减少体检者的不适感。拔针时,应该用无菌棉签按住针眼上方,拔针时,向下按,尽量减轻体检者的疼痛程度,从而减少晕针情况的发生[6]。
参考文献:
[1]陈玉芳,冯欢,[J].当代医学,,17(7):120-121.
[2]徐云芳,[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3(11):6716-6717.
[3]马珂,朱金燕,[J].河南外科学杂志,,18(5):126-127.
[5][J].中国当代医药,,17(13):186-187.
篇2:健康体检护理质量管理分析论文
健康体检护理质量管理分析论文
1资料和方法
。
选取健康体检中心203月至3月接收的400例健康体检人员,随机将体检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有118例,女患者有82例。年龄在15~75岁,平均年龄在(±)岁,个人自愿体检有53例,单位组织体检有107例,院校组织体检有40例;对照组男性有103例,女性有97例,年龄在18~78岁,平均年龄在(±)岁,个人自愿体检有55例,单位组织体检有100例,院校组织体检45例。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①体检之前,体检者领取体检通知单后,由护理人员告知具体的检查项目有哪些,并详细的介绍,指导体检者如何填写体检表。②在体检中,根据每个体检者按号排队的情况,指导他们按顺序依次进行体检,并先做需要空腹检查的项目,再做需饭后检查的项目,并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及时并耐心解答体检者询问的问题,对于老年人或儿童等这些弱势群体进行特殊关照,以提高服务质量。③体检结束后,护理人员应指导体检者完成体检报告的填写,并及时资料的整理。
。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质量管理模式。依据体检者的类型不同,可以把护理人员分为3组,针对个人自愿体检、单位组织体检以及院校组织体检人员开展具体护理服务。护理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工作经验作为分组依据,并保证护理服务顺利开展。并合理安排体检时间,避免安排不当影响受到体检质量。
。
在体检结束后,两组的体检者需要配合接受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护理内容分为三方面,以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为评价标准,统计分析两组的护理满意程度,在本次实验结束之前针对两组护理人员分别进行笔试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两项考核满分为100分,根据实际考核最终分数的高低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数字资料用x表示,计量资料用t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由此可见,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此可见,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健康体检中心是在医院中面向社会群体最为广泛的科室之一,其开展过程的护理效果对体检者检查的实际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健康体检中心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次研究中针对200例体检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了质量管理方式,其结果显示的是,%,%,由此可见,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随着近几年的体检工作实践不断改善,发现体检护理的`质量也随之不断提高,体检流程的管理也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因此体检流程的质量控制环节也得到了不断改善,还要做好护理人员与体检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在体检护理管理工作中能够体现出体检护理质量的重要性,并在体检过程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为了体检者的身体健康情况,营造一个温馨、有序、愉快的体检氛围。在健康体检中心开展护理质量管理不仅能够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掌握程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增加体检者对护理人员服务的满意程度,减少不必要的纠纷,保证体检工作顺利圆满完成。因此,这种护理的健康管理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金梅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解放军九二医院
篇3:分析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
分析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
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是,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目的:为了研究在对儿科护理过程中,纠纷发生的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意义,方法:把我院2012年中一年里收治的50例儿科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护理结果满意组和不满意组,每组25例,对满意组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对不满意组进行常规性护理,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来看,采取全面护理干预的护理措施能够大大降低儿科护理中纠纷的发生率,结论:从临床治疗的过程和效果来看,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与儿科护理的纠纷发生率有直接的联系,各医疗单位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儿科护理;护理干预;措施探讨;纠纷原因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事业这类行业的风险比较高,对于医疗单位来说,儿科护理所承担的风险最大,因为,与成年人患者相比较,儿童患者更具有特殊性,比如其身体机能比较弱、语言不能够表达清晰以及检查的过程也比较困难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医疗和护理方面对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无论在进行医疗护理时,出现什么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医疗护理相关的纠纷,在临床过程中,常常会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产生不满意情绪,从而导致护理纠纷,尤其在对幼儿进行护理时,由于服务对象是小儿,生命比较脆弱,疾病常带有来起病急、势凶猛、病情变化较快和死亡率较高等特点,与此同时家属对儿科护理工作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护理过程中以患儿为中心,提高护理的质量,减少护理方面的纠纷,确保护理的质量和安全,维护医院正常的秩序,是护理者当前遇到的又一个新课题。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我国医疗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都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其中,儿科护理的医疗纠纷较为明显,但是护理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各种各样问题和麻烦,同时也会对医院和护理人员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不仅耽误开展正常的工作,还会造成不良的医疗气氛,所以,对幼儿患者进行怎样的护理,显然已经成了目前儿科护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次对我院2012年出现的50例在进行儿科护理是产生纠纷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资料与方法
一般性资料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院我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0例儿科患者,将50例患者分为满意组和不满意组,年龄在3岁至9岁之间,平均()岁。其中,有18例患者发生护理过程中的纠纷问题,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欠佳而引起的护理纠纷有9例,因为技术差而引起的有4例,因为收费问题而引起的有2例,最后,因为少量的患儿家属自身引发的纠纷有3例。
护理方法
我们对满意足采取了全面而综合的护理措施,挑选护理技术熟练、态度热情和护理技术高的护理人员,组成综合素质高的的护理队伍,对他们进行严谨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加强和患儿家属的交流与沟通,综合考虑家属感受,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密切地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效避免长期存在的护理缺陷问题。对不满意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有规律地检查并记录患儿的病情。
三、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满意组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明显低于不满意组,只有2例发生了医疗护理纠纷,不满意组的25例患者,有15例发生了护理纠纷,这大大降低了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四、讨论
发生儿童护理纠纷的原因
因为儿科护理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并且患儿年龄较小,身体素质相对成年人较差,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的关系也转化为护理人员与家属之间的关系,又因为目前的患儿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属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增加,期盼也增加,同样也期待着更高的护理要求,不管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之间发生矛盾,那么,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静脉穿刺技术的先关因素,因为患儿皮肤比较娇嫩,如果在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后,发生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向外渗出,导致出现头皮局部红肿,没有及时检查以及和护理质量相关的因素;服务态度和高职不到位的相关因素;医疗费用的相关因素;服务意识和患者的期望值的相关因素等。
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护理操作技术水平,做到“一针见血”,强化护士的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尤其是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关系;建立一日清单发放、签收制度;把患儿当作护理的中心,合理更新护理的观念,而护理的管理者需要根据幼儿患者的特点,增强护理管理,完善并落实各项检查,要着重检查对危重患儿的护理质量,在对待护理纠纷时,要做到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在进行处理时,要保持冷静理智和客观的态度,积极地解决,以组织其恶性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护理纠纷。总之,无论作为管理者还是护理人员,我们都应该正确对待儿科护理中的细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职业素质,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