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荐]《倍的认识》教学设计15篇 】是由【办公资源】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荐]《倍的认识》教学设计15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荐]《倍的认识》教学设计15篇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1
王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一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起始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主要是要求学生初步感知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倍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教学重点、难点之一,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张老师没有给“倍”直接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明白“把什么当作标准量(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从而逐步建构“倍”这一概念。涂老师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教学上突出以下几点:
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这节课教学时,涂老师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图到画图再到摆脱直观,用数字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和第50页第1题、第2小题线段图的练习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二、活用教材,建构“倍”的概念。
在现实的情境中,张老师利用等分的经验进行胡萝卜和白萝卜两种数量之间的比较,抓住了“倍”的形成过程,沟通了“倍”和“份”之间的联系;在规律性的表述中,感悟“倍”与“份”的关系,知道有几份就是有几倍。接着通过看图说一说,画一画等练习来加深对“倍”的理解,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由例题开始,要学生摆图,学生边摆边想边说,初步感知“倍”的含义。接着做第一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充分观察图,讲数理;再做第二层次画图(第一行有5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让学生画小棒)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最后,看图判断对错,既起到巩固知识,反馈检查,还起到灵活运用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涂老师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标准量(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构“倍”的概念。
三、练习设计有坡度,灵活巧妙。
巩固练习题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内化知识系统,涂老师在练习设计时既突出学生作业完成的规范性,又注意练习内容设计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如:有针对性地展示两个及以上学生的作业进行对比分析,听取学生的评价,交流几个学生不同做法的优、缺点,并说好,好在哪里?不好,为什么不好?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画倍数关系的注意点,知道怎样画才会画得既对又能清楚看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然后让小朋友把不好的改一改。从这可以涂老师注重练习反馈,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作业,提升了学生的课堂练习质量。又如:在判断题第2题,不仅仅让学生判断对错,还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倍”不仅仅停留在“整倍数”的概念上,“倍”还可以是“几倍多几”或“几倍少几”,为以后进一步深化倍的概念做了伏笔。再如:大正方形是阴影部分的几倍,先出示两个量的4倍关系,再出示两个量的16倍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又进入另一高度。当然,作为一名新教师,涂老师这堂课也有美中不足处,如建构“倍”的概念时匆促了点,应在例题教学后放慢脚步,通过让学生圈一圈、画一画、说一说等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倍”和“份”之间的联系,感悟有几份就是有几倍,从而真正掌握“倍”概念。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旧知回顾
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瓜果飘香,蔬菜满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先后出示)
1.先观察再说一说。
(1)先出示第1幅图(2个辣椒),依次出示第2,第3、第4幅图。
问题:先摆了几个2?又摆几个2?现在有几个2?
(2)出示玉米图(3个一组)
问题:几根玉米为一组?有几组?可以说是几个几?
(3)出示紫薯图(5个一组)
2.让学生看图表述(用“几个几”)说出图中的物品:4个2、5个3、3个5。
3.思考:
(1)5个3,从哪里体现出“5”,又从哪里体现出“3”呢?
(2)3个5,从哪里体现出“3”,又从哪里体现出“5”呢?
(3)3个5与5个3有什么不同?
利用学生熟悉的食物图片,增强了简单情境创设的动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形成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
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板书:3个2
3.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1)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的根数是的3倍。
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呢?
(2)自主说一说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白萝卜有5个2。)集体数一数。如果有6个2呢?(就是2的6倍。)10个2呢?(2的10倍。)
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如果有几个3呢?(就是3的几倍。)有几个4呢?(4的几倍。)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几个几就是几的几倍。)
板书:几个几几的几倍
(3)讨论: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是谁是胡萝卜的几倍。是把胡萝卜看成一份的标准。我们称之为“标准量”,及时板书。
(4)即时练习:圈一圈,填一填(课件出示)
从图中看出,()的只数是()只数的()倍,()是一份的量(标准量)
学生认识实物带有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需要从感受中获得感性积累,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上述片段中,从几个几过渡到倍的语言表征,让学生经历从对生活中具体实物量的比较中抽象出倍的过程。再让学生自主发现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通过知识的迁移形成对新知的巩固与运用,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即时练习既是对新知学习进行简单反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1份”的标准不管是在哪一行,都不会影响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关系,要明析谁是“1份”的标准量是关键。
4.动手摆一摆,体会“倍”的关系。(课件出示)
(1)教师在黑板第一行摆5根小棒,出示小精灵的要求,请学生在第二行中摆出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4倍。(指名上黑板摆,其他同学在课桌上操作。)
(2)评价。用笔圈一圈是不是4个5,说一说这是以什么为标准量。
(3)变式练习。
提问:如果要使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3倍,应该摆几个几?5倍呢?……
(4)检验。示范演示,用笔圈出3个5,或5个5,让学生指出以什么为标准量。(体会标准量的唯一性:“第一行的5根小棒”)
“1份”标准不变,倍数发生变化,比较量也在发生变化,强化标准量的唯一性。逐步解开“倍数关系”的种种类型。在这个片段中,有效的数学学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
5.游戏:拍一拍,深化“倍”的理解。
(1)教师拍2下,请学生拍出2的3倍。想想怎样体现2的3倍,让别人能听出3个2来?(每拍1个2,中间停顿一下。)
(2)教师拍3下,请学生拍出3的4倍。
游戏向来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活动,通过拍一拍让学生对倍的理解实现了从形到声的过渡,赋予学生对“倍”知识多方面立体的感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圈一圈说一说。课件出示
师:还可以怎么说?(是的2倍)
思考:是的2倍,是的2倍,都是2倍,为什么和的数量不一样呢?(标准量不一样。)
以图片呈现,让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以表象建立概念。从起初的“1份数不变,几份数变化”到“1份数变化,几份数不变”两个层次的推进,让学生体会“标准量”在变与不变比较中,强化概念的形成过程。
2.想一想,说一说
相同的图形没有放在一起,你还能看出它们的倍数关系吗?你是怎么想的?(找到其中的规律,渗透比例思想,并用苹果的总数与梨的总数进行比较进行检验。)
()是()的几倍。
3.填一填
图没了,你还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是3的()倍。(因为6里面有2个3。)
18是6的()倍。
()是5的2倍。
4.画一画
要求:画和,画出你想研究的倍数关系。
第一行画:
第二行画:
①()是()的1倍。
②()是()的2倍。
③()是()的()倍。
5.反馈交流。平台展示学生作品
①理解:两个量之间1倍的关系。
②分析:相同的2倍,的个数和有什么不同?
③感悟:一个量是另一量几倍的关系时,辨析“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关系。
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的提升。第1题通过排列整齐的分类图形,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体会标准量不一样,即使倍数相同,结果也是不同的;第2题物体穿插摆置,但又有规律,渗透了比例思想,可以从一组物体数量中,也可以从整体数量中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并可以互相检验;第3题脱离了形象物体的参照,抽象成数字,从感性提升到理性;第4题答案不唯一,让学生思维进行拓展,通过练习,沟通“倍”的概念与乘法意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倍概念的知识链。
6.有关“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长”
师:“倍”不仅可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的威力也是无比的。不信,老师就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故事的名字叫《智者的工钱》。
课件出示图片:
天数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
第10天
…
第
20
天
第
21
天
…
第
28
天
第
29
天
第
30
天
第
31
天
钱数
1分
2
分
4分
8分
…
约5元
…
约6523元
约13046元
…
约130万元
约260万元
约520万元
约1040万
元
引导学生具体看一看第1天、第2天、第10天、第20天、第28天的钱数变化,感受钱增长速度之快。
①列数据,摆事实:如果这个月是二十八天,就是一百三十万元;如果这个月是三十一天,就是一千零四十万元。(最后三天多出了900多万元。)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②明道理,深思考:我们感兴趣的不是这个近乎无聊的故事,而是最后三天居然能够产出如此多的钱。也就是说,当一个事物到了成倍增长的时候,越是到最后,其威力是令人瞠目结舌。
③好习惯,倍成长:当我们已经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比如: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等等)而这种好的习惯又能带给我们好处时,他所带给我们的益处是源源不断的!
将倍的知识渗透于故事中,将故事的道理渗透于生活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倍的威力,明白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一生的作用: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将枯燥的德育教育赋予新的生命力,在若有所思中结束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回味无穷。
(四)回顾反思,梳理全课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能举例说说吗?
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精神百倍、倍加努力、成绩倍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概括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善于动脑、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你们去过美丽的海边吗?
生:去过。
师:你在海边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学生交流自己在海边所做的有趣的事情。
师:你们在海边做的事情真的很有趣。
二、导入新课:
师:几位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也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瞧,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他们在捡贝壳。
师:他们分别有什么收获呢?(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的收获)
生1:王丁捡了3只扇贝,6只海螺。
生2:李飞捡了2只扇贝,8只海螺。
生3:刘林捡了15只海星,5只螃蟹。
师:我们先来看王丁的收获。他捡了几只扇贝,几只海螺?
生:王丁捡了3只扇贝,6只海螺。
师:扇贝和海螺的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海螺比扇贝多3只。
生2:扇贝比海螺少3只。
生3: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2倍。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到一个倍字。(板书倍)
师总结:是的,同学们,在数量之间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多和少的关系外,还有着倍的关系,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对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三、探究新知:
1、认识倍
师: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几倍?(课件出示问题)
这里的倍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研究。
师:海螺与谁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