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智慧能源区域应用规划与评价标准 】是由【书籍1243595614】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智慧能源区域应用规划与评价标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T/CECS XXX- 2023
智慧能源区域应用规划与评价标准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f district intelligent energy system
(征求意见稿)
****出版社
1
总则
,使智慧能源系统在更大区域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程。
、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供电、供冷、供热智慧系统规划与评价。
、建筑用途和功能、建设进度、使用要求等,遵循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源(电源、热源等)、网(电网、热网等)、荷(电负荷、热负荷、冷负荷)、储(储电、储热、储冷设施)有机结合,结合国家有关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方针政策,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能源方案
、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则,充分考虑用能与供能之间的匹配关系,优先选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热、工业余热废热、冷热电联供技术等能源供应方式。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有关标准的规定。
3
2 术语
district
行政划分的城市、园区,或是建筑群等。
district energy planning
为满足当地资源条件与用户需求科学匹配的要求,以能源应用的安全可靠、节能减排为目标,对区域内的能源开发、使用及分配等环节进行统筹安排。
intelligent energy system
以能源利用效率效益优化提升为目标,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标志,为满足区域内建筑物的用电、用热、用冷需求,全面采集能源系统信息,自动优化能源的需求与供应,实现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能源供应系统。
usage coefficient
区域总设计电热冷负荷与区域内各建筑单体设计电热冷负荷之和的比值。
cooling (heating) radius
能源站至最远用户的管道线路沿程长度。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系统持续向用户供能的能力,包括供电可靠性、供冷(热)可靠性、天然气供应可靠性等。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rate of energy
智慧能源系统输出能源总和与一次能源消耗量的比值,其数值大小表征智慧能源系统对一次能源的利用水平。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
经使用、消耗、加工、燃烧、废弃等程序后,能在一定可预见的周期内重复形成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复原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自然资源。
3
utilization ratio of renewable energy
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率。
clean energy
开发利用、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零排放或者低排放的能源。
注:包含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空气热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天然气、核能等。
energy system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能源形式,进行供冷、供热的能源系统。
energy storage
通过存储介质进行可循环的电能、热(冷)能的存储、转换及释放的过程。
intelligent energy management platform
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对能源系统的供能和用能进行多种能源匹配、智慧调控,以提升能源系统运行的安全水平、控制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能源系统运行成本的管理平台。
monitoring control system
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实现各用能系统及设备信息采集、处理、监视、控制和运行管理等功能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4
3 需求预测
,宜采用单位建筑面积指标法进行系统设计负荷估算,并选取同时使用系数确定区域总设计电热冷负荷。
,应根据供能规模、建筑类型、使用特点等综合确定。
,预测区域总用电量、用热量、用冷量。
,结合典型日逐时负荷需求情况开展储电系统相关方案规划。
《蓄能空调工程技术标准》JGJ158的有关规定
6
4 资源分析
智慧能源系统规划应与区域总体规划一致,并应遵循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
,以提升系统经济性、综合能源利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为规划目标,开展智慧高效、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规划。
:
1 区域内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情况;
2 区域内可获得的能源种类、资源量、价格、相应政策等;
3 区域内建筑类型、功能、规模及用能需求;
4 区域内各建筑物投入运行时间和使用强度;
5 投资主体及特点等。
可再生能源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行可再生能源规划前,应深入调查区域内可供利用的地热能、污水、地表水、生物质、太阳能、风力资源及其他可再生能源;
2 应优先利用低成本,效率高的可再生能源;
3 应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可再生能源利用量;
4 可再生能源规划应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市场机制、政策等要求;
5 可再生能源规划应符合当地节能、环保的限定性要求。
、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电力系统条件、安装和运输等因素进行,满足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环保美观等要求。
6
、太阳能资源分析时,应选择附近有风能、太阳能资源长期观测记录的气象站作为参考气象站。
,应进行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互补特性分析,选取典型日风电场出力曲线、典型日光伏电站处理曲线和典型日风光负荷处理曲线进行。
,应深入调查项目及其周边可供利用的工业余热、浅层地热能、污水、地表水及其他可再生资源。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由专业团队对项目场地的地质条件、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等情况进行勘察,并根据出具的勘察报告确定场地是否适合设置地埋管。
、水质、水量、水位等基本资料,论证江河、湖泊、水库等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水质、水量等基本资料,论证供冷供热系统污水资源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7
5 智慧能源系统规划
:
1应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节能环保,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相协调;
2 应与电力、热力、燃气、给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相协调;
3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热、清洁能源、工业余热废热等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与利用系统;
4应考虑用能设备的先进性、智慧性、安全性、经济性,提升系统智慧化程度;
5应近、中、远期相结合,统筹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制定规划实施进度,明确可落实技术;
6场地内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应有效抑制电力输出的波动性,电能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能质量 电压波动和闪变》GB/T12326、《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GB/T14549、《电能质量 三相电压不平衡》GB/T15543、《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偏差》GB/T12325的规定。
、温度对应、能源综合及集成利用为原则。以能源、技术、经济和环境综合最优为目标进行规划。
智慧能源系统的规划宜以能源综合利用率、一次能源利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碳减排量为目标。
8
,采用初投资、运行费用、系统能耗、寿命周期成本、系统综合能效、节能率、碳排放量等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项目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不宜低于8%。
项目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经论证、评审后,方可实施。
能源系统方案
、建筑的规模、用途和功能、建设进度、入住情况、使用特点等,结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相关规定,经综合论证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于区域供电系统方案:
1区域内具备较好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条件时,宜采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2 当不具备本条第1款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市政电力进行供电;
3在执行分时电价、峰谷电价差大的地区,采用低谷电价能够明显起到对电网“削峰填谷”和节省运行费用时,宜采用储能系统;
4天然气供应充足的地区,当建筑的电力负荷、热负荷和冷负荷能相互匹配,可采用燃气冷热电联供系统;
5 具有多种能源的区域,宜采用复合式能源系统进行区域供电供热供冷。
对于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方案:
1 区域内有完善的市政集中供热设施时,宜采用市政热力集中供热;
2 当不具备本条第1款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工业余热废热进行供热;
3 当不具备本条第1、2款条件时,有适宜的城市污水、江河等天然地表水资源可供利用,宜采用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有适宜的浅层地热能资源可供利用,宜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对于区域化应用智慧能源系统的工程,应符合本条第1款~第4款的条件,且第5款~第8款条件满足其中1款:
1区域建筑的容积率较高、且整个区域建筑的设计综合电热冷负荷密度较大;
2 用户负荷及特性明确;
10
3 建筑全年供电供冷供热时间长,且需求基本一致;
4 具备规划建设区域能源站及输配系统的条件;
5 有稳定的风能、太阳能资源条件;
6 有峰谷电价且差异较大,适合采用蓄能系统;
7 有稳定供应的工业余热废热资源;
8 有适宜的浅层地热能、地表水、污水等资源。
、风力发电系统的容量配比应基于太阳能、风能资源条件、区域电力消纳能力综合确定。
、风力发电系统宜采用交流集电系统,不同类型发电系统应分别采用独立系统。
、风力发电系统的集电电压等级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结合区域用电系统情况选择,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储电系统的集电电压宜保持一致。
、风力发电系统的容量配比应根据平滑功率输出、跟踪计划出力、电力系统削峰填谷等电网调控模式,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平滑功率输出模式时 ,储电系统配置的额定功率不宜小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安装总功率的10%,;
2采用跟踪计划处理模式时,储电系统配置的额定功率不宜小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安装总功率的30%,在额定功率小持续放电时间不宜小于1h;
3采用系统调频、削峰填谷模式时,储电系统应根据区域供用电特性要求,经过优化分析后确定。
、工作温度等使用环境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组件设备性能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的规定。
、分散逆变、集中并网的方式;分散逆变后宜就地升压,升压后集电线路回路数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风能资源、安全等级、安装运输和运行检修等调解,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风力发电场设计规范》GB51096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