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智能建筑5G设计标准 】是由【书籍1243595614】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智能建筑5G设计标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
T/CECS×××-2023
智能建筑5G设计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5G desig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征求意见稿)
XXX出版社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智能建筑5G设计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5G desig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2
1 总则
为规范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与建筑物建设工程有序融合,促进社会信息化,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有5G网络建设需求的各类新建智能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既有建筑的改建、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应与建筑物“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等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通信机房 Communication room
主要包括基站机房、室内覆盖中心机房、室内覆盖设备间。
支撑设施 Support facilities
为安装各类通信塔桅(抱杆、美化天线等)而设置的结构构件。
通信电源 Communication power supply
由电源、电力线路和电气装置组成,为通信设施提供的专用电源。
通信管道 Communication conduit
为连接通信设备器件的线缆提供敷设支撑、固定或保护的管道、导管等设施。
防雷与接地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
由防雷和接地装置组成,用于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正常工作。
室内覆盖系统 Indoor distributed system
用于改善建筑物室内移动通信信号强度的一种解决方案。室内覆盖系统将移动通信的信号均匀分布在建筑物各个区域,以保证室内移动通信信号的覆盖质量。室内覆盖系统包括基带处理单元、基站远端设备、分布设备器件、传输设备、天线及连接线缆等。
基站机房 Base station room
机房内的设备用于覆盖建筑物外部空间,安装设备主要有基站设备、传输设备、交流配电箱、蓄电池组、开关电源、空调、机柜、走线架、防雷与接地装置、光缆、电缆等。
室内覆盖中心机房 Central room for indoor coverage system
机房内的设备用于覆盖建筑物内部部空间的移动通信信号,安装设备主要有基站设备、传输设备、交流配电箱、蓄电池组、开关电源、空调、机柜、走线架、防雷与接地装置、光缆、电缆、多系统合路平台(POI)等。
室内覆盖设备间 Indoor coverage equipment room
机房内的设备用于覆盖建筑内部空间,安装设备主要有基站远端设备,小型开关电源、接地装置、光缆、电缆、多系统合路平台(POI)等。设备数量相比室内覆盖中心机房少,以壁挂设备为主。
天线 Antenna
无线电收发系统中,向空间辐射或从空间接收电磁波的装置。
槽盒 Cable box
用于围护线缆,带有底座和可移动盖子的封闭壳体。
导管 Conduit
用于布设线缆,横截面通常为圆形的管件。
3
3 基本规定
民用建筑及有信息化需求的工业建筑宜配套建设移动通信基础设施。
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相关要求宜纳入建筑物所在地块的详细规划。
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宜优先选择安装在面向公众开放的场地和设施上,同时应符合城市市容和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4
4 智能建筑5G系统总体架构
智能建筑5G系统由室内覆盖系统和室外基站配套设施两部分组成,室内覆盖系统和室外基站配套设施可以相对独立或集成在一起。
智能建筑5G系统由通信机房、管线系统、建筑外设施、5G基础设施、电源设备及以上结构的防雷接地及抗震、消防装置组成。
图1 智能建筑5G系统结构图
建筑园区面积大于40,000㎡(含40,000㎡)以及人员经常活动的地下场所和电梯井,宜预留室外基站配套设施。
交通建筑、大型以上体育建筑、单体建筑面积大于5,000m2(含5,000m2)的教育建筑、卫生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以及单体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的其他民用建筑及有信息化需求的工业建筑,宜配套建设智能建筑5G系统。
5
5 5G基础设施部署要求
楼内基础设施要求
室内覆盖天线应优先设置于公共区域,如过道、走廊、电梯厅等区域,且天线需位于天花吊顶平面或以下。宜同建筑机电设备一体化设计,一体化部署,减少设备裸露和明装。室内覆盖通信设备可采用吊顶天花材料、照明产品融合产品,鼓励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融合应用,并考虑便于后续维护升级。
每层公共区域应配置射频同轴电缆/光电混合缆布放的专用横向槽盒,其宽度应为200-600mm,高度不小于100mm,且应考虑易于布线、检修并位于吊顶以上的所有管线最下方。
楼层之间相连的纵向槽盒宜设置于覆盖区域的中间位置,上下垂直贯通。不应设置在电梯或供水、供气、供暖管道竖井中,不宜设在强电竖井中。
天线类型,应满足各电信运营商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求,应支持5G相关频段的设备接入,需结合覆盖场景进行选取,天线间距也需随覆盖区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天线类型及对应的设置间距参考如下:
表1 天线类型及对应的设置间距
序号
天线/区域
全向天线间距(米)
定向天线间距(米)
1
空旷区域(地下停车场、厂房、仓库等)
25-35
30-40
2
普通办公区/普通宾馆酒店客房/餐饮包房等
9-15
3
高档办公区/星级酒店客房/公寓/娱乐场所豪华包房等
8-10
4
隔断办公区(纤维板、石膏板、玻璃等)
12-20
5
大厅(酒店大厅、写字楼大厅等)
20-30
20-35
6
放映厅、剧场、教室、多功能厅等阶梯房间
20-35
7
商场超市
15-30
15-35
8
封闭式电梯
4~5层楼
9
金属吊顶
明装
6
序号
天线/区域
全向天线间距(米)
定向天线间距(米)
10
金属装饰墙体
入户预留
注*:9、10 金属吊顶宜采用天线明装,金属装饰墙体应提前做好入户预留
宜保证天线辐射信号到达用户终端宜最多只穿透一堵墙,对于进深较大(套房)或其他开放办公区,天线辐射信号到覆盖边缘超过该区域的最大覆盖半径无法满足覆盖要求或穿透两堵以上墙体时,天线宜布于房间内部。
电梯厅、卫生间、楼道区域等需兼顾覆盖,兼顾不到的情况下需单独增加天线进行覆盖。
楼面基础设施要求
楼面上的支撑设施宜设在角部或边缘、天线辐射方向无明显遮挡物的位置。
设备层、避难层、架空层等楼面设置支撑设施时,应符合建筑的平面、立面等各项设计要求,不得有金属物件遮挡或覆盖。
设置通信设施的楼面应有楼梯或爬梯到达,当采用屋面上人孔时,上人孔的净尺寸不应小于800mm×800mm。
楼面杆固定在女儿墙时,,楼面杆高度不宜大于6m,楼面抱杆应安装固定在钢筋混凝土女儿墙或构造柱上,用于安装楼面杆的钢筋混凝土女儿墙厚度不宜小于120mm,构造柱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m×240mm。
地面基础设施要求
当需要在地面设置支撑设施时,应遵循“节约用地”原则,并符合规划要求。
地面支撑设施不应贴近强电磁源及震动源,应避开地面积水、排水区。
地面支撑设施不应设置在下方有燃气、给排水及电力等管线的区域。
地面支撑设施宜设置在建筑物绿化带、道路旁等,并与建筑物和周边环境相协调。
地面支撑设施宜与建设项目中的路灯杆、监控杆等公共杆塔合设。
建筑所处园区内的路灯杆、监控杆等公共杆塔资源应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开放,作为微站站址资源使用,且应有就近连通至地下弱电管井(如果有)的通道。微站站址占地面积不应小于1m²,,。
7
6 通信机房
一般规定
通信机房是建筑物的一部分,包括基站机房、室内覆盖中心机房与室内覆盖设备间,应与建筑物同步设计。
通信机房应根据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选址,应符合下列基本规定:
1 通信机房应远离强震动源、噪声源及电磁干扰场所,不宜与变配电室贴邻布置。
2 通信机房不应设置在易产生积水房间的正下方或贴邻设置。
3 通信机房不应设置在多层地下室的最底层,且不宜设在地下人防区域。设置在地下室时应采取防水淹措施。
4 通信机房位置应便于设备搬运。
5 通信机房内不应有与移动通信工程建设无关的管道。
通信机房平面形状宜采用矩形,应根据需求合理确定面积,。
通信机房除机房门、馈线洞、空调洞及线缆孔洞外,墙体不应开设其他门窗孔洞。
通信机房孔洞下沿要求内高外低,孔洞下沿向外倾斜5°~ 10°。
通信机房还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移动通信基站工程技术标准》GB/T 51431的相关规定。
机房内应设置检修插座,,每侧墙壁至少预留一个。
机房应满足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且应满足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的相关规定。
基站机房
用地面积大于40000m²的建筑群,每40000m²宜在地理位置中部区域配置一个基站机房,不足40000m²的部分按照40000m²计算。基站站址占地面积不应小于16m²,净宽度不应小于3m。
建筑高度在45m(含)以下的建筑物,宜在地下一层或在屋面设置基站机房;建筑高度超过45m低于100m的建筑物,可在屋面、一层或地下一层设置基站机房。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物,若在35±15m高度范围内有裙房、避难层或设备层时,可在裙房顶、避难层或设备层设置基站机房,位置优先选择靠近弱电井、电梯间室内覆盖设备间等适宜竖向放线缆的区域。
基站机房如设置在建筑物屋面,应在保障其它屋面设施可用和安全的前提下邻近其它建筑物屋面设施设置以节约楼面空间,位置优先选择靠近弱电井、电梯间等适宜布放下穿电缆区域。
基站机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布局:机房平面形状宜采用矩形。
2 机房尺寸:
(1) 机房用于移动通信设施的净面积不应小于16m²,宽度不应小于3m;
8
(2) 。
3 建筑构造:
(1) 机房墙体应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现浇混凝土或其它材质的可承重墙面,以满足设备壁挂要求。因消防要求需要将机房隔墙设为防火墙时,(h),且该墙上不应开设门洞。
(2) 除机房门、馈线洞外,机房墙体不应设其他门窗洞口。
(3) 建于屋面的基站机房外墙应预留两个馈线洞,馈线孔洞位于机房相邻的两面隔墙,并保证至少有一个馈线洞面向屋面开阔处。馈线洞尺寸为400*400mm(宽×高),。馈线洞要求内高外低,向外倾斜5~10°。
(4) 屋面设施建于基站机房上一层时,机房屋面应设置上线井道,井道下板洞不应在建筑物外墙一侧。
(5) 机房预留的洞口均应防火防水封堵。
(6) 机房内不应设吊顶。
室内覆盖中心机房
室内覆盖中心机房宜在室内覆盖区域的中心位置。
建筑物内每5,0000 m2 应至少设置1个室内覆盖中心机房,不足5,000-m2部分按5,0000 m2计。
室内覆盖中心机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2 ,;
公用建筑设置室内覆盖中心机房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可考虑将宽带接入机房与室内覆盖中心机房合设,机房总面积不宜小于30㎡,位置易于与室外通信接入人(手)孔连接。
2 如建筑物单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0㎡或单边长度超过200m,应考虑除建筑物内已设置的室内覆盖中心机房外每层设置室内覆盖设备间,远端设备安装处数量可按照每5,000~6,000㎡设置一处估算,设置位置以人员活动较少、靠近管井并具备交流引电条件和操作维护空间为宜,空间需求为不小于10㎡的可承重墙面,如设置在封闭空间内,宜具备安装新风系统或空调条件。
对于建筑物内已预留基站机房的区域,室内覆盖中心机房可与基站机房合设,合设机房面积不小于20㎡,否则需单独建设室内覆盖中心机房。如以上条件均不满足,可考虑与建筑物弱电机房合建。
7 管线系统
建筑物外通信管道
通信管道的设计应与建筑群及园区其他设施的地下管线进行整体布局。
通信管道路由和位置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9
1 应选择地下、地上障碍物较少、易于维护管道的路由;
2 应远离有害物质和化学腐蚀地带;
3 不宜选在埋设较深的其它管线附近;
4 应与红线外的信息管道和各建筑物的引入管道或引上管相衔接,形成完整通路,其位置宜选在建筑物和用户引入线较多的一侧。
通信管道应避免与燃气管道、热力管道、输油管道、高压电力电缆在道路同侧建设。
通信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同侧建设时,通信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标准》GB 50373的有关规定。
通信管道管孔容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孔容量应满足通信业务远期发展的需要;
2 主干管道管孔容量不宜小于4孔(大孔径),配线管道管孔容量不宜小于2孔(大孔径),建筑物引入管道管孔容量不宜小于1孔(大孔径);
3 通信管道应预留1~2个备用管孔(大孔径)。
通信管道应采用塑料管或钢管,管材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下列情况下应采用塑料管:
1) 主干、配线管道;
2) 管道的埋深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或与渗漏的排水系统相邻近;
3) 地下综合管线较多及腐蚀情况比较严重的地段;
4) 地下障碍物复杂的地段;
5) 施工期限要求急迫或尽快回填土的地段。
2 下列情况下应采用钢管:
1) 管道附挂在桥梁上或跨越沟渠,或需要悬空布线的地段。
2) 需采用机械顶管施工方法穿越道路或铁路路基;
3) 管群跨越主要道路,不具备包封条件的地段;
4) 埋深过浅的地段;
5) 受电力线等干扰影响,需要防护的地段;
6) 建筑物的引入管道或引上管道的暴露部分。
。当达不到要求时,应采用混凝土包封或钢管保护。
表2 路面至管顶管道的最小深度(m)
类别
人行道/绿化带
车行道
塑料管
钢管
2 进入人(手)孔处的管道基础顶部距人(手),管道顶部距人(手)。
3 管道铺设应有坡度,管道坡度宜为3‰-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