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文档名称:

肾综合征出血热.ppt

格式:ppt   大小:340KB   页数:5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肾综合征出血热.ppt

上传人:mh900965 2018/3/9 文件大小:3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肾综合征出血热.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肾综合征出血热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林丽萍
[概述]
1、病毒性出血热:人类病毒性出血热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临床以发热和出血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疾病。
按传播途径不同,出血热可分为三大类:虫媒性出血热(蚊媒介,蝉媒介)、动物源性出血热(啮齿类传播)、传播途径尚未清楚的出血热。按肾脏有无损害,出血热可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1982年WHO将有肾损的出血热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2、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以急性起病、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和肾损害等为特征。
[病原学]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属汉坦病毒,为RNA病毒。根据血清学检测,汉坦病毒可分为至少20个以上血清型,其中Ⅰ型、Ⅱ型、Ⅲ型、Ⅳ型病毒是经WHO认定的,我国流行的主要是Ⅰ型和Ⅱ型汉坦病毒,近年我国还发现了Ⅲ型病毒。Ⅰ型较重,Ⅱ型次之,Ⅲ型多为轻型。
汉坦病毒对***、***仿、去氧胆酸盐敏感,对酸、热的抵抗力弱。对紫外线及乙醇、碘酒等消毒剂均敏感。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林区是大林姬鼠,实验室感染为大白鼠。人际传染发病者罕见。
2、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2).呼吸道传播
(3).消化道传播
(4).垂直传播
(5).虫媒传播
3、易感性和免疫力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高。病后有较稳固免疫力,少有二次发病者。
4、流行类型和特点根据疫区分布、宿主动物、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可将流行疫区分为3种类型。
(1).姬鼠型疫区主要在农村和林区,传染源为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病原体为汉滩病毒。发病高峰在11月至次年1月,5~7月为小高峰。病情多较重。
(2)家鼠型疫区主要在城市,传染源为褐家鼠,病原体为汉城病毒。发病高峰在3~5月。临床以轻、中型为多。
(3)混合型疫区主要在农村小城镇,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共存地区,I型和Ⅱ型病毒混杂流行。
还有实验室感染型,比较少见。系由实验室饲养带病毒的黑线姬鼠、大白鼠、小白鼠等引起人的感染。
[发病机理]
病毒作为始动因素,一方面可直接导致感染脏器和功能损害;另一方面,可激发机体免疫应答。此外,机体神经内分泌变化、炎症介质及血管性物质释放以及严重内环境紊乱,使病情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