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写美食的经典散文-我和莜面的故事(精选篇) 】是由【文档百货】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写美食的经典散文-我和莜面的故事(精选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写美食的经典散文:我和莜面的故事(精选篇)
篇1:写美食的经典散文:我和莜面的故事
关于写美食的经典散文:我和莜面的故事
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总感觉这是在诉说莜面心酸的奋斗史。确实,莜面由过去的难登大雅之堂混迹于“下层社会”到现在成为城市乡村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可谓也经历了一个艰难复杂的奋斗过程,最终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今天。
小时候,记得农村的小麦和莜麦种的几乎一样多,但秋收之后小麦几乎都交了公粮,平时人们家很少能吃到馒头,有限的那点白面除了过节吃上一顿,剩余的多留给老人和家中最小的孩子,我们家那时就数妹妹小,过一段时间,母亲就烙一块黄冲冲的上面用刀横竖交错地划着网格状痕迹的白面饼子,给妹妹做干粮,妹妹饿了,母亲就从吊在房顶的一个篮子里取出饼子,掰上一块,拿糖水给妹妹泡着吃,我和弟弟两眼滴溜溜地看着直咽口水……
那时,莜麦是不能充当公粮的,所以莜面家家户户基本三六九地吃,早晨晚上往往是莜面糊糊煮山药或拌炒面,中午莜面囤囤、窝窝、鱼鱼冷盐汤。莜面几乎囊括了我的童年少年生活,至今我不吃莜面块垒、莜面拿糕、莜面炒面,不知和那时的莜面生活是否有关?
在这些莜面制作的饭食中,我其实最喜欢吃莜面糊糊煮山药。
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全家七大八小好几口人,在炕上以半圆圈的阵势围着一大盆糊糊,一人手捧一只硕大的粗瓷大碗,舀上一两勺子糊糊,捞上三四颗小山药,待热气渐渐散尽,拿筷子把山药搛起,一咬两半,熟练地把皮吐掉,三八两下把还发烫的沙乎乎的山药囫囵吞下,然后灌下几口又绵又滑的糊糊,再就几口酸的咧牙的咸菜,一种特别的舒畅就从肚里瞬间升起,待头上冒出了热气,一顿饭也就基本告终。至今想起此饭,还有一种特别的难以割舍的滋味在口里萦绕。只是这种饭特别不耐饿,早晨吃上一碗糊糊煮山药就去上学,不等放学,肚里就叽里咕噜响个不停……
那时农村的学校一般是早晨八点开始上课,下午两三点才放学,待放学的钟声“叮叮当当”一响,我们似脱缰的野马,背着一个把屁股敲得咚咚直响的母亲用各种颜色的布头缝制起来的书包,奔向离学校二里的家中。
回到家里,很多时候父母已经吃过饭劳动去了,锅里面给我们留着还有热气的莜面,我们根本不按照固有的步骤去吃,着急慌忙地用猪蹄似的脏手拿上一片莜面鱼鱼或一团莜面窝窝或几个莜面囤囤,再剥上一根大葱,就一边吃一边心猿意马地跑出去玩了,有时看到队长家的孩子扛着一个大白面馒头出来,总爱凑过去和人家套近乎,妄想用莜面和人家交换一点馒头,可他们也很聪明,总是没等你把意思完全说出来,就拿着馒头一溜烟跑开了……
上了初中我就开始住校,那时住校生吃饭是学生交什么面学校给你吃什么饭,当时白面还是稀罕物,一星期吃一两天馒头,其它四五天都是莜面,早晨一般是莜面块垒,莜面块垒是用笼屉蒸熟的,蒸的过程中经常有蒸汽流到块垒里面,黏成一大块,就没法吃了,我们打饭的时候,大师傅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一只铁锹三下五除二就给我们铲到了盆里,为此我们经常和大师傅发生矛盾冲突,如果此时食堂还有剩下的块垒,双方的矛盾基本就能和平解决,如果没有剩饭,大师傅就强词夺理胡搅蛮缠,妄想以势压人,结果气急败坏的我们,往往联合几个宿舍的同学,用块垒为子弹袭击大师傅。不过最终我们又会饿着肚子遭受班主任的'强力镇压……
到了高中时候,农村已经实行包产到户多年,大多数人家吃白面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
那时,由于我们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需要大量的营养来补充,学校的一顿劣质大餐根本不值得我们蚕食鲸吞,所以每个学生拿干粮补贴自己似乎成了必然。  当时,我们有四五个要好的同学,不但同学习而且同吃干粮,每个同学拿的干粮是不一样的,有拿干馒头片的,有拿馒头的,有拿饼子的,也有拿莜面炒面的。每顿饭后,我们吃干粮是按储存时间长短来定先吃那种的,先吃最不易储存的,莜面炒面是储存时间最长的,也是我们最不爱吃的,它往往被留在最后的时间吃。不过每到我们努力艰难吃下炒面的时候,也就到了一个月结束我们又要回家改善伙食取干粮的时候了……
一直到了大学,莜面才彻底脱离了我的生活。转眼之间,大学毕业,工作直到现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间,莜面突然来了个华丽转身,一下变成了我们餐桌上的美味珍馐,这是二三十年前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篇2:熟莜面散文
熟莜面散文
民以食为天,吃为第一。
我喜欢吃,大多时候却是以填饱肚子为原则。但是,千万别以为我好糊弄,有一种麦子做的食物,它的好坏我闻一下就知道。
问我是什么?吊一下亲们的胃口。
先说麦子的模样,拿它和普通小麦做比较:小麦长圆形,它是细长形;小麦的颜色偏暗,它的颜色柔白,非常有光泽,油油滑滑,忍不住伸手摸摸的感觉。我说油油滑滑,不知道有谁能想到它的名字,我却忍不住说了――油麦。
它是我家乡的特产,家乡人都叫它油麦或燕麦,中文学名叫莜麦。
莜麦喜寒凉。我的家乡恰恰是莜麦喜欢生长的寒凉地带――阜平县,还是阜平县最偏僻最冷的地方,翻过一道山梁就是山西的那块地方。
外地人只要到了我家乡,最想吃的就是莜面。
我是吃莜面长大的,所以没有人能在吃莜面上糊弄我。
那次和一个朋友在外地,到了中午找饭店吃饭,朋友看到一家饭店招牌上“特色莜面馆”几个字,顿时双眼放光:吃莜面怎么样?
我当然乐意。
走进饭店,要了莜面窝窝。
蒸笼上莜面窝窝整整齐齐地直立着,一个个精神抖擞,色泽温润,那庞大阵容,如舞蹈小精灵们严阵以待,只要锣鼓一响就投入表演的架势。
朋友在服务员放下调料的同时就拿起了筷子,一面去夹莜面窝窝一面跟我说,这东西是特产,不同于馒头烙饼,你没吃过的,快尝尝。
莜面窝窝是连在一起的,朋友拿筷子夹起一个的时候,顺带着一大片莜面窝窝迫不及待跟着离开原位,他还没有反应过来,我手里的筷子已经及时地把多余的莜面窝窝拉开。
朋友筷子上的莜面窝窝在调料盘子里滚了一下就被他送入口中,他一面大嚼一面点头说真香,太好吃了,一面用疑惑的眼神看我,你怎么不吃?
我说,走进来就闻到了这里莜面的味道,不是我想要的味道。
看朋友一脸惊讶,我说我的家乡出产莜麦,给你说说我家乡的莜面。
首先说莜面的制作过程。
莜麦在淘洗干净后要“粉水”,粉水就是给莜麦和水,让莜麦在成面粉前拥有一定含量的`水分,“粉水”是个技术活,粉水多少,要让莜麦的含水量达到多少很难把握,我母亲是个内行,她告诉我说莜麦粉水后,抓起来不能觉得粘不能觉得硬,抓起来的时候麦粒是一团松开手麦粒就要散开,这种程度就好了。根据母亲的描述,我觉得莜麦的粉水水量在百分之二十到三十。
粉水后要等着莜麦把水分“吃”进去,也就是等麦粒把水分完全吸收。
吸收水分后的麦粒,用手指指肚去拨莜麦一端的时候,麦粒会稍微弯曲之后又弹回来,感觉麦粒特别有韧性有延展性的时候,进行下一个程序:炒莜麦。
那时候炒莜麦就是用土灶上的大铁锅炒。
炒莜麦不能用硬火,所以大多是烧莜麦秸秆来炒,完全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我家炒莜麦是我和母亲,我扮演杨排风,听母亲指挥。
粉好水的莜麦在下锅之前,一定要先热锅,但是锅不能太热,我手里的莜麦秸秆一把把送进灶膛,母亲的手在大铁锅里试温度,等到感觉锅里的温度达到了,母亲就把莜麦倒在锅里,用专门特制的“莜麦拐”搅拌着炒。
莜麦是湿润的,需要一点点干燥,然后慢慢变熟,期间对火候的要求非常高,小火,文火,中火,大火,各自不同,翻炒莜麦的母亲一面翻炒着观察铁锅里莜麦的状况一面告诉我,大火,小火……
炒好的莜麦不能十分熟,麦粒上不能有糊了的痕迹,也不能炒不熟,麦粒放嘴巴里尝尝,酥脆的是过火了,还有柔韧力度的是欠火,标准应该是八成熟。
炒莜麦的人掌握生熟是用眼睛看,莜麦的颜色在变熟的过程里跟着变,由白变淡黄变深黄的时候一般就好了,千万不要等麦粒变成暗黄色再起锅,那样莜麦就过火。
莜麦都炒好了,才能去磨面。
朋友目瞪口呆看着我,我微笑着又补充道,莜麦面粉有两种,一种是熟莜麦面粉,一种是和制作小麦面粉一样制作出来的生莜麦面粉。
我指了指面前蒸笼里的莜麦窝窝,这就是生莜面做出来的。它没有熟莜麦面粉的自然清香,那是一种特殊的清新香味,我一闻就知道。
莜麦面食品是不是正宗,我们土生土长的阜平人知道。
就这种莜面窝窝的做法,很多人知道是用琉璃瓦或者瓷器的光滑面推出来的,至于说还可以放在案板上用刀刮出来,只怕很少有人知道。
莜面和白面一样,能做出来的食品多种多样,但每一种都有独特的味道。
朋友一脸向往:想吃。
我说,想吃阜平的美味食品,只有到阜平。
我又说,阜平的美味很多,我只是说了一种莜面窝窝。说的也不是莜面窝窝的味道,不是莜面窝窝的做法,而是熟莜面的制作方法,你想想,用特殊方法制作的食材就够好,做出来的食物是不是更独具特色?
朋友还是一脸痴痴的向往:想吃。
我开心地笑了.
想吃阜平莜面窝窝的人不只是朋友一个,有许多。
阜平的美食更是多如阜平山上的树木。
亲爱的朋友们,阜平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欢迎到阜平做客,欣赏阜平山水美景的同时,会有独特的美食让您在饱眼福的同时饱口福。
篇3:关于写美食的经典散文:莜面糊糊味道香
今天腊月二十九,明天就是传统的旧历新年了。
这两天接亲戚朋友的电话,总要聊起新年准备的如何这个问题,回答也基本如出一辙地一致,现在没啥可准备的,吃啥?需要时买就可以了。
这确实是现代物质生活充裕的体现,只要有钱,吃啥喝啥随时可以买到。可如果我们把时间前推三十多年恐怕就不是这样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孩子们为什么特别盼望过年的原因,他们不外乎就是为了能吃上几顿可口的饭菜,能穿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
如今,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已经渐渐进入中年,但那个时代的生活却深深刻在他们心里,心酸而又温馨……
记得那个时候,农村还处于集体经济,生产队的农田里主要就种两种粮食作物,一种是小麦另一种是莜麦。秋收之后,小麦大多交了公粮,不知道是支援了世界人民还是供应了城市居民,反正农民辛辛苦苦种了半年小麦,最后换回的是玉米,想吃个馒头比登天还难。莜麦相对而言充作公粮的时候比较少,所以家家户户相对充裕一点。那个时候在农村人们家中除了玉米面外,就是莜面最多了,人们可以十天半月闻不到白面的麦香味,却三天两头总能多多少少吃点莜面。
那时,农村人家的早饭一般以喝莜面糊糊居多。莜面糊糊做起来最为简单方便,把水烧开,抓上两把莜面均匀撒入,边撒边用筷子搅拌,几分钟就熟。
糊糊好喝,又滑又绵,但不抗饿,如果一上午无活儿可干,灌上一肚子糊糊勉强也能应付,反正中午还得加强,如果做重苦力活儿,用不了多长时间,肚皮就开始反抗了,叽里咕噜叫个不停,你就会头昏眼花腿脚无力。
所以,那时尽管粮食匮乏,但农村人家的早饭在以糊糊为核心的基础上也得辅以其它食物,诸如在锅里烙几个玉米面饼子,拿莜面弄点炒面用糊糊拌着吃,或里面煮一些不太大的土豆,有时甚至把苦菜煮在糊糊里面来加强饭食的密度。
早饭做熟,全家人七大八小围着一盆莜面糊糊,外加一小盆至今想起来牙疼的酸白菜,你一碗我一勺,噼里啪啦喝个不亦乐乎,一会儿时间,饭场就空空如也,连丝毫的残羹冷炙也没有,只有几个空碗和空盆,现在想来觉得又是心酸又是温馨,但这种温馨是我们永远不愿意回去的,正如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故乡永远是他内心深处的温馨港湾,但他永远也回不去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个地方……
作者:王成海
公众号:老事旧人
篇4:右玉莜面优美散文
右玉莜面优美散文
在我的记忆深处,总是有一股清香从心底涌出,那就是莜面的香味,因为我的童年在右玉度过,右玉县位于晋西北边陲,境内四周环山,南高北低,苍头纵横南北,无霜期一年大约110天左右,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日照时间较长,人少地广。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同时右玉还是一片尚未受到工业污染的净土,空气,土壤,地下水保持着原生态的状态,具有较好的环境优势,右玉传统的耕种方式轮作模式,不上化肥,不打农药,使莜麦茎杆粗壮,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行长大,粒大饱满,面白;味美,耐饥。这时候右玉流传一句话,;右玉三件宝;莜面,山药,羊皮袄‘可见莜面在右玉人的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值。
莜麦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开始种植,莜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绿色,叶子细长,茎叶可以做牧草,种子可以吃。莜麦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生长周期短。特边适合北方地区的种植。
右玉县因海拔高、气候凉爽,是种植莜麦的最佳环境,所产莜麦色美,味香,含营养成份较高。莜面主要以莜麦为原料,精制而成,内含蛋白质比白面、大米、玉米的营养成分的七倍以上,可与精面粉媲美,莜面中含有钙,磷,铁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雪压等多种疾病,同时莜面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亚油酸,它对人体新陈代谢,具有很好的疗效。另外在减肥,将血脂,将血糖,美容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治疗保健作用,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我县后山的莜面产区,人们的饮食结构比较单调,人们一到冬天,除了土豆,几乎吃不上蔬菜,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很少因为营养不良而患病,这正是莜面的神奇之处。
莜麦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吃法。所谓三生三熟,就是说,从生莜麦到做成能吃的莜面制品,要经历三次生三次熟的过程。莜麦收割下来,拉到场上脱粒,脱下来的籽粒自然是生的,不能吃。这就是一生。要将莜麦磨成粉,须先将麦粒炒熟。支一口大铁锅,将脱好的莜麦倒入锅内,下架文火,用锅铲徐徐翻动,。等到莜麦粒炒到黄熟微焦,飘出香味,这就成了“一熟”,将炒熟的麦粒磨成莜面,这就又成了生的了。这就是二生。莜面粉从外观上看,除了颜色略暗外,和普通小麦磨成的面粉没什么大区别。当地老乡家习惯用木制的面柜贮藏面粉。这种面柜外漆大红漆,放在屋子里十分抢眼。北方人家陈设简单,屋里一大半是炕,所以面柜就是最主要的家具,家境的好坏,从面柜的大小和光鲜程度一眼可看出。莜面粉在吃的时候,要先和成面,而最特别的是,和面时不能用凉水,得用开水(当地人叫滚水)。舀适量的莜面粉在面盆里,兑上一半的滚水,就可以和面了。由于是滚水和面,所以这就成了二熟。和好的面,要趁热制成莜面制品上笼屉去蒸。莜面制品形式多种多样,最省力偷懒的,是用一个木制的河洛床,将面团挤压成很多条面条,这叫做压合各;讲究一点的,用手将莜面团在案板上搓成细细的面条,称之为莜面绳绳。这种绳绳一般人一次只能用手搓一根,精明的家庭主妇从一大团面块上揪下一块揉成粗的面块,拿在左手上再用右手像揪饺子剂那样最下,均匀的三下块面团,依次排在面板上开始反复揉搓,搓得面条和兰州拉面差不多的时候,将其盘放笼屉中。最常见的制作方法是做莜面窝窝:捏一小团莜面,在一块巴掌大,象搓衣板那样斜搁着的上釉陶板上用右手这么一推,左手拈起一揭,掀起一片薄薄的莜面片,然后就势在手指上绕成筒状,竖着立在笼屉的纱布上。许很多多 这样的圆筒一个挨一个立在一起,就形成状似蜂窝的'莜面窝窝了。不管是合各,鱼鱼还是窝窝,现在又成了生的了(三生)。接下来就是添水加柴,烧火猛蒸。当蒸笼中白烟升腾,屋中弥漫着莜面那特有的气味时,蒸大约八分钟,莜面蒸熟了(三熟)。这时,莜面才真正能吃。在煮上几个山药,莜面拌山药,蘸酸味的碎腌菜汤,用胡麻油炝野韭菜花调味,然后挖勺红辣椒,吃起来那就是个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