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1
文档名称:

2025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doc

格式:doc   大小:247KB   页数:1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5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hh思密达 2025/5/6 文件大小:2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5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5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是由【hh思密达】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方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结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这是由哲学的特点决定的;是任何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它是解决其他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一切哲学体系的基本路线和方向。
2
  :它为研究哲学发展史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性线索;它提供了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的科学标准;它是反对形形色色唯心论、不可知论的锐利武器;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派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
  (2)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的根本观点是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并且认为这种或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坚持反对唯心主义,并力图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以理性反对迷信,以科学反对宗教神学和“君权神授”,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其局限性和缺陷是:①机械性。它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把一切运动形态归结为机械运动。②形而上学性。它不懂辩证法,不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③不彻底性。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称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把对象当做实践来理解,不了解实践是现存世界的“基础”。第三个历史形态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
4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个人的感觉或意识。例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事物是“感觉的组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客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脱离物质世界,并在所有人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例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所谓“绝对观念”的“外化”,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认为“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3)唯心主义的根源: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以及脑体劳动的分离,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其阶级根源是在阶级社会中,唯心主义因为符合没落的反动阶级、集团的需要,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而长期存在。其认识根源在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在认识过程本身存在着陷入唯心主义的可能性。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则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列宁指出,主观性、直观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源,哲学唯心主义不是“胡说”,而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一元论是认为世界万物只来自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可以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
  二元论是主张世界存在物质和精神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其典型代表是17世纪法国的笛卡尔。他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实体,两种实体性质各异,各自独立,互不相通,互不依赖,共同构成世界的两个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它认为有一个完全独立、不依赖于物质的精神实体,否认了世界的统一性,割裂并歪曲了物质和精神的真实的相互关系。笛卡尔最后不得不求助于上帝这一
5
“绝对的实体”,把物质和精神统一起来,最终还是倒向了唯心主义。
  
  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则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超党性的哲学是不存在的,哲学的党性是其阶级性在理论上的反应。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使哲学成为崭新的真正的科学,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革命变革,从而结束了以往哲学家把哲学看做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统治。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的系统的说明,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它把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贯彻到包括社会在内的一切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它既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内容的革命变革。
  在旧哲学那里,唯物论和辩证法从本质上是割裂的(古代唯物主义只是朴素、直观的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是分离的,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们高度统一起来。唯物史观的创立的伟大意义是: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和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唯物主义成为完备、彻底的科学体系,把唯心主义从其最后的
5
“避难所”驱逐出去;提供了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指导思想,使社会历史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现实道路。
  ,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科学认识世界和革命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阶级性、实践性以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需要和要求,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理论上的表现,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并且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剥削阶级的哲学体系是剥削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为剥削阶级服务,并且总是掩盖自己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它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不仅科学地说明世界,而且更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一切剥削阶级的哲学往往否认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它只是这样那样地说明世界;否认“革命的”、
6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它在理论上欺骗和麻醉广大劳动人民,把他们引向邪路,理论和实践本质上是分离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存事物都是从其不断的运动中,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它不崇拜任何东西,集中表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对人类哲学遗产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它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是彻底革命的理论;它强调“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哲学遗产中的有价值的科学思想;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始终严格地以大量、确凿的客观事实为根据;正确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的整个理论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没有片面性,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需要,革命性又必须依靠科学性来保证和贯彻。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阶级代表,是彻底革命的阶级,又是最尊重科学的阶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统一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实践,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哲学基础,是社会科学成为科学的哲学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分析现实社会、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哲学基础。它指导人们深刻认识社会的本质、规律和时代发展的特点、趋势。它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原则。
8
  (2)它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指导人们科学分析社会道德现象,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树立和巩固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它具有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的重要功能。它指导、帮助我们树立和巩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它能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它能开阔人们的眼界,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认识境界;它是分析和克服各种消极、错误、僵化、腐朽思想的锐利武器,从而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哲学万能论”和“哲学无用论”都是错误的。
三、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三种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如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缺陷:朴素性,猜测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如把原子当作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实在的,是物质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从而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是不能被认识的,而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能被认识的,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8
  。(把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相区别,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d. 从实践中理解物质,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具有不可分性。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表现在: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这是因为,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它们互相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①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②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运动和静止、变革和稳定辩证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稳定中实现变革,通过变革实现稳定。
9
  、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性和不可逆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它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可以从长、宽、高三个方面加以度量。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可分性。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不可分性。表现在: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总要经历久暂不同的时间,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以物质运动为内容,它们的性质、计量都依赖于物质的运动,由物质运动所决定。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非欧几何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的形态不同而不同,进一步证明了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性及其相对性、绝对性。要反对否认时间、空间客观性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和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
  意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抓紧利用时间,充分利用空间。
  4、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要条件具备,它就一定要发生作用。无论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规律具有相对稳定性。规律具有必然性。规律具有深刻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们互为前提。⑴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⑵同时我们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10
四、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物质的反映形式发展的阶段是:
  ①非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即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其特点是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他物;非生命物质还没有产生需要,因此这种反映没有主动性。
  ②生物的反映形式,即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其特点是实现自我更新,以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生物已产生了需要,因此这种反映表现出趋利避害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
  ③动物的反映形式,即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在动物的反映形式中,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知觉、表象、记忆和情感等,高等动物还具有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具有动物心理,产生了意识的萌芽。
  ④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它的本质是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即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人的意识的原始产生中,社会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劳动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人不仅要适应自然,而且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这就要求人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
  (2)劳动促使了直立行走,并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对感性的东西进行概括,形成抽象思维活动,意识从而产生; (3)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促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和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