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2部分:小麦抗叶锈病评价技术规范 】是由【书籍1243595614】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2部分:小麦抗叶锈病评价技术规范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B 15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 2 部分:小麦抗叶锈病评价技术规范
Rules for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wheat to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Part2:Rule for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wheat to leaf rust [Puccinia
triticina Erikss. (= P. recondita Roberge ex Desmaz. f. sp. tritici)]
20**-**-**发布 20**-**-**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
GB/T ****.2—****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 2 部分:小麦抗叶锈病评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小麦抗叶锈病鉴定技术和抗性评价标准。
本文件适用于普通小麦(包括选育品种/系、地方品种、特殊遗传材料、近等基因系、重组自交系、
DH 群体)、杂交小麦、转基因小麦、其它栽培小麦种、野生小麦、小麦野生近缘种对小麦叶锈病
抗性的田间鉴定和评价。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抗病性 disease resistance
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
慢锈性 slow rusting
在适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下,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相互作用表现侵染型为 3 型-4 型的感病反应,
但田间病害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终期病情指数低于30。
致病性 pathogenicity
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人工接种 artificial inoculation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放于植物体感病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
病情级别 disease rating scale
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抗性评价 evaluation of resistance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寄主植物对特定病虫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分离物 isolate
采用人工方法从植物发病部位获得的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培养的病原物。
接种体 inoculum
能够侵染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病原体。
生理小种 physiological race
病原菌种、变种或专化型内的分类单位,各生理小种之间形态上无差异、但对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
鉴别品种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1 : .
GB/T ****.2—****
鉴别寄主 differential host
用于鉴定和区分特定病原菌生理小种或菌系的一套带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寄主品种。
普遍率 incidence
或称发病率,发病植物体单元数占调查植物体单元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在本
标准中,植物体单元为叶片。
严重度 severity
发病植物单元上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率,亦可用分级法表示,即将发病
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一些代表值表示,说明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当严重度用 分级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n n
DI i 0 ( X i S i ) / i 0 ( X i S max ) 100
其中,DI为病情指数,i 为病级数(0~n), Xi为 i 级的单元数,Si为 i 级严重度的代表值,Smax为严
重度最高级值,∑为累加符号,从0级(无病单位)开始累加。
当严重度用百分率表示时,则用以下公式计算:
DI=I×S ×100
其中,I 为普遍率,S 为严重度。
侵染型 infection type
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叶锈病程度,按
0、;、 1、2、3、4 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重或偏轻。
潜育期 latent period
病原菌侵染小麦建立寄生关系后到被接种小麦表现症状之前的这一时期称为潜育期。
小麦叶锈病 wheat leaf rust or brown rust
由小麦叶锈病菌 Puccinia triticina Erikss. (= P. recondita Roberge ex Desmaz. f. sp. tritici.) 所引起的
以叶部产生铁锈状病斑症状的小麦病害。成株期小麦叶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产生疱疹状病斑,很少
发生在叶鞘及茎秆上。夏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桔红色,比秆锈病小,较条锈病大,呈不规则散生,
在初生夏孢子堆周围有时产生数个次生的夏孢子堆,一般多发生在叶片的正面,少数可穿透叶片。成熟
后表皮开裂一圈,散出桔黄色的夏孢子;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圆形或长椭圆形,黑
色,扁平,排列散乱,但成熟时不破裂。有别于秆锈病和条锈病。
3 病原物接种体制备
2 : .
GB/T ****.2—****
小麦叶锈菌分离
采集具有典型叶锈病斑的小麦发病叶片置于铺有滤纸的培养皿中,平展叶片,浸泡16 h~24h,用
刀片轻刮发病病斑,将刮下的夏孢子涂抹于感病品种郑州5389(或铭贤 169)上,均匀喷雾,置于(20±5)ºC
的保湿间内黑暗保湿 18 h~24h,14d 后观察发病情况,获得分离物。分离物经形态学鉴定确认为Puccinia
triticina Erikss. (= P. recondita Roberge ex Desmaz. f. sp. tritici.) 后,进行分单孢纯化,经致病性测定后,
扩繁保存备用。
小麦叶锈菌分离菌株的生理小种鉴定
对将用于抗性鉴定接种的分离物首先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采用一套以Thacher 为
背景的分别含有 Lr1、Lr2a、Lr2c、Lr3、Lr3ka、Lr9、Lr11、Lr16、Lr17、Lr24、Lr26 和 Lr30 共 12 个
抗病基因的小麦材料,根据叶锈菌与鉴别寄主相互作用产生的抗病或感病模式,划分出不同的生理小种
或致病类型(见附录 )。
小麦叶锈菌繁殖和保存
育苗
叶锈菌夏孢子在郑州 5389(或铭贤 169)上 繁殖。即选用直径为 10cm,高度为 10cm 的花盆,装
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每盆播种 20 粒~25 粒健康饱满感病品种郑州 5389(或铭贤 169),覆土1cm,之
后将育苗钵置于盛水的育苗盘内,使水从育苗钵底部缓慢吸收至土体表面完全湿润,移出,置于(20±5)ºC
温室内培养 6 d~8d,待用。
接种
接种在操作台(或接种间)内进行。首先用喷雾法净化空气,再用75%的乙醇对操作台(接种间)、
接种针和手进行消毒。将待接种幼苗放在操作台(接种间)上,在幼苗转移时要套袋或采取其它措施防
止空气中的孢子污染;写标签,记录接种日期及接种的菌种编号;用手沾取小麦叶锈菌夏孢子(或者从
标样保湿后刮取的少量夏孢子),接种到无菌苗的第一叶片上。
保湿
把接种后幼苗置于接种桶中,用清水喷雾,使叶片表面附着一层均匀的雾滴,密封,在(20±5)ºC 黑
暗条件下保湿 18 h~24h。
菌种繁殖
初繁:待无菌苗郑州 5389(或铭贤 169)第一叶片全部展开后,从液氮中取出装有菌种的安瓿瓶,
在 40℃温水中活化 5 min~7min,之后置于盛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相对湿度大于50%)于 (20±5)ºC
黑暗水化 10 h~12h。
初繁采取涂抹法:此法主要用于繁殖少量菌种或接种少量鉴定材料时应用。从指形管中取出少许叶
锈菌夏孢子放在洁净的毛玻璃上,用滴管加入少量水,用接种针将叶锈菌夏孢子与水拌匀备用。另外用
洁净的手指沾清水或 %吐温 20(Tween 20)水溶液将麦苗的叶片摩擦数次,去掉叶片表面的蜡质和
茸毛,以利于菌液吸附于叶面上。用消毒过的接种针沾上调制好的孢子悬浮液,涂抹于麦叶正面,插标
签,记录接种日期及所用菌种。接种后把麦苗随即放入保湿桶中,再用喷雾器喷雾,使麦苗和保湿桶的
内壁沾满雾滴,喷雾不能过量。喷雾后,马上盖严塑料薄膜或玻璃,把保湿桶放置在(20±5)ºC 黑暗条件
下保湿 18 h~24h。
在接种不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时,接种用的一切用具都要先行消毒,防止可能发生的污染。
扩繁:可采用涂抹法、扫抹法、喷(撒)粉法或喷雾法接种。
3 : .
GB/T ****.2—****
扫抹法:先将一叶期的郑州 5389(或铭贤 169)置于接种桶内,用 %的 Tween20 水溶液叶面
喷雾,然后将发病幼苗倒置,使病叶片在接种桶内的无菌苗上扫抹3 次~ 5 次,再用 %的 Tween20
水溶液喷雾,使叶片表面附着一层均匀的雾滴,密封,置于 (20±5)ºC 黑暗保湿 18 h~24h。
喷(撒)粉法:小喷粉器(或用双层纱布封口的玻璃试管)经消毒、干燥后,按 20~30:1 比例均
匀混合干燥滑石粉与叶锈菌夏孢子。接种前,用手沾清水将叶片拂擦数次,以去掉叶片蜡质,用喷雾器
在麦苗上均匀喷上雾滴,随即用喷粉器(或用双层纱布封口的玻璃试管)将上述稀释的孢子粉均匀地喷
洒(或抖落)于叶片上,再用喷雾器喷雾,随即放入保湿桶中,使麦苗、保湿桶内壁及塑料薄膜内表面
都沾上水滴,掌握水滴不下滴为度,盖上塑料薄膜,置于(20±5)ºC 黑暗保湿 18 h~24h。
喷雾法:用小型喷雾器将制备好的新鲜孢子悬浮液(在小烧杯内,取叶锈菌夏孢子,先用少量清水
湿润后,搅成糊状,按照 2g:1000mL 比例加入水,转移至喷雾器内;或按 10mg 夏孢子:1mL 无毒轻量
矿物油-Soltrol®170 或 Isopar L的比例稀释成夏孢子悬浮液)喷在已去除蜡质的麦苗上,自然干燥 15
min~30min,然后将麦苗放于保湿桶内保湿,置于(20±5)ºC 黑暗保湿 18 h~24h。
喷(撒)粉法及喷雾法适于对大量材料的接种鉴定。
潜育发病
取出保湿的幼苗,放置于可控制温度的温室内潜育发病,冬季光照不足,需每天增加一定时间的人
工辅助光照。温度范围:昼20℃~25℃,夜 15℃~20℃;光照强度:6000 Lux~10000 Lux,光照时间:
16h。待侵染点(接种后4 d),剪去心叶,加玻璃罩隔离。接种后约12 d~15d,夏孢子即可成熟,待用。
菌种收集
空气净化和器具消毒操作同 ,轻取 产孢麦苗小心横放,用接种针轻轻抖动其叶片,使菌种散
落到玻璃罩内,移去麦苗,再轻敲玻璃罩,将菌种集中,装入指形管。
菌种保藏
根据待用时间的长短,菌种保藏可分短期保藏和长期保藏。
短期保藏
当菌种在5d~6d 内使用时可短期保藏。将装菌种的指形管放入盛有变色硅胶的干燥器内,置于
0℃~5℃冰箱中备用。
长期保藏
当菌种将在第二年或更长时间使用时可采用长期保藏。将菌种置于盛有变色硅胶的干燥器内,放在
0℃~5℃冰箱中干燥 5 d~6d,移至安瓿管中,抽真空 30min,封管,置于液氮或-80℃超低温冰箱中。
4 田间抗性鉴定
田间抗性鉴定在鉴定圃内进行。
鉴定圃选址
鉴定圃应设置在小麦叶锈病适发区,选择具备良好的自然发病环境和灌溉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
沃的地块。
鉴定感病对照品种和诱发行品种选择
鉴定感病对照品种和诱发行品种均采用铭贤 169。
鉴定圃田间配置及大田播种
田间配置
4 : .
GB/T ****.2—****
采用开畦条播、等行距配置方式。畦埂宽50cm,畦宽250cm,畦长视地形、地势而定;距畦埂 125cm
处顺畦种 1 行诱发行,在诱发行两侧 20cm 横向种植鉴定材料,行长100cm,行距 33cm,重复 1 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