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安徽省2020—2021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统编版)2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安徽省2020—2021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统编版)2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宿松中学2020——2021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参照答案〔45分,每题3分〕
选项
1
2
3
4
5
6
7
8
11
12
13
16
19
20
21
答案
A
B
C
D
A
B
C
D
B
D
A
D
A
D
C
一、课本基础知识回忆〔9分,每题3分〕
《沁园春•长沙》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A.“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显示词的内容。
B.“鱼翔浅底〞一句中“翔〞字本义是“鸟儿不扇动翅膀盘旋地飞〞,现在词人却把它用在游鱼的身上,如果改为“游〞字更准确。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本词中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解析】A项,考查同学对与“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选项表述正确。B项,考查同学对炼字妙处的鉴赏能力。“翔〞比“游〞好,因为“翔〞是以鸟拟鱼,写出了鱼的轻快自由的神态,暗写水之清,鱼如在空中游;“游〞字则缺少了诗味。C项,考查同学对诗句含义的准确理解能力。“意气〞是指意气风发,精神健康向上的意思;“遒〞是有力、遒劲之意,不是“一点都不吝惜〞。此句说明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D项,考查同学对诗歌常见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万户侯〞使用的是借代手法。
意在强调〔 B 〕
工匠精神,匠心为本。有没有工匠精神,关键是看有没有一颗安于默默无闻、执着于追求卓越的匠心。树匠心,就要遵守初心、执着专注,秉持赤子之心,摈弃浮躁喧嚣,在工作岗位上坐得住、做得好。怎样才干坐得住、做得好?关键是要做到专心专注,追求至精至善,将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做到极致。
。
、专心专注。
。
。
【解析】考查同学对文段中心意思的把握能力。要答好本题,可以从作者论述思路入手分析。文段首先指出匠心对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接着阐述如何树匠心,即“遵守初心、执着专注……坐得住、做得好〞;然后提出“怎样才干坐得住、做得好〞的问题,并给出回答“关键是要做到专心专注……做到极致〞,所以文段强调的是“树匠心要遵守初心、专心专注〞。故答案选B。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提醒南宋统治者,说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达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开拓进取、积极北伐的英雄气概。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可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却已无处寻找了。
【解析】本题意在引导同学看书,了解辛词创作的一大特色——喜用典故。C项,张冠李戴。“想当年〞三句赞扬的不是孙仲谋,而是宋武帝刘裕。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①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闻声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
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同学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无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闻声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②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够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管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①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②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一般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遵守法律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三: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②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③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④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依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各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愚〞的相关概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愚〞就是指智力不够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一中找到对“愚〞的相关描述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推断取舍,本题各选项,
A项,“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关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
B项,“都是‘愚’的具体表现〞说法错误,原文中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C项,“就是〞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如果〞。原文“‘愚’如果是智力的不够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D项,原文“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应选D。
“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等意思。
,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虚词〞等标志;假设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材料二〕仔细对照。
A项,“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B项,原文“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项,原文“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D项,原文“礼则有甚于道德〞“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应选A。
,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明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证方法的分析是否正确。B项,“正反对比论证〞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没有正反对比。材料二主要将“礼〞与“法律〞进行对比。应选B。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马上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②“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③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刚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真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旧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⑤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繁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⑥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⑦“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分析、概括与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
“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说明她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第二次是说明她发现小通讯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
C.《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说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特别了内容的真实性。
D.“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顾了题目。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特点理解、分析与鉴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说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理解有误。一般状况下,小说中的“我〞都不会作者本人,只是作者的一种叙事方式,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应选C。
,周老师安排观看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百合花》,许多同学被电影的主题感动,假如你想借诗句表达自己观影后的心情,在学习小组讨论,你会选择下面的哪一项〔 D 〕
, 桃李伤春风。
, 沁痕犹有泪胭脂。
, 也倚新妆弄晚晴。
, 兹人已远行。
【解析】D项,出自明代归有光《房东夹竹桃花》,如今花儿在独自开放,依旧浮现着往日的芬芳,然而那位共同赏花的美人却已经远行而去,这怎能不令人惆怅? 诗句写夹竹桃花怒放,但是赏花的人已不在,与《百合花》所表达的感情最接近。A项,出自唐代李白《上之回》。自从失宠之后,恩情慢慢淡了,桃李似乎也在春风中为美人今日的孤寂而伤怀。说的是桃李在春风中为美人今日的孤寂而伤怀。 B项,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垂丝海棠》,是以拟人化手法由花而人,短短两句为我们描述出一个云鬓未整,脸布泪痕的弱女子形象。人们会问:她为什么彻夜未眠?又为什么懒得梳妆,让长长的青丝披散着,深深的泪痕流淌着? C项,出自清代庄大中《美人蕉》,描述诗人对美人蕉的心态:“无情有态缘何事〞,花本无情,但其红妆上头、姿态娇媚,究竟缘何事?是什么缘故呢? 接着诗人笔意似乎应是解释这一缘故的,但并没有,而是进一步描述美人蕉的情状:“也倚新妆弄晚秋〞,以加深上句所提出的疑问。也倚新妆,即其花新开,好似新妆。倚,即倚恃。“弄〞字,表现出美人蕉的“有态〞。在晚秋,百花零落殆尽,幽静的小院中,美人蕉却妆扮一新,红上其顶,恰似佳丽含情有态,舞动于秋风之中。B、C两项都是写花的情态的诗句,和《百合花》主旨不符。
9.“依旧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新媳妇怎样的心理?
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5分〕
【参照答案】〔5分〕〔1〕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1分〕〔2〕不能让救人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我们。〔1分〕〔3〕她庄严虔诚的行为,表达了对通讯员19岁青春殒落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3分,四种心理答出一种得1分,答出三种就给满分3分。〕〔或:她善良、无言的悲伤以及对因借被子撕裂的破洞而产生的歉疚感都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出色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时结合句子所在语境,推断运用的描写手法,并抓住重要词语进行理解。本句“依旧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的主语是“新媳妇〞,“她〞在那个“通讯员〞失去了生命,“手都冰冷了〞的状况下,依旧为他缝补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这里从描写技巧角度看,“依旧〞“细细地、密密地缝着〞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而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则是为了体现人物的心理情感,此处的动作、细节描写体现了“新媳妇〞的心理,即不愿意看着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我们,也表现了她的淳朴、善良,以及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等复杂情感。
指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假如“通讯员〞被《建国七十周年·人物》栏目评选为“感动中国文学人物〞,请你为“通讯员〞撰写一段颁奖辞。〔6分〕
【参照答案】〔6分〕一枝野菊花,两个硬馒头,战火纷飞下,你的眼里是热爱,你的心里是温暖。一声“快趴下〞,奋不顾身扑向冒烟的手榴弹,19岁的青春绽放血染的风采。你的英勇感天地,你的大义照汗青。你是我心中不平凡的英雄,你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评分建议】①能简明扼要概括小通讯员的事迹,勾勒形象,给3分;②能选用恰当的人称,比如第二人称“你〞来抒情,表达对烈士的赞美、崇敬等情感,给2分;③语言优美,能恰当运用修辞,语言有感染力,给1分。
【解析】撰写颁奖词,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①表现人物个性特点。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佩的事迹简要概述,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特征鲜亮的人物。②巧用修辞,语言高度浓缩,言简意赅。这样的语言往往字字珠玑、意蕴丰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同时还要自然流畅,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③人称选择上,首选便于抒情的第二人称“你〞,有利于表情达意。④评价要触及人物或事物的内核。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要体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本段教材未选】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假设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劝学》第④段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画线句子中,“是故〞是固定结构,“因此〞的意思;“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结构相同,
“乡〞“土〞后应断开;“所以〞是固定结构,结合上文可推知画线句子的大意为: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干够防止坏人坏事的影响而保持中庸正直。依据句意,可知断句正确的选项为B项。
《劝学》《师说》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不局限所选文段】
A.“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此外还可指官吏。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后者。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等,尤其是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平常记忆积存,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中的‘六艺’即指后者〞错,“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应指前者。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劝学》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思索的重要;《师说》用了“对比论证法〞,强调从师的重要。
B.《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口来鼓励人们努力学习。
“善假于物〞,韩愈认为要“从师〞,其实,“从师〞也可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D.《劝学》选文“南方有鸟焉……〞一段进一步深入“善假于物〞的议论,提醒君子特别要对“所假之物〞进行选择。
【解析】A项,“强调思索的重要〞分析错误,应为“强调学习的重要〞。《劝学》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分〕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天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智慧明达,因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5分,每个关键点1分〕
【解析】此句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博学〞,古今异义词,广泛地学习;“参省〞,检查、省察;“知〞,通假字,通“智〞,智慧;“明〞,明达;“过〞,过错。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分〕
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3分,每个关键点1分〕
【解析】此句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卑〞,地位低;“羞〞,感到耻辱;“谀〞,谄媚。
15.《师说》节选段中韩愈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态度,请找出这三组对比并作简要概括。〔3分〕
【参照答案】〔3分,每点1分。找出对比并概括给1分。〕
①把“古之圣人〞从师而学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②把士大夫“择师而教之〞与自身“则耻师焉〞作对比;③“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学习态度作对比。
【解析】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的见识反而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参照译文:
《劝学》节选
①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②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如果)把它烤弯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天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因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后跟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④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植物,只有四寸高,长在高山上面,却能俯瞰一百仞高的深渊,不是它能长得很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也一起变得很黑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干够防止坏人坏事的影响而保持中庸正直。
《师说》节选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因为这个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关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无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感到奇怪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6——17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释]
①绿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