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国民族打击乐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 】是由【书犹药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民族打击乐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民族打击乐乐器、乐曲赏析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品种繁多,演奏技巧相称丰富。
根据其发音不一样可分为:
1、 响铜,如:大、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
因面较大 故称大锣。它是铜制的,直径约30厘米,扁平圆体,有边,边孔较小,系以绳。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持木槌击奏,在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常用到它。
因锣面较小而得名。铜制,圆形,直径约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系绳。演奏时用左手指支定锣内缘,右手持一薄木片敲击发声。它的音色明亮 清脆。它与大锣在京剧中伴随演出动作的节奏敲击,起着烘托和加强效果的作用。它在锣鼓曲时,除有时突出其音色特点外,也敲击花点,起着丰富合奏的效果。
云锣
云锣,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藏、蒙古、满、纳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击体鸣乐器。民间又称九音锣。藏族称丁冬、丁当。是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乐器。常用于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和寺庙音乐中。流行于内蒙古、云南、西藏和汉族广大地区。
大小钹
钹又名镲,圆形(中间突起),铜制。两面为一付,每面直径约一尺。大钹无固定音高,大钹声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在民间鼓乐演奏中常在乐曲强拍击奏,使用方法与大锣相近。大钹音量大而余音长,不适宜演奏过密的音型。钹除汉族广为使用外,在藏、壮、彝、侗、傣、景颇、佤、白等少数民族中也广为流传。
2、 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
梆子,又名梆板,汉族打击乐器。约在中国明末清初(十七世纪),伴随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一样的实心硬木棒构成。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宽5-6、厚4厘米。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
木鱼,打击乐器。原为佛教“龚吹”(宗教歌曲)的民族乐器。明王折《三才图会》:“木鱼,刻木为鱼形,空其中,敲之有声,……今释氏之赞梵吹皆用之”。清代以来流行于民间。
皮革类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朝鲜族长鼓,达卜(手鼓)
板鼓板鼓,打击乐器。又名单皮、班鼓。在民间流传历史长远。
排鼓是鼓类乐器的新品种。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中央广播民族乐团蔡惠泉、杨竞明等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制作而成,后来又不停有所改善。排鼓由五个大小不一样、发音有别的鼓构成一套。,,。每个鼓的两面鼓框外径相似而内径不一,可发出音高不一样的两个音来,故五个鼓有十个音。排鼓发音剧烈、跳荡,高音坚实有力,中、低音宽厚宏亮,尤擅于体现热烈欢腾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