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孙子兵法地形篇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 】是由【书犹药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孙子兵法地形篇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十一章,孙子兵法之《地形篇》
主讲—李荣
一,《地形篇》题意
1,解题
什么叫做地形?地形就是地表的自然形态。不过,这儿讲的“地形”,不是泛论一般地形,而是专论战地的形势。可是,战地的形势,又随地而异,有的就利于作战,有的就不利于作战。因此,要想运用地形,辅助作战,一定先要明了战地的形势,以便开进、展开、袭击、防御时,借以立胜。孙子继《行军篇》后,又提出《地形》问题,集中讨论地形、天时、敌情、军心及将才等,在军事上的交互作用。“地形篇第十”用今语译出,就是——论地形与军事行动的关系。
2,要旨:
本篇重在阐明怎样运用地形以立胜。赵本学说得好:“阵之不得其地,用兵不得其法,犹走骐骥于墙茨之上,斗猛虎于淖泥之中,不惟不能施其技,且见其自毙以死也。”
可见,战地地形的利害,与战争胜败关系极为重大。但战地地形究竟是一块冥顽无知、不能自动发挥作用的庞然大物。要在指战员巧于运用,才能发挥它对战争应起的一定作用。
本篇即根据这一见地立论,实即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战争的主导,孙子说:“地形者,兵之助也,”说的就是人是主,地是从。再换句话说,地形对战争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却不起唯一的决定作用。反之,将军能洞悉敌情,运用地形,才是重要的决定作用。
德将克劳塞维茨说得好:“苟知处理一切时局之原因,惟赖战胜之次数与夫大小,即可知时时作用于军事行动者,为两军价值与两军指挥官技能之关系。是故,地形之影响,不过较次之效用而已。”克劳塞维茨这几句话,也正是为讲明人和地在军事上所起作用的大小而说。
懂得这一规律,用以指挥作战一定会胜利;否则,一定会失败。从这儿看起来,更可知战争的胜败,不能仅拘泥地形以求之,其重要关键,实系于将才的优劣和士兵的强弱。
因此,本篇首先分战地为六种,而详论其性质和战法。次从官兵的素质和修养上分败兵为六种,以唤起将军的责任感,借以促其注意纠正偏差,改善军政,以期达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目的。
并提醒将军能先知敌情,获得士兵信奉拱卫之心,乃为战胜攻取的两大前提。末复引古语“知彼知已,胜乃不殆,知地知天,胜乃可全”,以结全篇。
本篇所谓的“地形”,说的是军事地形学上的问题。它通过“地有六形”、“兵有六败”的论述,辨证地揭示了敌情与军理地理的互相关系。因此,“料敌制胜,计险阨(e、俄)远近”一语,可以看作是本篇的关键。
3,读法:
1)本篇宜分五段读:从“地形有通者”起,到“不可不察也”止,为第一段,论战斗开始时,首在能运用地形以立胜,详论六种战地的性质和战法。
2)从“故兵有走者”起,到“不可不察也”止,为第二段;论战斗开始时,固在能运用地形以立胜,但胜败的关键,实系于将才的优劣和士兵的强弱。
3)从“夫地形者”起,到“国之宝也”止,为第三段,论战时知地、察已固属重要,但尤在于先知敌情,方能战无不胜。
4)从“视卒如婴儿”起,到“不可用也”上,为第四段,论知地、知已、知彼虽属重要,但不得士兵信奉拱卫之心,还是难以获胜。
5)从“知吾卒之可以击”起,到“胜乃可全”止,为第五段,总论知彼知已,知地知天,乃可全胜。
二,原文及译文
1,原文及译文1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今译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类。我们可以去,敌人可以来的地区叫做通;在通形地区,应抢先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并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与敌交战就有利。可此前进,不易返回的地区叫做挂;在挂形地区,敌军如无防备,就要忽然出击战胜它;假如敌有防备,我出击不能取胜,就难以返回,于我不利。
但凡我出击不利,敌出击也不利的地方,叫做支;在支形地区,敌人虽然以利诱我,也不要出击;最佳是带领部队假装拜别,诱使敌军前出二分之一时,我忽然发起袭击,这样有利。在隘形地,我若先敌占据,就要用重兵堵塞隘口,等待敌人来攻;假如敌军已先我占据隘口,并以重兵据守,那就不要进击,若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就迅速攻取它。在险形地区,如我先敌占领,要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侍击敌人;假如敌人已先占领,那就积极撤退,不要攻打它。在远形地区,双方势均力敌,不适宜挑战,勉强求战,于我不利。以上六点,是有关运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要责任,是不可不认真考虑研究的。
[注释]
①地形:这里指地理形势。
②通形:指地形平坦,四通八达,我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形。
③挂形:指地形复杂,易进难退的地形。
④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引,引导、带领。是说我引军离开,让敌人前出到二分之一的时候我再回击之,这样打有利。
⑤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隘,通路狭隘队伍展不开的地区。盈,充斥。盈之,指在像瓶瓮的隘形地区,配置充足的兵力。这里指到隘路必须前出占领隘路口,先占之以待敌。
⑥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险形,即地形险要。遇到这种险要地形,我则应首先抵达,占领制高要点等待敌人的到来。
⑦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远形,即敌我相距较远。在这种距离较远的地区上,敌我双方的形势均等,就不适宜挑战。假如求战,对我不利。
2,原文及译文2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⑧;卒强吏弱,曰弛⑨,吏强卒弱,曰陷⑩;大吏怒而不服(11),遇敌怼而自战(12),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13),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14),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今译
军队失败的状况有走、弛、陷、崩、乱、北等六种。这六种状况,都不是由于天灾导致的,而是由于将帅的过错所致。在敌我条件相称的状况下,假如袭击十倍于我的敌人,因而失败的,叫做走。土卒强悍,将吏懦弱,因而失败的,叫做弛。将吏本领高强,士卒怯弱,因而失败的,叫做陷。部将怨怒而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忿然私自出战,主将又不理解他的能力而加以控制,因而失败的,叫做崩。主将软弱而又缺乏威严,训练教育不明,吏卒无所遵照,布阵杂乱无章,因而失败的,叫做乱。主将不能对的判断敌情,以少击多,以弱击强,又没有精锐部队为骨干,因而失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状况,必然导致军队的失败;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是不可不认真考虑研究的。
注释
⑧势均,以一击十,曰走:指敌我条件相称,如以一击十,因而失败的,叫做“走”。
⑨卒强吏弱,曰弛:指士卒强悍,但将吏懦弱,不能统帅约束,致使军政废弛,因而失败的,叫做“弛”。
⑩吏强卒弱,曰陷:指将吏本领高强,但士卒怯弱,缺乏训练,因而失败的,叫做“陷”。
(11)大吏怒而不服:指小将(部将)怨怒,不服从指挥。曹操注:“大吏,小将也。”
怼(dui):怨恨,这里具故意气用事的意思。
陈兵纵横:指列队布阵,杂乱无章。陈,同“阵”。
(14)选锋:挑选勇敢善战的士卒构成的精锐部队。《尉缭子?战威》“武士不选,则众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