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孔文举年十岁文言文翻译(共8篇) 】是由【887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孔文举年十岁文言文翻译(共8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孔文举年十岁文言文翻译(共8篇)
篇1:孔文举年十岁文言文翻译
孔文举年十岁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孔文举年十岁》写太中大夫陈韪老气横秋,轻视、贬低年幼的孔文举,结果反自讨没趣。短文着重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用孔文举与李元礼的对话及孔文举与陈韪的对话,突出主人公孔文举小时才思敏捷、智慧过人、善于应对。文言文《孔文举年十岁》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请看: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1孔文举:孔融
2诣:前往;到
3通:通报
4随:跟随
5为:担任
6谓:告诉
7诣:前往,到……去
8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9洛:洛阳
10前:前往
11是:所以
12奇:对……感到惊奇
13语:告诉
14奕世:几代
15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
孔文举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是一个司隶校尉。,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孔文举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和主人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老子,即李耳,又称老聃,字伯阳)有师徒之称,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文举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文举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非常尴尬。
孔融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其本意是:陈韪虽然小时候聪明,但长大后却未能成才。
表现了孔文举少年时聪明、机智等(符合意思即可)的性格特点。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南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志人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李元礼(110~169)名膺,字元礼,东汉颖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出仕之初举孝廉,后历任青州等地太守、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河南尹。在《世说新语》里,直接记载李元礼言行的,共有5条,分布在《德行》《言语》《赏誉》《品藻》四门里。总观这五条记载,对李元礼的评价都非常高。
篇2:《孔文举年十岁》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孔文举年十岁》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洛阳)。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录校尉(官名)。诣门者皆俊才清称(以清雅著名)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李伯阳,即李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官名)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叫、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踖蹟(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1.给下面加粗词注音。
(1)为( )司录校( )尉
(2)诣( )门者皆俊才清称
(3)太中大夫陈韪( )后至
(4)小时了了( )( ),大未必佳
2.说说下面句子中的之指代谁。
(1)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之: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以其语语之 之: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司录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文举与李元礼之间有什么关系?他是怎样介绍他们之间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wéi xiào(2)yì(3)wěi(4)liǎo liǎo
2.(1)孔文举;(2)陈韪
3.两种人:一种是才气横溢以清雅著称的人,一种是自己的中表亲戚
4.没有关系:孔文举把孔子曾向老聃(李耳)请教学问的事作借口,说成孔姓(自己)与李姓(李元礼)的先辈是师生关系,因此,自己来访也同此例了。
篇3:孔文举年十岁阅读答案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的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惭。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人以其语语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诣门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奕世为通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李元礼有盛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莫不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文举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孔文举年十岁阅读答案
1、(1)话告诉。
(2)前往,到。
(3)累世,世世代代。
(4)很大的名望。
2、(1)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2)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
3、聪明机智、出言不逊、恃才傲物、狂放自大。(意思对即可)
篇5:孔文举年十岁阅读理解答案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的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惭。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人以其语语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诣门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奕世为通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李元礼有盛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莫不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文举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
1、(1)话告诉。(2)前往,到。(3)累世,世世代代。(4)很大的`名望。
2、(1)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2)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
3、聪明机智、出言不逊、恃才傲物、狂放自大。
篇6:荐贤举能文言文翻译
荐贤举能文言文翻译
荐贤举能文言文翻译
自古将帅,未尚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势,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
译文
举善荐贤人物
孙吴之所以拥用江东,抗衡于中州,根本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当时东吴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是当时的(东吴)的所谓社稷心膂,)都是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1]  自古将帅,大都夸耀自己是贤能之人,没有不嫉妒超过自己的人。但是上面这些贤能的人却不是这样。孙权刚接执掌政权,鲁肃想要去江北(投靠曹操),周瑜阻止了他,然后向孙权推荐:“在需要鲁肃辅佐的时候,应该广大寻求这样的人才,来成就事业。”后来周瑜临终前给孙权写信推荐:“鲁肃性子忠烈,处理事情不马虎,如果能用他来代替我,我死不后悔!”鲁肃就代替周瑜治理军队。吕蒙因为寻阳令,鲁肃见到了他,说:“你现在的才略,不再像当年才疏学浅了。”于是拜见了蒙母,和朋友一起离开了。吕蒙后来也代替了鲁肃执掌军权。吕蒙在陆口,因有病辞职,孙权问:“谁可以代替你?”吕蒙说:“陆逊能长远地考虑问题,能够担负重任,谋深虑远,最终可以担当大任,再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于是陆逊代替了吕蒙。虽然他们互相推荐引见,而孙权又能委心听之,东吴之所以为吴,并非是偶然的。
典故
王旦与寇准同为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他们同年考取进士,同朝为官,同样得到上级管理者宋真宗的器重。但是他们的性格、才能、表现、贡献却并不相同。寇准比较独断自任,奢侈讲排场,器量也欠宽弘,但有不凡的胆略和才干,为北宋王朝作出了显赫的政绩,声名远播。比如在抵御契丹族进犯的卫国战争中,寇准就曾屡建奇功。他指挥军队在敌人进攻面前能镇定自若,并曾妙劝真宗御驾亲征,败退敌军。与此相对照,王旦主要是从事幕后工作,能识大体,待人处事宽厚,生活俭朴,默默无闻支撑着大宋江山及其日常运转。应该说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他们各有短长,各有特点,只要善于发挥其长处,克服其短处,处理得当,就能起到互补的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启示之一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所倡导的要素有用原理和人才互补效应,并非强调完美要素之间的整合或互补,而是要重视扬长避短式的人才开发与配置策略,从而达到最后的整体效益大于所有个体相加之和的作用。
篇7:《北山移文》孔稚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北山移文》孔稚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钟山之英,草堂之灵(1),驰烟驿路(2),勒(3)移山庭“夫以耿介(4)拔俗(5)之标,萧洒(6)出尘(7)之想,度(8)白雪以方洁,干(9)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10),皎皎霞外(11),芥(12)千金而不眄(13),屣(14)万乘其如脱,闻凤吹(15)于洛浦(16),值薪歌(17)于延濑,固亦有焉。岂期终始参差(18),苍黄(19)翻覆(20),泪翟子(21)之悲,恸朱公(22)之哭。乍(23)回迹以心染(24),或先贞而后黩,何其谬哉!呜呼,尚生(25)不存,仲氏(26)既往,山阿(27)寂寥,千载谁赏!
世有周子(28),隽(29)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30)。然而学遁东鲁(31),习隐南郭(32),偶吹(33)草堂,滥巾(34)北岳。诱我松桂,欺我云壑(35)。虽假容于江皋(36),乃缨情(37)于好爵。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38),傲百氏,蔑王侯。风情张(39)日,霜气横秋。或叹幽人(40)长往,或怨王孙不游。谈空空(41)于释部(42),覈(43)玄玄(44)于道流(45),务光(46)何足比,涓子(47)不能俦。及其鸣驺(47)入谷,鹤书(48)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尔(50)乃眉轩席次,袂(51)耸筵上,焚芰(52)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53)而下怆(54),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
至其钮(55)金章,绾(56)墨绶(57),跨(58)属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张(59)英风于海甸(60),驰(61)妙誉于浙右(62)。道帙(63)长摈(64),法筵久埋。敲扑(65)喧嚣犯其虑,牒诉倥偬(66)装其怀。琴歌既断,酒赋无续,常绸缪(67)于结课(68),每纷纶于折狱(69),笼(70)张赵(71)于往图(72),架卓鲁(73)于前箓,希踪(74)三辅豪(75),驰声九州牧(76)。
使其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阴,白云谁侣?磵(77)户摧绝(78)无与归,石径荒凉徒延伫(79)。至于还飙(80)入幕,写(81)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猨惊。昔闻投簪(82)逸(83)海岸,今见解兰(84)缚尘缨(85)。于是南岳献嘲,北陇腾笑,列壑争讥,攒(86)峰竦(87)诮(88)。慨游子之我欺,悲无人以赴吊。
故其林惭无尽,涧愧不歇,秋桂遣(91)风,春萝罢月。骋西山之逸议,驰东皋之素谒(92)。今又促装(93)下邑(94),浪栧(95)上京,虽情殷(96)于魏阙(97),或假步(98)于山扃(99)。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碧岭再辱,丹崖重滓(100),尘游躅(101)于蕙路,污(102)渌池(103)以洗耳。宜扃岫幌(104),掩云关,敛轻雾,藏鸣湍。截来辕于谷口,杜(105)妄辔(106)于郊端。于是丛条瞋胆,叠颖(107)怒魄。或飞柯(108)以折轮,乍(119)低枝而扫迹(110)。请回俗士驾,为君(111)谢逋客(112)。
作品注释:
(1)英、灵:神灵。草堂:周颙在钟山所建隐舍。
(2)驿路:通驿车的大路。
(3)勒:刻。
(4)耿介:光明正直。
(5)拔俗:超越流俗之上。
(6)萧洒:脱落无拘束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