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卷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卷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一单元 达标测试卷
八年级语文·下(R版)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存与运用(28分)
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归省(xǐnɡ) 两颊(xiá) 挑衅(xìn) 恬静(tián)
B.纨绔(wán) 蕴藻(zǎo) 脑畔(pàn) 闭塞(sāi)
C.分量(fèn) 冗杂(rǒnɡ) 撺掇(cuān) 踱步(duó)
D.怅惘(chàng) 静穆(mù) 猛然(mù) 斡旋(wò)
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3分)
A.晦暗 躁热 照例 汪洋恣肆
B.凫水 纠葛 欺侮 发人深省
C.骤雨 涌跃 明晰 人情世故
D.束缚 悠扬 缭原 垂珠联珑
3.以下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侗戏,顾名思义,就是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居住地区的戏曲剧种。
B.学菜谱太难了,我便决定放弃,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如法炮制了一个菜——铁板鲈鱼。
C.这个人的出现吓了他们一跳,于是锤声戛然而止。
D.家乡的风土人情让我们心驰神往,祖国的名胜古迹让我们叹为观止。
4.下面语段中每个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4分)
①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②古人写信,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文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③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尝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
④所以,书信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1)第①句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互换位置。
(2)第②句结构混乱,应将__________删去。
(3)第③句搭配不当,应把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第④句成分赘余,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
面前。
C.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D.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以下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每年腊月二十五到次年的元宵,古黑的铜锣架就会在族人聚居的一座古老
而宽大的四合院子里支起来。
②因此,那时的我特别喜爱撞铜锣,能把祖上传下来的几种旋律敲得滚瓜
烂熟。
③浙江老家过年时有撞铜锣的习俗。
④也敲去了我们许多清冷的时光。
⑤那声声迭起的铜锣声,敲出了节日的气氛。
⑥铜锣由一面一米余高的落地鼓和两大一小的三片铜质锣组成。
A.③⑥①⑤④② B.⑥①④⑤②③
C.③①⑥④⑤② D.⑥⑤④②③①
7.以下有关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传统节日。
B.社日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民间往往有敲社鼓、观社戏等诸多习俗,鲁迅的《社戏》描写的就是这一场景。
C.《傅雷家书》中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D.“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每两行为一小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8.班级举行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题目。(6分)
(1)同学们在活动中展开了“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主题辩论,辩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节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过洋节;有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丢掉传统,传统节日是所有中。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2分)
(2)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4分)
①往日牛郎常拭泪 ②山意冲寒欲放梅
③喜见树前闹杏花 ④开门迎春春满院
A.春节 B.清明节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相逢马上纷桃雨
下联:抬头见喜喜事多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C.七夕节 D.冬至节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岸容待腊将舒柳
下联:今宵织女欲过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探究(42分)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6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际假设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诗歌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3分)
10.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情感内容上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地方。
(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中国古代灯文化
高蒙河
①2019年元宵节,故宫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元宵灯会活动。灯会上既有现代高科技射灯,也有传统红灯笼灯彩,一时间引发国内外亿万人的关注。
②灯彩不是日常的有用性灯具,而是元宵节上专门使用的一种以装饰性为主的观赏灯具,它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广为流行于民间和宫廷之中。到了明清乃至近现代,各地仍保留着这一古老传统风俗,成为人们节庆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
③灯彩是在节庆时才短时间使用的观赏灯,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则是有用性更强的照明灯具。所以,中国的灯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日常有用灯和节庆观赏灯两个系统,并行演化,相映生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灯具种类和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
④说起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灯具的国家之一,比如宁夏海原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就发现了用来照明的松枝遗存,距今已有4 000多年历史。据考古发现报道,在窑壁距居住面5~130厘米的范围内,分布着50多个残留的圆形插孔,插孔上方有青灰色的火苗状烧灼痕迹,插孔里面留有松枝残迹,经鉴定,这些松枝应为松油含量很高的红松。
⑤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复原发现,在插孔中斜插上松枝,点燃后即可取亮,一根长20厘米的松枝可燃烧近1小时,假设将50多处插孔内的松枝全部点燃,差不多就能达到100瓦电灯的亮度。
⑥灯具是人类不断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的产物,它的发明和革新,无不凝集着人类的技术和智慧。中国传统灯具素有制定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
⑦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汉代皇室贵族使用的长信宫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件取宫女执灯之意而造型的铜质鎏金灯具,不但把人与灯融为一体,还制定出能调亮挡风的灯罩,并安装了能消烟除尘的排烟导管,在灯具发展史上最早解决了灯烟所带来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
⑧无须讳言,在几千年中一直以自身特色著称的中国古代灯具,在近代以来的灯具革新发明中,有些落伍了。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
⑨据《清稗类钞》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李德立提出在上海安装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来,经过多方协调,才得以试装15盏英制弧光灯。据当时的《申报》报道,是年7月26日下午7时,15盏电灯同时发光,“其光明竟可夺日〞“内外各物历历可见,无异白昼〞“凡装电灯之处,观者来往如蚁〞,试装成功后,____________,上海这才开始陆续安灯。
⑩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而今,社会早已发展到了采纳光声电等高科技手段举办灯会装饰家居的阶段。近年来,让建筑物亮起来的灯光景观工程,美化了城市的人文环境。各地推陈出新,举行各种灯会、灯节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节假日生活,又把古老的灯文化推向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高度。
(选自《科学画报》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1.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表格。(4分)
年代
汉代
隋唐宋元
明清到近现代
当代
灯节文化的发展过程
开始使
用灯彩
形成使用灯彩的社会风俗
A.
B.
⑦段为什么要专门介绍长信宫灯?(4分)
13.在第⑨段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之与上下文内容衔接。(4分)
14.怎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成为当今的时尚?请依据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链接材料:近些年,“故宫年轻了〞的印象深入人心,无论是火爆一时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还是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抑或是“故宫淘宝〞上那些“萌萌哒〞的“段子〞……进入网络时代,故宫仿佛开始了“逆生长〞,不断以新的方式,走进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摘自《人民日报》)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分)
故乡的风
杨俊文
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熟悉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就说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说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他地方的风显然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有时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全神贯注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同学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四周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闻声密密的
“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从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被称之为“凌川〞“锦水〞。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时视野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多半天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
⑧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他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
⑨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保持数年植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同学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⑩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或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
⑪梦做着做着,故乡居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慢慢清楚,慢慢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四周,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⑫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⑬梦里有的,连连飞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区偏北一座新建水库的上游。因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湖。灰鹰、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
⑭故乡的风,依旧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或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选自2018年8月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5.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16.删去第④段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