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康德的“美的分析”之解析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29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康德的“美的分析”之解析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ppt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5/5/8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康德的“美的分析”之解析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康德的“美的分析”之解析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 】是由【梅花书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康德的“美的分析”之解析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详解康德的“美的分析”
在“康德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超越”中,我们假设康德也许的特异之处是:
1、怎样把“美”和“有用”(功用) 、目的辨别开来;
2、美感怎样也许是非相对主义的(普遍性问题)、美感怎样与功利的快感辨别出来;
3、美(感)怎样与认识辨别开来,也就是说,美不应当诉诸一定的概念;
对康德的“美的分析”所论述的四个契机的“构造”分析
1、无利害的快感
2、无概念的普遍性
3、无目的的(主观)合目的形式
4、共通感
其中“概念”、“普遍性”、“目的”、“共通感”孤立地看,和认识论有关。第一、第三个与否认性地使用,而第二、第四个则是肯定性地使用。共通感就是普遍性。什么有普遍性,公理包括一般的概念就有普遍性。实际上,康德在此借用了认识论的某些规则或者规律来谈普遍性、共通感。
普遍性、共通感就是一种必然性
1、前面课上说了康德对休谟的超越,他对休谟修正的地方是,“凡事均有原因”。把因果性的链条重新续上;
2、假如说休谟为代表的怀疑论的经验主义否认了科学知识(认识)的也许性,那么,唯理论者(莱布尼茨等)则过于“轻信”人(理性)的认识能力,是包打天下的,康德则把现象界和物自体(如上帝、道德等问题)分开,认为认识能力仅限于现象界。
◇理性主义者其实夸张了人的认识能力。
→康德的功绩在于首先认为知识是也许的(反击休谟),另首先认识能力又有其程度(面向物自体是无能为力的)
要理解康德怎样“借用”认识论的原则,用在审美判断力之上,则有必要简要简介其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的要点
1、“凡事均有原因”。此是先天综合判断。
1)“黄金是黄色的”,这是分析判断;
2)“打雷就要下雨”,这是综合判断,同步是后天综合判断。
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能增长知识,且它是必然性的。
归根结底,康德做的是一种“颠倒”动作,不是从对象找知识的根据,而是从主体找根据——先天的一系列原则的提出——这引导到的就是一种必然(普遍性)
何谓判断力?何谓审美判断力?
1、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提成三块:感性、知性、理性
2、他的三大批判,也可说成是纯粹知性的批判,纯粹判断力的批判、纯粹理性的批判
假如说,知性是确立规则,那么,判断力则是使用规则的能力。
“判断力一般是把特殊包含在普遍之下来思维的能力。”
朱光潜对康德的评述
一般的美学史观点称康德为形式主义者:“从对物体的感官接受的直接性出发,他作出美不波及利害计较,欲望和目的,也不波及概念或抽象思考的结论。美只在形式,不波及内容意义,一波及内容意义,美就不是‘纯粹的’而是‘依存的’。他的《美的分析》可以说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他是后来德国‘形式美学’的开山祖……”(朱光潜《西方美学史》,645页)
◆朱光潜对康德的评述中值得注意的要点:
1)不波及利害关系
2)不波及概念
3)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详细分析1:无利害的快感
第一种契机的分析:
美感必然是快感,但快感不一定是美感。为何?
其他的快感如满足口腹之欲的大快朵颐、体现自身正义感的见义勇为,也带来快乐,但这些快乐和美感的快乐不一样:
1、其他的快感联络着一种明确的目的,美感没有
2、其他的快感是由快乐而生判断,美感则是由判断生快乐
更深入分析则应联络第三个契机
详细分析2: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
对第三个契机的探讨有助于深入理解第一种契机。
一般而言,有判断就有目的,如事实判断要问是不是,逻辑判断要问对不对,道德判断要问好不好,但鉴赏判断没有这种目的,因此鉴赏判断是无目的的,但它又是合目的的,是主观合目的性。怎么理解呢?
在第一种契机里边,我们已经提到了审美快感和某个详细目的无关,这里又说它有着主观合目的性,意思是只要唤起快乐的情感,符合情感快乐的目的就可以了。其实,从康德把艺术称作“第二自然”亦可明白——艺术虽然是人造的,却不能让人看出是人造的,它的目的,不能直接表露出来,应当象自然同样,具有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
详细分析3:无概念的普遍性
联络第一种契机“无利害的快感”,第一种契机是对单个主体的规定,规定单个主体的快感和对象的实存无关,这也叫作质的契机,那么第二个契机就是量的契机,量就是对多数主体的规定,“我们通过(有关美的)鉴赏判断规定每个人在一种对象上感到快乐”[邓译本,49页],意思是但愿他人也会认为美,这点在第四个契机“共通感”还会论述。为何是无概念的呢?不是通过逻辑判断,而是通过与情感态度相联。
即如“这朵玫瑰花是美的”表面上采用了“这朵玫瑰花是红的”这样一种逻辑判断的形式,起作用的还是带着情感地“但愿自已可以体味到美”
详细分析4:共通感
在第二个契机“无概念的普遍性”中提到鉴赏判断的普遍性特点,第四个契机“共通感”可以深入阐明普遍性这个特点。
1、共通感在鉴赏判断中是一种推论,或者说演绎
2、此种推论建立在如下基础上:认识的过程中想象力和知性能力是协同作用的,因此这种协同作用是可以普遍传达的,有共通感
3、又由于鉴赏判断也是想象力和知性能力的协同作用的成果,因此也能普遍传达,也即有共通感
4、不过认识活动具有共通感依托的是概念,而鉴赏判断依托的是情感——推论就是情感的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