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2025年小学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精选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52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5年小学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精选篇).docx

上传人:cc 2025/5/8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5年小学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精选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5年小学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精选篇) 】是由【cc】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小学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精选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小学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精选篇)
篇1:小学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叙述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每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本文,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孩子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苏轼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此外,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一起完整的品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读读背背,感受苏轼语言的独特魅力,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篇2:小学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个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此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有通情达理的情怀。本文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古典诗词《水调歌头》创作的经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图片,卡片,小黑板,磁带。
2.网络搜集苏轼资料,了解苏轼生平。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全篇。
2.交流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 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article/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 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作业
背诵>,并描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指名背诵。
篇3: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成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1.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有感情地品读中体会亲情,领略意境。
2.教师要借用现代教学媒体和自身语言的感染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中一定有人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吧!(中秋节是我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从宋朝开始盛行,到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和中秋节有关的呢有月饼啊。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月亮的一篇文章。
板书课题:但愿人长久
3.我想同学们一定知道这是出自哪位文学家的哪篇词中吧!(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简介苏轼:苏轼,四川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考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
4.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苏轼又怎么写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读课文
要求:找出生字、词,划出难读的地方,听懂课文内容。
2.自由大声读课文
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B.查字典理解词义。










C.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出示词语:
朝廷派往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品尝瓜果观赏心绪不宁
手足情深玩耍形影不离屈指埋怨隐现远阁千里拥有
一轮宽慰低声吟诵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但愿婵娟
A.开火车读
B.齐读
C.指名读
D.指名抽读
三、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过渡:谁预习最认真的,现在就让他来告诉你,进入朗读大比拼。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下面的内容分别包括哪几自然段?
①介绍了苏轼创作的原因,那就是思念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苏洵。
②具体描绘词的意境。
2.默读课文找一找揭示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
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四、细读课文
过渡: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轼的情感之“思念”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1到3自然段。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回答:为什么会产生思念?
A.“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啊,明月当空,每家人家都是一家人在一起,在自己的院子里,吃着瓜果,欣赏着月色。大人们在谈论着,小孩们在嬉戏着。可这一切不属于苏轼啊!










①我们班一定有人能描述一下苏轼此时的姿势和神情吧!
②人们是多么幸福愉快啊,而苏轼是伤感孤独啊,指名朗读这一段。
B.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侯,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小时侯和长大后是多么不一样啊,难怪要思念自己的弟弟啊!
①这时候苏轼会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呢?
2.学生演奏《良宵》,一起把课文的1到3自然段朗读一遍。
3.那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呢?
(道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背景。)
五、指导写字
吟诵的吟是个今不是令,是没有一点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用适当的词语填空
月千里万里()离欢欢喜喜地()
心()情深悲欢圆()()西沉
手()不宁形影()云()到床前
()阁当空阴晴离()眼睁睁地()
2.课文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是写苏轼写作的原由,那么谁能把中秋节那天发生的事说一说吗?










过渡:那么接下来苏轼的情感怎么样了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
(一)苏轼情感之埋怨
1.指名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这时候月亮怎么样呢?(圆、亮)
月亮渐渐西沉,它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句话告诉我们两点:ɑ西沉,说明时间已经过了晚上十二点了。B今天又是中秋节,是月亮离地球最近的日子,这时是月亮离地球最近的时候,月亮是又圆又大啊,所以作者用了“洒”,他说这月光像水一样泻到了地面上。而且洒的方向这里是从窗外洒向里面的)
3.这时候我们的苏大词人怎么样了?(埋怨月亮)但是月亮不是人,是没有什么有感情与无感情的。诗人却移埋怨之感情与月亮,觉得月亮也戏弄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埋怨月亮其实是埋怨人啊!人世间啊!你为什么有这么多烦琐的事,使人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埋怨中饱含着诗人思念的伤感和孤独。
4.是啊,在这团圆佳节不能与自己的亲人团圆是一种多么痛苦的事啊!作者多想张上翅膀飞到那儿去啊。难怪作者要埋怨月亮,你好了吧,不能让我们兄弟团圆也就算了,还要在我们不能团圆的时候这么亮、这么圆。这是干吗啊!
5.下面谁愿意读一读,来体会一下苏轼的伤感孤独。让我们来做一次苏轼吧!做一次在中秋节不能和亲人团圆而伤感孤独的苏轼。
(二)苏轼感情之宽慰。










过渡:如果词写到这里我们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会是一篇优秀的好文章了。可是作者就让孤独、伤感永远困饶自己了吗?
1.“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
2.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阁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过渡:啊!苏轼是多么开朗,他能够从伤感、孤独的情感中将自己解放出来,表现出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怀。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我们也要学习苏轼的这种豁达,学习他不埋怨、不让自己生活在伤感和孤独中这种的品质。
3.出示词文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难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A.老师再请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读。请孩儿们用横线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
B.指名说说句意。
C.谁能不看书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呢?
D.离合:分离和团聚。
此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