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作对联的乐趣 】是由【可爱的嘎嘎】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作对联的乐趣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作对联的乐趣
对联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众碰到婚丧喜庆、节假、寿辰等重要事件或随时,都喜爱用它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种对联在春节时期应用最广,称之为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述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传统春联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现在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联。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有些地区“春联〞也是各种春贴的统称,而有些地区又把条状、不成对的春贴称为春条、春挥。朝鲜则有立春榜、立春书、立春贴等名称,简称春榜、春贴等。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
·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爱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爱排场热闹,也喜爱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公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经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天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纳行政命令的办法,公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对联添笔改笔拾趣
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欣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没料到,事过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之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
他羞愧难当。〞这春联一贴出,他在正房门贴出一副春联标榜自己:“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明末大臣洪成畴,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联曰:“爱民假设子;执法如山:“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拜年的人见到这副对联无不称好。
宋朝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书上的字一个也不熟悉;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他心生一计,他广泛阅读诗书,使对联变为。这时,有人看他变节如此突然,素以忠节自诩,故在厅堂的正中央亲书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后来,他在松山一战中败于清军,自己被俘后投降了清朝。第二天黎明东晋书圣王羲之以书法闻名遐迩,改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福无双至。
有人暗为这副春联加了个长尾巴,变为,写了第三副春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便在这副对联的联尾各添一字,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欺压百姓,本来贪心很重却硬充清廉,某年春节;祸不单行。〞
这对联太不吉利。一年除夕,他在大门口写了副春联,即遭到众人的非议和指责,常依官仗势,没想到几乎浆糊未干便被人揭走,再写一副,也就无人来揭了:
“爱民假设子,依旧无存。
于是?〞“矣〞“乎〞二字的增添,产生了妙不可言的讽刺效果,乡邻皆刮目,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于门前手书一联,全家起来拜年,他让儿子献之给对联添了个尾巴。清朝有个李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