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当我死时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 】是由【读书百遍】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当我死时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当我死时
余光中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 ),福建永春人。1947年考入金陵大学外文系,同年7月随父母搬家香港,1949年5月到台湾。195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4年,与人合创蓝星诗社。曾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诗集有《蓝色的羽毛》、《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等13种,散文集7种,另有译介评论10多种。
余光中是现代台湾诗人的杰出代表。余光中的诗充斥老式文化精神,又不乏现代色彩,评论家用“诗坛祭酒”来形容他的成就和地位,用“浴火凤凰”来形容他的诗歌兼收中西方的营养并且不停突破创新所达到的境界。乡愁诗是余光中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部分。余光中的乡愁诗,既情深意浓,又余味悠长,在抒写家国之念时常常融入诗人对祖国老式文化的感受。
诗歌朗诵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种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替代回乡。
课文讲解
诗以祖国河山为乡愁的载体和触发物,诗中写了哪些祖国河山?是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的?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种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替代回乡。
红色部分即为所描写的山河。
出现面貌:直接展现,不过是与作者的多种感觉连带出现的。波及作者的触觉、听觉、视觉、味觉。
为何此诗有荡气回肠的感觉?
首先,诗情浓郁澎湃。作者写自已对大陆的乡情,频频用强度很大的词语,体现了自已火热的情怀。
另一方面,适应于这种情感的体现,作者选择了大气磅礴的物象。长江黄河为诗篇增长了气势。
再次,意象的展现方式不是细致全面的,而是粗略概括地列举,这就使得诗歌的节奏明快。
此外,诗歌采用对照的两分式构造,也是产生荡气回肠气势的重要原因。
《当我死时》诗风沉郁顿挫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1)当时作者留学海外,爱国之情没有其他的体现方式,只能在心中积压,愈酿愈浓烈。
(2)作者选择了死亡的意象来体现情感的强烈程度和无可奈何的心态。
(3)作者两次使用长江、黄河的意象,意象不变,而感情相叠,增长了诗歌的顿挫之感。
本诗构造精致,富于诗歌节奏的美,表目前哪些方面?
首先,诗歌采用了前后对照呼应的构造。先是设想自已死时,思乡的感情终于得到了满足:睡在“最美最母亲”的大床上,听着“最美最母亲”的音乐。然后时间转回,由设想跳回到眼前的场景,写此时此刻作者的思乡之情。前后两部分形成对照呼应。
另一方面,两度写到长江、黄河,两度提到所睡的大陆,增长了诗歌的层次感。
再次,全诗时间、空间错落跳转,形成了跌宕明快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