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洞头一中2011学年苏教版高一(上)语文期末测试卷.doc

格式:doc   大小:3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洞头一中2011学年苏教版高一(上)语文期末测试卷.doc

上传人:知识徜徉土豆 2025/5/8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洞头一中2011学年苏教版高一(上)语文期末测试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洞头一中2011学年苏教版高一(上)语文期末测试卷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洞头一中2011学年苏教版高一(上)语文期末测试卷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一〔上〕语文期末测试卷
〔总分100分,共6页〕
命题人:洞头一中 叶傲雪
一、选择题〔30分,每题3分〕
1. 选出以下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sǒng〕 坍圮(tān) 朱拓〔tuò〕 〔zhèng〕倔强〔jiàng〕炮烙〔lào〕
〔jiàn〕歆享〔xīn〕亘古不变(gèng) 〔hái〕  谬种〔miù〕 熨帖(yù) 
2. 以下各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唾弃  俨然  励精图治   渲泄  踌蹰  相形见绌
  震撼  急燥  一愁莫展   怨府  无耐  莫明其妙
3. 以下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
①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  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②旧历的年底   最像年底。
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   了。
④“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      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毕竟  疑虑   精神   毕竟  疑惑   精采
  究竟  疑虑   光采   究竟  疑惑   神采
4. 选出标点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
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以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
是这一点。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
C.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一番风味的。
D.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
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5. 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渐减退,使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
B.只是到了这时候,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楚,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C.谁曾会想到,刚出生三个月的他,突然一场灾难性的厄运降临到他身上。
D.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斗志昂扬,一举囊括了所有金牌中的32枚,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6. 以下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7.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钩心斗角 、赵之君,始有远略

〔 〕
B. 生乎吾前 ,多于南亩之农民
9. 以下是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后的常春藤叶》小说结局体现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显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B.《林黛玉进贾府》中,当饭后丫鬟捧茶来时,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这说明林黛玉很有心计,为给贾府的人一个好印象,改掉了自己的习惯。
C.《荷塘月色》文章结尾写到江南采莲的情景,是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的江南采莲的风俗,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惦念,也说明了作者完全从自己“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结尾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说明作者回到现实。结尾语开头呼应。
D.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诗人以廉颇比自己,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身许国的的豪迈之情。
〔 〕
《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祝福》选自《呐喊》。
B.《最后的常春藤叶》作者是美国的欧·亨利,他与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
C.《阿房宫赋》的作者杜牧,和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他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首创豪放词,他的大部分词作是豪放风格的。
D.《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德国的海因里希·伯尔,《漂泊人,你假设到斯巴……》作者是俄国的肖霍洛夫,他们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二、现代文阅读〔45分〕
语段一:〔12分,每题3分〕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凹凸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是从 方面来描写这一中心事物。
,其作用至少有二,请简要分析。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景状物的?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的含义。
语段二〔12分〕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 〔寂静、沉寂〕。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 〔寂静、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 〔奇怪、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清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慢慢的 〔舒畅、舒适〕起来。
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2分,〕

①“无聊生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体指谁?“厌见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体指哪些人〔2分,〕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作者却说它“似乎瑟瑟有声〞,这样写有何作用?〔2分〕
,结尾却说“慢慢的舒畅起来〞,这应当怎么理解?〔3分〕
语段三: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再次写到祝福的景象,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3分〕
20.“我〞的“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指 〔2分〕
?〔3分〕
?〔4分〕
语段四 :阅读《西江月》二词,完成以下题目〔9分,每题3分〕
无故寻愁覓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_____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____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____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行状!
23. 对两首词中某些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纵然生得……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当然是借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
B.“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C.“愚顽怕读文章〞指宝玉只知在内帏中厮混,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也是他厌恶功名利禄的表现。
D.“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叛逆性格的赞扬。
“《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恰〞字则体现在该词所采纳的手法上,其手法是 〔 〕

《西江月》二词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二词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B. 二词对宝玉的不谙世务、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不肖行为作了批判。
C. 二词预示了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的不幸结局――富贵分散,家道败落。
D. 《红楼梦》续书的结尾,宝玉高中乡魁,荣受朝封,荣耀祖上,又生贵子,继承祖业,与“天下无能第一〞相矛盾,持续写背离了曹雪芹写贾宝玉的原意。
三、文言文阅读〔18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6、解释文中加点字词〔3分,每题1分〕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②李牧连却之〔 〕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27、第一段中的“三国〞“刺客〞“良将〞分别指
〔3分,每题1分〕
28、.翻译以下句子〔12分,每题3分〕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④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名句默写〔7分,〕
, 。
, ,卷起千堆雪。
, 。
31.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气吞万里如虎。
,六国也,非秦也。 ,秦也,非天下也。
34、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
35、白露横江, 。
36、 ,不绝如缕。
37、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8、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39、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40、古人云:“以地事秦, ,薪不尽,火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