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国古代建筑史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史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五(dì wǔ)部分 大木作
一、概述:
主要结构部分、建筑形象的决定因素
概念:开间(面阔)、通面阔
汉以前 奇、偶间都有
汉以后 十一以下(yǐxià)的奇数 三、五、七、九、十一
唐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 ;故宫:太和殿
位置与名字:
正中 宋称当心间 、清称明间
左右为次间;再外为尽间、梢间
九开间以上定名增加次间数
开间大小:早期 相等;晚期有区别
“步”:屋架的檩与檩(宋称榑)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步”
“通进深” 按步架计
第一页,共21页。
二、主要构件
1、柱 总分: 内、外
部位分: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雷公柱、擎檐柱等
与其他构件结合方式:① 绑扎 ② 榫卯
断面:圆、方柱、八角柱、束竹、凹椤、人像柱、礎形式(xíngshì):莲瓣、覆盆。柱头:外来文化影响
梭柱出现 收杀
柱的用材之制
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一栔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短长,以下檐柱为则(若副阶廊舍,下檐柱虽长,不越间之广)。
第二页,共21页。
柱径与柱高 演变 大→小(材料结构特性认识的发展)
东汉崖墓中: 1/2~1/5
(见教材第五版P30图1-33、P252图8-4、P253图8-5)
唐佛光寺大殿: 1/9 (见教材第五版P146图5-1、5-2、5-3、5-4)
清代:① 北方1/10~1/11粗旷、稳重
② 南方1/15左右(屋顶轻) 轻巧、秀丽
生起(升起)
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逐渐升高,它规定当心间柱不升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此递增。——使檐口形成和缓的曲线
五开间较当心间升四寸
七开间较当心间升六寸
十一开间较当心间升十寸
十三开间较当心间升一尺(yī chǐ)二寸
构造做法后讲
第三页,共21页。
侧脚
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在两山向内倾斜8‰,而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此做法叫侧脚。若楼阁(lóu ɡé)则楼层于侧脚上加侧脚,逐层仿此向内收分做法。(或柱脚移出一定尺寸,柱头不动。)(见《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马炳坚 P5图1-2)
至明、清已大多不用。(补:柱的拼合)
(备注:为了加强建筑的稳定性,古建筑最外圈柱子的下脚通常向外移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上端向内倾斜的做法“拜升”。因柱收分叫收溜,溜多少升多少)
分槽(柱网)
① 都柱(秦、汉时期出现)平面中央——半穴居建筑遗风
② 金厢斗底槽 唐佛光寺大殿 (见教材第五版P147图5-2)
内外两圈柱组成的象似回字的柱网形式
第四页,共21页。
③ 单槽 分两段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道教祠观+减柱重檐(zhònɡ yán)九脊
(见教材P126图4-27、28)
④双槽 分三层 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 (见教材P113图4-4)
北京故宫太和殿 (见P278图9-1)
⑤分心槽 门屋 等分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辽)
(见教材P150图5-8)
⑥满堂柱 大明宫麟德殿 (见教材P113图4-5)
⑦移柱 减柱(宋、辽、金、元)
山西大同华严上寺大雄宝殿 移柱
减少内柱 内柱移位有利于室内空间利用
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 减柱+移柱
明清建筑中已不使用。原因:跨度大;梁架不规则;安全性差;施工复杂;彻上明造时,内部无规律,欠美观。
第五页,共21页。
副阶周匝:
在建筑(jiànzhù)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营造法式》称为“副阶周匝”
隆重建筑(jiànzhù)中使用。早商时期出现
2、枋
一般方形断面,大部分面阔方向,主要起稳定作用。(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
额枋
简称额,也称檐枋
位置:柱头部分。面阔方向、水平
水平联系构件,承托斗栱和横向梁架
汉称之为“楣” ,上下两层叫“重楣”。
隋代以前,楣多放于柱头
隋唐降到柱头间。宋代上层叫“阑额”;下层叫“由额”
清代上层叫“大额枋”;下层叫“小额枋”
上下层之间的垫板叫由额垫板
第六页,共21页。
使用于内柱间的叫内额 降至地面的叫地垘(门槛)
唐阑额断面:高﹕宽=2﹕1;角柱处出头
辽形制基本同唐,角柱处出头,并做垂直截割
宋、金阑额断面:高﹕宽=3﹕2 出锋
明清阑额断面:高﹕宽= 1﹕1 出锋或明清霸王拳样式
出锋:山岔头不带斗栱小式;霸王拳:带斗栱的大式
《中国古建筑木做营造(yíngzào)技术》P173图4-24
平板枋(清)——宋(普拍枋)
在阑额和柱头上平面的一块板,承托斗栱的构件。
发现最早的普拍枋:西安兴教寺 玄奘塔
清:高2斗口;宽3斗口,外做海棠纹
早期不出头,后来出头,垂直切截割或刻海棠纹
第七页,共21页。
脊枋、金枋
正脊之下的枋为脊枋,在檐枋与脊枋之中沿屋面坡度逐层放置的枋一律叫金枋。
承椽枋——用于重檐建筑中 P174图4-25 P189图8-1
关门(guān〃mén)枋——门庑建筑中 中柱间装门扇
间枋——用于多层建筑中与梁结合承托楼板(主要指面阔方向)与承重梁交圈的构件。P169图4-22
花台枋——用支撑镏金斗栱后尾的花台栱下之枋
穿插枋——在抱头梁或桃尖梁下,连接檐柱与金柱之枋
(小式建筑中称法,大式中叫桃尖随梁)
麻叶穿插枋——门庑建筑中 (垂花门)麻叶抱头梁下 悬挑垂柱之枋
天花枋——承托天花板(类似龙骨)
第八页,共21页。
雀替 (宋称绰幕枋、替木)—梁枋下面与柱的交接处
最早出现北魏云岗石窟
长:净面宽1/4;高:同额枋;厚:3/10 额枋高
分类:① 普通雀替—北京故宫太和(tài hé)门
② 大雀替—喇嘛教建筑中 (北京的黄寺)
③ 小雀替—太和(tài hé)殿
④ 通雀替—山西大同善化寺中
⑤ 骑马雀替—尽端开间 垂花门山面
⑥ 花牙子(雀替透雕)四川称弯门
⑦ 龙门雀替—华丽的大型雀替 柱两侧加样框
棋枋——重檐建筑在金里装修时,在承椽枋之下的一根枋子,或与檐枋相平,或高于檐枋,棋枋之下装槛框。
走马板——棋枋与承椽枋之间的垫板
第九页,共21页。
3、梁(梁架或屋架(wūjià))
介绍梁及其附属构件:瓜柱、角背、驼峰、柁墩等有代表性的梁架
从梁的位置、作用、形状分类
主梁放于前后金柱上,若建筑无廊,则放于前后檐柱上。
“步”的概念
清代:按本身所负的檩数叫几架梁
宋代:梁叫“栿”,以每栿承担的椽子数称几椽栿
清 七架梁—六椽栿(宋)
五架梁—四椽栿(宋)
三架梁—平梁(宋)
双步梁—乳栿(宋)
单步梁—剳牵(宋)
六架梁—五椽栿(宋)
四架梁—三椽栿(宋) 卷棚顶
第十页,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