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x

格式:pptx   大小:1,520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x

上传人:海洋里徜徉知识 2025/5/9 文件大小:1.4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国古代建筑史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史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zhōnɡ ɡuó)古代建筑史
绪论
建筑之史,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wùlǐ),非着意创建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 梁思成
主讲:高海燕
第一页,共19页。
一、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学术历程,营造(yíngzào)学社;
二、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第二页,共19页。
一、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学术历程,营造学社
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观点的改变:
欧洲的一些学者模模糊糊地感觉到,远在欧亚大陆另一端地这一浩瀚文明,至少(zhìshǎo)也和他们自己的文明一样错综复杂和丰富多彩。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真正推动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向前发展,必需全面地基础于整个人类文明的丰富的长期的实践经验以及所有伟大的成就上面。
第三页,共19页。
实际上,对中国建筑的偏见不能都怪罪西方人,东方人自己实在(shízài)没有作过足够的工作;
主观原因——(1)在历史上,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建筑看成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流传下来的史籍极少;(2)自信心的丧失。
客观原因——历史遗迹和遗物的稀少。
第四页,共19页。
重要人物——梁思成:
梁启超之子,广东新会县人;
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
1912年,梁思成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
14岁进清华学堂;
1924年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dàxué)学习建筑;
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哈佛大学(dàxué),准备进行“中国宫廷史”的博士论文;
1928年回国应东北大学(dàxué)之邀去沈阳创建建筑系;
1931年,离开东北大学(dàxué),应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之聘到北京担任了该社的研究员与法式部主任,开始全身心地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
第五页,共19页。
写中国自己的建筑史;营造学社;
近代(jìndài)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学术研究团体,成立于1930年;
1931年~1932年,梁思成、刘敦桢相继入社,于1932年分别任法式部和文献部主任,全盛时期有20多人。抗日战争时期,学社内迁昆明和四川南溪县李庄,1946年停办;
中国营造学社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石,影响极深远。
第六页,共19页。
建筑(jiànzhù)历史研究的误区;
片面提倡对传统的形式继承问题,将形式与风格的模仿当成理论工作的重心,把兴趣放在搜集古代建筑(jiànzhù)的装饰图案上。建筑(jiànzhù)并不是抽象地玩弄无“根”地“形”和“饰”,更重要地是要把握当地地文化精神而把它们灌输到建筑(jiànzhù)设计中去。
全面地历史文化经验常常使我们突破某种意义上的局限,它们是“未来创作”的源泉。
第七页,共19页。
二、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多样性:干阑建筑、毡包建筑、穹隆建筑、窑洞、井干建筑、木构架建筑等;
决定多样性的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各民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不同;古代社会的发展迟缓和交通(jiāotōng)闭塞,又使这些特色得以长期保留下来。
第八页,共19页。
主流:木构架建筑
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数千年来,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官署、佛寺、道观、祠庙等都普遍采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由于它的覆盖面广,各地的地理、气候、生活面组成、外观造型(zàoxíng)等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盛景象。
第九页,共19页。
第十页,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