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通用篇) 】是由【448】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通用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通用篇)
篇1: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一、背景
1、甲午战争后,东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不可能是中国走向富强。学习西方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3、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
2、内容: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
(1)由于清政府内部顽固派官僚的阻挠,上书未能送达光绪帝手中。
(2)上书内容被广泛传抄,在朝野上下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3)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时务报》与《天演论》
1、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
2、《时务报》:创刊于18,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
3、《天演论》
(1)在维新派中,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思想家。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2)18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3)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之祸迫在眉睫。康有为再次上书痛陈变法的紧迫性,光绪帝深受震动。
2、开始:18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3、内容: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光绪帝陆续颁布100多道新政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1)政治上:广开言路,改定律法,澄清吏治
(2)经济上:提倡事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3)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4)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遣留学生
4、失败:
(1)原因:
①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②某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于新政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③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
(2)政变:
①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
②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5、影响
(1)戊戌政变后,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
(2)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此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3)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先进的中国人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路。
篇2:初中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内容总结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文教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主要措施为:
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经济改革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军事改革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社会改革将城乡许多祠堂、庙宇改为学堂,破除迷信。
政治改革(一)开放言路。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二)精减机构。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三)任用新人。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四)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未能实行)。康有为还有些未发表的新政,如: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及教会、以孔子纪年、制订宪法、开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及迁都上海等。根据康有为表示,自君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绪的同意。
根本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直接原因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其三,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四,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其五,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政治经济
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此条更准确的说应为戊戌政变的影响,而不是戊戌变法本身的影响。)。
思想文化
一、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变法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国内评价
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维新运动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双重性质,但变法主张的公开提出,起了主要是积极的政治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萧功秦:
戊戌人士激进变法的失败,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政治两极化过程。
一方面,这这场变法引起了以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他们以情绪化的方式,更为顽固地坚持“祖法不可变”的立场。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进入了权力中枢,并进而强化了朝野本来就存在的非理性的排外主义势力。他们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革命排满”从此成为日益强大的政治思潮。清王朝充当中国变革的主导者的可能性,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这种两极化过程使中国未来的命运,将由此充满了更多的变数。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喜所:
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缘由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详细战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呈现一个使变法胜利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络的强大的促进变革的政治和经济力气。
国际评价
英国政治家罗伯特·赫德:
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篇3:戊戌变法所有知识点
戊戌变法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
(1)理论著作:
①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2)基本主张:
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②发展 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 儒家思想 相结合。
(4)思想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行通。
戊戌变法的高考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