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国建筑的特征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建筑的特征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zhōnɡ ɡuó)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教学目的:
(xìnxī),在列提纲的基础上概括写作顺序。
,论述的完整严密性。
。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页,共32页。
中国(zhōnɡ ɡuó)古代建筑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yìshù)的独特风格 。
,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1000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8公里。
——《故宫博物院》
第二页,共32页。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liǎngbiān)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liǎngbiān)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 ——《林黛玉进贾府》
第三页,共32页。
中国古代建筑印象:宏大壮丽 色彩浓艳(nóngyàn) 轴线对称
我们的先辈创造了这些征服世界(shìjiè)的建筑杰作,那么,被称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的梁思成你了解多少?
第四页,共32页。
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被誉为“百科全书”的天才学人。 弟弟梁思永,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对新石器时代和商朝的考古有重大贡献. 另一个弟弟梁思礼,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妻子林徽因是著名作家、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
走近作者(zuòzhě)
康乃尔大学
哈佛大学
清华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47年梁思成
在讨论联合国大厦设计方案时发言
梁思成参与设计的纽约联合国大厦
梁思成参与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梁 思 成 设 计 的 扬 州 鉴 真 和 尚 纪 念 堂
一代宗师梁思成
一代才女林徽因
梁思成(1901—1972)
我国著名(zhùmíng)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他是近代学者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
他一生醉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其他著作有《清氏营造则例》等。
第五页,共32页。
被称为(chēnɡ wéi)清华园十二雕塑的梁思成雕塑
第六页,共32页。
中国(zhōnɡ ɡuó)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第七页,共32页。
解题(jiě tí)
课文标题“中国(zhōnɡ ɡuó)建筑的特征” 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yánmì),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第八页,共32页。
整体(zhěngtǐ)感知
中国建筑(jiànzhù)的九大特征
个体建筑(jiànzhù)的立体构成方式
群体建筑的平面布局特征
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总体特征
结构方法
外观装饰
使用斗拱减少剪力具有装饰作用
举折和举架形成屋顶斜坡和曲面
屋顶四角翘起装饰作用明显
着色以朱红为主大量使用彩绘
构件交接的部分讲究装饰
九大特征
用材方面的讲究装饰
说明顺序
关键词、关键句画一画
逻辑顺序
理解否?
第九页,共32页。
一、(1-2)说明中国建筑(jiànzhù)体系的空间分布及历史成就。
独特
二、(3-13)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jiǔ dà)特征。
三、(14-17)探讨中国(zhōnɡ ɡuó)建筑的“文法”。
四、(18-19)说明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
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五、 (20)古为今用,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引论 本论 结论
第十页,共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