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描写手艺人的作文600字(共篇) 】是由【feif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描写手艺人的作文600字(共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描写手艺人的作文600字(共篇)
篇1:描写手艺人的作文600字
在外婆家,有一张精美的竹席,光滑的竹席两头有各有一个大大的“喜”字,像一件珍藏品,每逢见到这张竹席,我都会想到村里远近闻名的”竹席人“——老蒋头。
老蒋头皮肤黝黑,瘦小的脸上一双明亮的小眼睛格外突出。高挺的鼻梁,宽大的嘴巴,看上去与干巴巴的脸不怎么相称,一双饱经风霜的手上满是老茧,是他编织席子的证明,也是他引以为豪的象征,更是他“竹席人”的徽章。
在平时,编织竹席可是项大活儿,只见他扛着把斧头,去竹林砍竹子,在村上,他砍的最快,不一会儿,他就手提几根竹子气定神闲地走回来,开始了他那独一无二的手艺——编竹席。
他先用蔑刀把竹子轻轻的砍成两半,再一次又一次的对半砍开,只见蔑刀在他手上闪来闪去,神奇极了,接着他仔细的又刮又掏,把每一处竹心都刮了个干净,然后不断的砍、削、刮,越砍越细,竹子在他手中听话的翻来折去。被他轻轻一划,便成了两半,最后成了细细的有韧性的竹篾,接着,就可以开始编了。
他轻松地把竹蔑翻来覆去,快速的编织着,从里往外,一圈又一圈的环绕着,像飞舞的彩蝶,一张席子的雏形很快就形成了。尤其编织最外层时,他屏息凝神,用手聚精会神地挑起,折,再挑起,再折……有时还会涂上颜色,编上图案,打结,这样,一张完美的竹席就完成了。
有一次,一户人家的竹席破了个洞,扔了又可惜,家里人都没有辙,正着急呢。老蒋头见了,接过竹席,看了又看,娴熟地抽出一根竹蔑,手执竹篾在席子上飞快的飞舞着,时而这儿剪剪,那儿编编,不一会儿,竹席就修好了。呵,竹席层次分明,完全就像新的一样,别人接过竹席,啧啧赞叹。
老蒋头他手艺高超,技艺娴熟,是当之无愧的“竹席人”。
篇2:描写手艺人的作文600字
走过小巷,街坊里还飘荡着糖香,香喷喷的诱惑着小孩子来围观。
手艺人有一个小摊子,有一口陈旧的小糖锅,会画各种各样的糖人。慈祥的老手艺人周围围满了馋嘴的小孩,我也在其中。那时候,我胆小得不行,悄悄瞅上几眼,假装路过,实则目光一直想越过人群,能瞅上几眼糖人,装做对糖人摊毫不在乎,实则偷偷摸摸的、悄无声息的钻进了人群。仗着自己矮,在大人和大孩子之间穿梭。终于,我瞅见了令我魂牵梦萦的糖人。眼馋地盯着那甜甜的糖人。真好看。我咽着口水想,手上的硬币不自觉地又攥紧了点。
老人熟练的握着小铁勺,手臂一摇一摆,就流成了小糖人,大理石板上像开了花,每朵花都令我直流口水。看着花儿一朵朵的被人摘去,我再也忍不住了,连忙喊道:“我,我也要买糖人!”似乎没有谁注意到我,老人却把头侧了侧,去倾听这淹没在人海中的声音。
“丫头,是你要买糖人吗?”老人听清了高兴地笑了。饱尽风霜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对……对。”我拍拍手。“好,给你做个做个大糖糖!”老人又听了会才说,手指在围裙上揩了揩,忽然停住问,“你要个什么样的呀?”老人和蔼的问我。
“兔,兔子!”我兴奋的答,声音高了个八度。
“好!”橙色的糖浆倾泻而下,弯弯曲曲的流成一只兔子的形状。很快,老人笑眯眯地拿着一只活灵活现的糖兔子。
“给,小丫头!拿好喽!”老人又接着做起了糖人。
我有点畏惧的接过糖人,傻傻地松开握住硬币的那只手。“噔——”一枚五毛钱的硬币滚落。老人停下了工作,迟疑了一会,才爽快的笑了:“行。小丫头,钱我收下了,回去吧,快回去吧!”老人乐呵呵地,灰白的头发随风飘动。
后来,我才知道这只糖兔子远不止五毛钱——但我却带回了它。我一直忘不了这只糖兔子,因为它如此甜蜜,甜入人心!
篇3:描写手艺人的作文600字
周日,走在惠山古镇中的我,被街角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摊所吸引,,走近摊子,发现他正在忙碌着,只见他拿出一小块糖稀,用食指蘸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到一定的细度时,他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一根细管,他又立即用嘴巴鼓气,给糖稀造型。整个一幕如行云流水般,吸引了不少人围观,开始争相购买,我看了看队伍,顿时打消了购买的念头,想去别家购买,可转了转忽然发现,这偌大的一条街上,竟只有他一位手艺人,我陷入沉思,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手艺雨文化正走的无声无息,“手艺人”这一称呼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想起年幼时妈妈问过的问题:“你是否知道爆米花是怎么做成的。”年幼的我竟天真回答道是用豆子炸的。于是她脸上浮现起一抹怀念的神情,向我费尽口舌地描述她所看到的爆米花的做法,而我却始终无法理解,直到后来一次,我见到了,那粗犷的煤炉和简陋的首发,和那沉雷般的炸响,令我记忆犹新。
已是傍晚时分,正在阳台做作业的我,忽听得嘭的一声,我赶紧抬起头,顺声而望,在楼下一颗落叶树旁的是一位爆爆米花的老人,我见了,赶忙丢下笔,兴冲冲地去找妈妈。妈妈便找来一个袋子,装上几把大米,让我去爆爆米花,那嘭嘭声如孤寂夜空中的信号弹一样,四周小区都来了不少人,望着那长龙般的队伍,我只能站在凛冽风中的等待。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我站在一旁小心且仔细的看着。那老人把米倒进炉子中,又从旁边一个黑乎乎的匣子中挖了勺糖,我总是希望它能多放点,他便开始摇手柄,和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人们三五成群的围着。老人喊道:“要爆咯”我便眼睛直盯着那炉子,看着奇迹发生,嘭的一声闷响,那炉子似囚禁大圣的炼丹炉一样,晃动了两下,紧接着就是一股甜香味。
米粒和白糖的结合让我开心不已,空气也变得如此香甜,只是不知道,下次爆爆米花的老人何时来?还能不能来了?
篇4:描写手艺人的作文
在我家对面的小吃店里,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在忙忙碌碌---他,是一个手艺人,更是城市里最美的风景。他今年40年左右,是外地人,以卖煎饼谋生。每天,我总要在回家路上捎一个,细细品味。
今天,我又迫不及待地进了店。还没坐定,就喊到:“大叔,来个煎饼,不要辣!”“好勒!”,大叔放下报纸,乐呵呵地朝我点点头,立刻忙活开了。只见大叔抓起大勺子在面糊中一匀,右手一摆,面糊飞快地擦过炉面,不多不少正好够,其余的被他回手一捞,不偏不倚正好落进桶里。别看大叔眼睛不好,做起事可不含糊。他右手执个鸡蛋,轻轻一咯,在饼是轻轻一洒,鸡蛋就铺在饼上了。随后他又拿起一根香肠,在肠衣上一划,大拇指一挺,肉就出来了。“嚓嚓——”几下,香肠片已落在了饼上。最后,大叔拿起刷子在饼上刷上甜面酱,就完成了。
我迫不及待地吃着,没几秒,大叔已来到身边,我已找好,正朝我笑呢!
望着大叔那古铜色的皮肤,我不禁感叹,大叔,你真是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篇5:描写手艺人的作文
马路边上,偶尔会听到一阵阵爆炸声,那是爆米花的艺人在街边忙活。
以前的爆米花算是大街上一种较为普遍的食品,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孩子都去超市买爆米花了,传统的爆米花由“富豪”沦落为街边“乞丐”了。
我专程采访了街边的爆米花艺人。他们说:爆米花已沦落为一种很少人吃的零食了,而爆米花这个工作又很容易伤到人。“开炮”时(他们的行内术语之一)不小心的话,会让耳朵受到重创,导致听力下降,更严重的话可能会使耳朵失去听力。这个职业只能赚一点点辛苦钱,顾客还要砍价,都要看顾客的脸色,现在这个职业真是高风险、低利润啊。
我发现他的工具算比较复杂的了:一个架子,一个火盆,一个爆米花烧制容器和一个大长袋子。他很会做生意,采访完了要我也买一份爆米花。他工作起来很是厉害,有一点儿表演的劲道——娴熟地操起容器,架在架子上,架子下是火盆,容器一圈一圈地绕起来,一点儿也不含糊。接下来只听随着一声“让开!”,“嘭——”的一声,烟雾突地窜出来,大堆的爆米花顺着大长袋,涌到铺好的垫子上。我付钱取货,他道了声谢谢。但我转身后,却听见他在独自嘀咕:“这个社会真是太不公平了,我们卖爆米花的还只能在晚上出来,哼!”
唉,虽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能出状元,但这爆米花手艺人生活也真是难啊。
篇6:描写手艺人的作文
我不爱出来走动,今日却难得有致到外面逛逛。夜里下过雨,早晨仍是阴云缭绕。这才半晌,太阳开始显示出它的威力,路上的行人逐渐少了。
“当!”我转身望去,几米选有一老大爷,似乎是他的'不锈钢盆脱手了。走进去,老人头发一半近白坐在一个石板上,身着灰色马褂,裤子也是灰色的,不过颜色更深点。左臂上戴着蓝色塑料套袖,右臂上却是白色的,深黄色的皮鞋稍微带了些泥土,总体却是干净的。
他的左右手各戴一只白色的手套,右手拿了一个铁柄的刷子,或许是磨刀石;左手呢,是一个红棕色的内圆外尖的正多边形,上面充满了铁锈。不一会儿,老人的左手套便变得棕红了。只见他左手拿起那东西,右手拿着刷子,稍沾些水,便开始“唰唰”起来,时而前后,时而左右,时而又斜着刷,但铁锈却未少多少。他又放在盛有水的盆,仅刷几下,便又拿出来,仍像刚才一样,“唰唰”。
我站在他前方2米处,看着他重复看上去都一样的动作将近5分钟,却始终没有发现铁锈除去太多,我似乎感觉这情景在哪儿见过,却始终记不起来。向前走了一米多点,问他:“大爷,您这还要多长时间才好?”他仰起头:“不急!”果然,不两分钟,盆里的水便浑了,他手上的东西也银光闪耀了。
忽而忆起家乡的那位磨刀老人。他总是带一块磨刀石,蹬一辆自行车。身披蓝马褂,下缀黑色长裤。一边蹬,一边喊:“磨剪子咧,锵菜刀!”这时,各家各户都拿出剪子,菜刀,这十几把刀,够他忙活,一下午他才能全部整好。那时总不明白他一边磨一边加水,现在觉得似乎那样可以磨得更光滑。我曾问他:“大爷,为何您磨的刀可以用上个把月,仍然不钝呢?”她笑了,慢慢说:“磨刀不需要多么高技术,关键看性子急不急,这需要慢慢来,所以我才能磨好。”那时,只是拍拍脑瓜,想不透,是呀,一个八岁的小孩怎么会懂呢?
可现在这小孩已十六,终于明白了,磨刀如此,为人处事亦一样。
篇7:描写手艺人的作文
“人事有代谢,,我辈复登临。”站在悠久的石板上,感受着过往的世俗。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有多少人曾遗恨千古,又有多少人留名青史。经过时间的打磨也终将会被遗忘,只有手艺传承才能在这无数的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微光。
“高高烽火墙,玲珑小花园,深巷好似一线天,家枕着……”渊远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湖面,煞是好听。站在石面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迹。路上的行人,既不能算太多又不能算太少。石板的古色,路旁的花草,透着清香。在一个僻静的地方,上有松柏遮挡,下有溪水缠绕。一个不起眼的摊子前吸引着无数游人。
那是个卖糖画的人。他从烧锅里掏出一勺麦芽糖用那勺头紧紧的挨在画板上,让粗厚的线条从勺里慢慢落下,把一个优美的事物给细化出来。远处,一位妇人正训斥着贪嘴的孩子。我强忍着,抬头去观看一幅画的诞生。那画糖画的人可不像我一样分神,眼睛上更多的都是专注。他快速的用手切换着摇动的频率由粗换细,在我眼中手挥之快糖落之细,都使人惊叹。渐渐地,他的手法又变了,由摇变抖,再由抖变掂,再从掂到晃。他手中的勺子挥动的速度终于在那条老虎上慢慢停下。人们完全惊呆了。他乘人出神时,在糖画的尾部点了几下,让这只老虎看上去像刚刚睡醒的老虎,尾部还是翘的,有了一丝神韵。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不管曾经是如何的风光,也不论现在是如何的狼狈,在时光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只有手艺才能在这无尽的岁月长河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篇8:描写手艺人的作文
古巷里的风,永远不急不缓地吹着,漫步走过岁月和风雨的老墙,雕花的屋檐,青石路上,传来阵阵甜香。
我快步走上前,只见雕花的屋檐下,摆放着一张大理石桌子,许是经过了岁月和风雨,已在大理石上留下来时间的印迹。
只见一位戴着黑色圆框眼镜的老爷爷,身着黑色大褂,手上不知在捣鼓一些什么。走上前,问:“老爷爷,这是什么呀?”老爷爷答道:“这个是糖画呀!用糖做画。”“那可以吃吗?”“可以呀。小孩子,你没见过吗?”“大城市都没有这个。”老爷爷望了望远方说:“也是啊,现在做糖画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我笑了笑说:“老爷爷,可以帮我各做一只龙和凤吗?”“当然可以呀。”随后,他眼神沉着,凝望着大理石板,闭上眼,又睁开,似乎是在构思糖画的形状。
他拿起铜勺,紧握着上面木棒,许是岁月已久,木棒已经被磨得光滑透亮。老爷爷用铜勺舀起铜桶中的糖稀,以腕力带动勺子运行,挥洒在大理石板上,或提,或顿,或放,或收。行云流水,真叫人敬佩。每一个动作都速度飞快,一气呵成,没有半点停顿。随着糖液缕缕洒下,仿佛一眨眼间,威风凛凛的游龙和绚丽多彩的凤凰呈现在眼前。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老爷爷满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嘴角微微上扬,眼底拂过笑意。
老爷爷把糖画递给我,我举着腾云驾雾的飞龙和展翅欲飞的凤凰,对着阳光凝望。它们是那么晶莹剔透,活灵活现,又散发着甜香,再一看,它们仿佛已经不仅仅是糖画,而是一份童年悠长的回忆,蕴含着老人的坚持与自信,更是这份传统手艺代代相承的信念。
我不禁为之叹服。糖画甜而不腻,老人的手艺,甜了他人,甜了自己,也甜了心。
阳光洒落,古巷温暖如初。而我手中的糖画,在光影中熠熠夺目。
走在青石路上,古巷的风带着微甜,雕花的屋檐下站着一位手艺人。
篇9:手艺人作文
生活中有许多人是凭着自己手艺吃饭的。比如:卖煎饼的、擦皮鞋的、剪头发的……今天,我就讲讲在我们校门口卖宝视达眼镜店旁边,有个煎煎饼的老先生,他每天六点就在那摆摊,五年从来没断过。上门的顾客很多,顾客一来就问:“您要几个煎饼,喝不喝稀饭。”他在烙煎饼的时候十分帅气,虽然他年纪很大了,但他烙煎饼的速度很快两分钟就能烙一个。
他先是拿个鸡蛋往锅边一碰,把生鸡蛋倒到碗里,拿双筷子在碗里快速搅拌,然后倒入几勺面粉用筷子继续在碗里搅拌,把搅拌好的面糊从煎饼锅边倒入,用手拿着锅柄使面糊平摊在锅底形成一个大圆,停留一分钟,用木板把煎饼翻个个,把上面的生面翻到底下用小火煎制,不一会一个煎饼煎好了老板在煎饼上涂上辣椒酱,顾客尝了好吃极了。顾客临走时,他还不忘说声:“再见,走好下次再来。”
有一次,星期天早上,我给妈妈说:“我想吃煎饼和烧饼,妈妈给了五元钱说想吃去买吧。”然后,我高高兴兴的去了,因为我急着想回家看动画片,在放煎饼的桌子上把稀饭弄撒了,就在我想在买一碗时,卖煎饼的老板和气的说:“小姑娘我在给你盛碗稀饭吧!”我说“好啊!”我连忙递上了两元钱。他却说:“小姑娘,我不要钱。”我用怀疑的目光问他说:“为什么啊?”可他却说:“顾客连尝也没尝,就不小心洒了,而且是在我的地方洒的.,更何况……。”我哦了一声说:“我明白了!谢谢你,你真是个好人啊!”
这位卖煎饼的叔叔,就是靠着他煎饼的手艺,不掺假、煎的好吃,诚实善良的性格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所以早上来吃早点的客人络绎不绝。
篇10:手艺人作文
秋至,落叶纷飞,满地苍黄,干树秃枝,而他们再寥寥云烟中,淡看风尘,消失不见。
记忆中推开那扇黑油大木门,里面定是座无虚席,老先生是说书馆里独一无二的名嘴,我从小便是那里的常客,一坐下,我便与老先生的粉丝唠叨上回的内容,有一番猜测,甚至争论也是常事。
帷幕拉开台下顿时鸦雀无声,老先生探出头来环视全场,然后缓缓踱步到台前,只听醒木啪的一响故事开讲了。
老先生身穿一件深蓝马褂,头发花白,脸上的褶皱像是细浪一条条排开,只见他一转身,一挑眉,一挥袖便将我们带进了如梦如幻的世界:同唐僧西天取经,随岳飞挥兵北上,与孔明笑分三国,看包公巧破悬案,看黛玉葬花观园……老先生的讲述绘声绘色,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忽听得醒目又“啪”的一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如梦方醒的我们久久不愿回到现实,怔怔的看着老先生微笑着得意地踱步回后台。许久,我们才泱泱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