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印度洋洋脊上MESO区热液矿床的放射性年代研究 】是由【wz_19861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印度洋洋脊上MESO区热液矿床的放射性年代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印度洋洋脊上MESO区热液矿床的放射性年代研究
中印度洋洋脊是一条位于印度洋和南极洲之间,全球最长的海底山脉。在这条洋脊上,有许多热液喷口和热液矿床,这些矿床包括多金属矿床、硫化物矿床和磷酸盐矿床等。这些矿床的成因与放射性物质有密切关系,因此,对其放射性年代进行研究就变得至关重要。
热液矿床中放射性同位素U、Th、Ra、Pb等的含量十分丰富。其中,^238U和^232Th是地上和海洋中最常见的两种放射性同位素,它们具有极长的半衰期,。在天然界中,这些同位素通过放射性衰变的方式,不断产生新的同位素,不断变化着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特性,最终形成了不同的同位素体系。
由于每种同位素的半衰期不同,热液矿床中不同同位素的含量比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通过测量矿床中不同同位素的含量比值,可以确定矿床的年龄,探究其形成的时期和过程。
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和同位素地质学等领域的发展,对热液矿床的放射性年代研究也日益深入。以中印度洋洋脊上的MESO区为例,一些研究者利用锆石、蓝色辉萤石和碳酸钙等样品,进行了放射性年代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首先,研究发现MESO区热液矿床的形成时间相对较近,主要分布在距今约400-800万年的时期内。其中,磷酸盐矿床可能形成在距今600万年前左右,铜钴矿床形成时间则更接近距今400万年前。这些结果表明,中印度洋洋脊上的热液矿床与其他海底热液矿床相比,可能相对年轻。
其次,研究发现MESO区的热液矿床形成与海底地壳扩张、地幔柱活动等密切相关。根据同位素分析结果,研究者推测,MESO区的热液矿床与海底地壳扩张过程中的岩浆活动及地质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此外,在该区域还可能存在与中洋脊的剪切带有关的岩浆活动与热液作用,形成了另一类热液矿床。
另外,研究结果还表明,MESO区的热液矿床具有一定的地质背景异质性。同位素研究发现,热液矿床中不同矿物、不同层位的同位素含量比值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该区域内热液矿床的形成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控制,不同地质背景下的热液作用导致的岩石形成速度、水-岩相互作用、金属输运等过程存在差异。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MESO区热液矿床的形成历史、成因机制以及地质背景异质性等方面的信息。这对于深入探究海底热液矿床的形成机理,预测和发现新型热液矿床,以及优化热液矿床开采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