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1 邓稼先.docx

格式:docx   大小:2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 邓稼先.docx

上传人:和合 2025/5/10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 邓稼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1 邓稼先 】是由【和合】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1 邓稼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5年中考3年模拟·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  )
(yīn) 谣言(yáo) 开拓者(tuò) 马革裹尸(ɡuǒ)
(kān) 挚友(zhì) 摄氏度(shè) 热泪满眶(kuānɡ)
(diàn) 选聘(pìn) 戈壁滩(ɡē) 燕然勒功(yān)
(zhòu) 元勋(xūn) 罗布泊(bó) 驰骋万里(chěnɡ)
(  )
稳健 避免 引人注目
拨尖 孕育 截然不同
仰慕 焦虑 风悲日曛
昆仑 呼啸 锋芒必露
(  )
,她一下飞机就被记者簇拥,真可谓鲜
为人知。
,除了白雪皑皑的群山之外,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地,寥寥无几的树
木点缀其间,显得很单调。
,也遭遇过四面楚歌,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
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 )

,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5年中考3年模拟·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3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就,这同几代科研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分不开的。
《邓稼先》一文,使我了解了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发做出的重
大贡献。
,有误的一项是()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中国”“文化”都是名词。
“传统文化”“孕育出来”“奉献精神”都是偏正短语。

:邓稼先是儿子。
,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九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工作到天亮。
②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③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
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
④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
⑤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谜,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
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
A.⑤④①③② B.⑤③①④② C.②⑤④③① D.⑤④②①③
二、阅读题
(2023山东德州齐河安头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回顾“两弹”实验秘闻
罗 坪
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同年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9岁。
张其彬到基地后,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
5年中考3年模拟·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3
然而,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很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
据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后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用绳子拉。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
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发生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移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包括张其彬在内的七个人。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
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
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的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
5年中考3年模拟·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4
张其彬称,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要喊点火,是按按钮。当时他们就是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
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天幕。顾不上欢呼,也没有等到原子弹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上来喊道:“爆炸了!”当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顺序,以    为线索行文。
,请任选一处,谈谈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否被称为“勇士”?请结合文意,阐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中考3年模拟·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5
答案全解全析:
C 。ànɡ。。
A →拔。→署。→毕。
A “鲜为人知”指很少有人知道。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C ,应删去“能否”。,应删去“事迹和”。
,缺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B “孕育出来”是补充短语。
B 通读这五个句子后就会发现,⑤句是整个事件的起因、背景,要排到最前面;①句的语意紧承③句。运用排除法,可确定答案为B。
时间 张其彬的见闻和感受
解析 文中的几个段落开头都有表示时间推移的句子,由此可以判断是时间顺序。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能把所有的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文章写的是张其彬在实验基地的见闻和感受,由此可以确定线索。
(示例)环境描写:“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
作用:描写了戈壁滩恶劣的自然环境,说明了实验的难度之大,烘托了实验人员紧张、忐忑的心理。
解析 文中的环境描写多为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时首先找出典型的描写环境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分析所选环境描写的作用即可。
从侧面写出了留守地下室的危险性和重要意义,表现了张其彬不怕牺牲、忠于党的崇高精神。
解析 日记体现的是人物的心声。要结合“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分析这句话体现了张其彬怎样的精神。
能。理由:地下控制室距发射塔才大约100米,深4米,且空间狭小,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
解析 留守地下控制室的七人能被称为“勇士”。根据地下控制室与发射塔之间的距离、深度、面积等因素阐述理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