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2025年文学影象-诗歌的隐身与重现(共2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32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5年文学影象-诗歌的隐身与重现(共2篇).docx

上传人:文档百货 2025/5/11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5年文学影象-诗歌的隐身与重现(共2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5年文学影象-诗歌的隐身与重现(共2篇) 】是由【文档百货】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文学影象-诗歌的隐身与重现(共2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文学影象:诗歌的隐身与重现(共2篇)
篇1:文学影象:诗歌的隐身与重现
毋庸赘述,如今,关于诗歌本身的处境和种种价值,基本被悲观主义论调渲染得体无完肤了。
“网站、报纸、电视、手机短信,无处无诗。诗歌的热潮再一次席卷并感染这个录了这场灾难,温暖或打动了人心,也呈现了诗歌的力量。有人说,诗歌因此“复活”;也有人说,伤痛平静过后,一切又会恢复常态。可以肯定的是,灾难改变了人心,也终将改变文学。”(引自《汶川地震引发诗歌热潮?》)










由于写诗,我经常思考一些关于诗歌方面的问题。虽然这种思考,更多的潜在的含义是突破,是进步,是对目前自我写作状态的颠覆和背叛。
诗歌的道路,其实也正是一条不断更换的道路。
诗歌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吗,还是说,它只是一条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悄然隐身的江河,从大众的视野里?为此,我迷茫了好长一段时间。
于我来讲,诗歌就是一种血性的追求,一种纯精神的自我表达。
从最初的情感的宣泄到现今近乎理性的体验的记录,我依稀记得那些一路走来的日子,朦胧、骨感、细腻、真实、唯美,乃至后来的天马行空、不拘一格。
从感性走向成熟,无意识向潜意识过度,然后再次回到无意识的随意抒写,其实,诗歌的道路依然漫长,现在我可以在此夸夸其谈,但说不定不久以后我将完全否定它们。
当然,我在意的仍然是诗歌本身,而不是诗歌以外或许早已乌烟瘴气的争名抢利。地震以来,诗歌几近低谷的状态回升,大众的视野并非在此,但主流采取了这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诉怀”。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复活”(?),一种值得诗人深思的“引以为荣”。
为什么只有在重大灾难面前,诗歌才能走向前沿?
诗歌在此担当了什么角色?
我们究竟需要写什么样诗歌,才能不受鄙夷?
为此,对于诗歌的价值,我做了一些梳理,我认为这主要还是以个人的方式还原生活的真实愿景,即记录;并切是以深刻的`独到内涵体现时代风貌,以及深沉的精神内河。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话题,当我意识到诗歌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的时候,不禁释然。
其实,任何时候,诗歌都是必须存在的,只是“在没有英雄的时代”,它相当于普通人罢了,而当人们“精神的危机”需要燃烧和释放的时候,它就能蓄势待发,一马当先。
作为一个写诗的人,或者自称“诗人”,没有长远的见地和冷静而客观的自我认识,是值得须臾的,是值得反省的。甚至,应该为自己诗人的名义忏悔。
写诗就要写真事,鉴真实。有人说这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又何尝不是呢?艺术源于生活,浪漫主义不是现实主义的对立,而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延伸。
最后,不管作为读者的你,是否赞同我的观点,我还是想说:认真写诗吧,否则,诗歌这条暗河,只能永远是暗河,永无明日。
篇2:融合诗歌鉴赏与文学微写作的语文活动论文
融合诗歌鉴赏与文学微写作的语文活动论文
中学阶段古典诗歌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严重,特别是选修阶段的教学,一味地采用“精细讲解”的教学方式弊端重重。“诗词解构”这种融诗歌鉴赏与文学微写作为一体的语文活动,能引导学生从另一途径完成诗歌的自主学习,同时引领学生进行文学微写作的写作实践。
诗词解构;移情入境;诗意烛照;文学微写作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古典诗歌能使中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但在中学阶段,古典诗歌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从学的方面来讲,中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往往缺乏兴趣;从教的方面来说,教学中大都存在重应试而轻诵读、品味的问题。










选修课程中,古典诗词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教学课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如果选用必修阶段的“精细讲解”的方式来学习,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或许更多的只是增加了古典诗歌的量的积累,学习效果很难乐观。此外,古典诗歌凝练的语言、铿锵的节奏、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愉悦感往往会在浅薄而公式化的“鉴赏”中消失殆尽。
于是在古典诗词选修教学中,我们在“专题研读”微课程中设计了“诗词解构”这种融诗歌鉴赏与文学微写作为一体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从另一途径完成诗歌的自主学习。试图以这种方式,用美的形象来阐释美的内涵。这一做法借鉴了台湾诗人洛夫先生的“唐诗解构”。洛夫以现代诗的形式“古诗新铸”,“试以现代语言表述方式、全新的意象与节奏,来唤醒、擦亮、激活那曾被胡适等人蔑视、摧残、埋葬的旧传统,并赋予新的艺术生命”。[1]
一、诗词解构,是移情入境的有效途径
在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中,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很难进入诗人所表现的情境之中。在不能移情入境的现实中,要求站在不同的话语世界中的学生去对话诗歌、对话诗人,实质上是强人所难。理解尚属不易,更遑论鉴赏品鉴。当代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这种隔膜是客观存在的,时间空间的阻隔、文化的断层、生活体验的缺乏等因素加剧了隔膜的产生。因此,如何让学生“入乎其内”,让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视听觉到情感体验上感知到真实存在的自然和生活,进入一种感同身受的情境,是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走近诗人的重要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讲,诗词解构是理解诗歌移情入境的最好途径之一。
试看两名学生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解构:










愁这江水悠悠/愁这土地繁华到头/凤凰将凤凰台上无情遗留/愁草熏风暖吴宫安在/愁细雨流光晋冢古丘/愁山隐青天水断汀洲/愁这蔽日碎云叠叠厚厚/莫倚栏杆残照当头/愁我肉眼望不见长安楼/愁我迢迢一生寻不到美人回眸/你却说莫如这/雄雄昂昂昏昏醉醉的酒一口哗/凤凰来,凤凰去/带走了一曲曲繁华/大梦一场/接着,又再梦一场/怅惘,在心间生芽/一点点,荡开/呵,山峰啊/只有你,依然身着蓊郁的衣裳/多年,一样/还有江水滔滔/在我耳边/不停地回荡/浮云悠悠/你为什么要挡住我的视线?/算了,算了/一酒入肠,尽遗忘,尽遗忘
两名学生准确地把握了李白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做到了对诗境的回归。在解构的诗章里,第一名学生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以“愁”为中心词,展开了对江水、凤凰、吴宫、古丘等物象中寄寓的昔盛今衰、,同时也寄托了对诗人忧国忧君、抱负难施的理解和同情。第二名学生则完全把自己置于凤凰台上,在历史与现实、自然景与诗人情纠合缠绕,与凤凰、山峰、江水以及浮云的对话中,唱出一曲对历史、对现实的挽歌。
二、诗词解构,是对古典诗歌的诗意烛照
诗词解构,必须建立在对诗篇的领悟之上。然而解构终究不能等同于古诗今译,当我们以现代汉语形态来翻译那些充满韵味的诗句,或者过度理性地解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创作技巧时,常常会丧失诗歌隽永的意味。因此,对古典诗词进行解构,不能只是充当翻译者的角色,在以读者的视角与诗人对话的同时,也在履行诗人的身份。我们期待的诗词解构,不仅仅是以现代汉语形态对古典诗歌进行解读,更是借着诗意的表达,对诗歌进行全新的观照,既传达诗人对自然、现实、历史、人生的观察与思考,也表现自己对诗人、历史的重新审视和个人体悟。










有两名学生是这样解构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的:
风将柳花/扫在桌上/嗅的人/鼻头正痒/瞧/这腰肢细软的卖酒姑娘/哄着你/再尝一尝/她家的美酒佳酿/呔/这女郎/真辜负了伊的俊俏模样/怎不知我心中郁结,几欲断肠/肆外天清气朗/门内只听王孙公子叹短吁长/富贵又何如/不免离别苦/长亭酒/味酸楚/莫学古人将离别意比作流水故/话别不如早行路
船在岸边等着/挣脱,挣脱/要跑向远方/嘿,你给我回来/春风在酒店里生长/是酒的醇香,还是柳花在轻扬/喝酒吧,喝酒吧/我只是害怕这快乐的酒家姑娘/怕她的热情湮灭/又平添了一分凄凉/珍重啊,朋友/你看那长长的流水/竟比不过我们相互的思念/还有离别的惆怅
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在两名学生的解构中,一个是“风将柳花/扫在桌上/嗅的人/鼻头正痒”,一个是“春风在酒店里生长/是酒的醇香,还是柳花在轻扬”,伴随两种或生趣或清新的画面,氤氲的诗意扑面而来。语境中将古典诗句的意蕴进行了创生与升华,在填补了诗句文字背后的空白的同时,又巧妙地创造了另外的空间,这在一定意义上扩充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对最后一联的解读,更是体现了两名学生对离别意的不同理解。成功的解构,不仅需要对诗歌最大限度的尊重,更需要以现代人的身份反视省察其中的意境以及诗人的心绪。
三、诗词解构,是对文学微写作的巡视
近年来,“微写作”渐渐成为中学写作教学的热点话题,有人认为,“微写作”是顺应了“微博”“微信”等文化现象而兴起的。事实上,“微写作”只是古代常见的精微创作的回归,我体小说等,都是微写作的典范之作。而文学写作(或称创意写作)还是中学写作课的新鲜事物,尽管有一些语文教师已经尝试在中学阶段进行文学写作的教学实践,但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文学写作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诗词解构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叙事、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言语能力和情趣智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解构的形式由现代诗歌扩展到散文诗、小散文以及剧本、小小说。我们发现,诗词解构因为有诗歌原作品作为创作的基础,对原作的二次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作为文学微写作的一种形式,诗词解构能让更多的学生品尝到文学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例如,一名学生将南朝民歌《长干曲》编成了独幕剧:
波涛汹涌,菱舟随风摇曳。一妙龄女子立于船头,小花头大襟短褂,小琵琶扣,一抹蓝裙,一条黑辫,一双亮眼。
岸边,一位书生模样的游子看着逐浪小舟,痴了。
游子:姑娘,小心啊!
少女:(莞尔一笑,顺着波浪回转船头,浪花四溅,落在岸上)三江潮水急哟,五湖风浪涌哎。
游子:(慌忙躲闪,有点气恼)不怕浪花吞了你?
少女:风里来,浪里去,不怕颠,不怕摇。
少女驾舟远去,留下歌声数行、浪花几朵。
游子:(怅惘良久,喃喃自语)江之永矣,江之永矣……
另一名学生用小散文解构谢朓的《入朝曲》:
在那个群山竞秀、绿水迎郭的地方,阳光照进了红楼梦乡。曾经,这里歌舞袅袅、笑语声声。是谁,站在那宫殿顶端,俯瞰芸芸众生;又是谁,挥袖揽过万千风云,成就一方霸业?水流不语,带着点点新绿从脚边缓缓流过;微风不言,载着纷纷细雨吹乱闺中清梦。恍恍惚惚,在那绵延高峻的山林中看见了一抹朱红。宫阁楼台就这么静静伫立在山间,轩昂又沧桑。杨柳依依,轻抚着古老飞檐,缓慢而又坚定地诉说着桑田沧海。绿水淙淙,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萦绕在心扉,还有功与名,如凝练笳声、细密鼓声,缠绕于沉沉雾霭。










诗词解构,并不是简单地对作品中艺术形象和作家审美意识的消极接受,而是包含了读者的再创造。这种结合文学微写作的个性化的解读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诗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是学生的语言智慧和诗词的美丽进行了一次美妙的对话。

[1][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最近更新

2025年给自己点赞初中作文(通用27篇) 33页

2025年给母亲的一封信的征文(共20篇) 31页

2025年给孩子一个自由自在的生活空间散文(整.. 20页

2025年经验与勇气的议论文800字左右(精选篇).. 20页

2025年织梦五年级作文(通用20篇) 30页

2025年紧张而激动的一天作文(锦集26篇) 24页

2025年第一次对母亲说“不”(精选6篇) 11页

2025年童话:胡萝卜罐头(推荐6篇) 14页

种植收购协议范本(8篇) 14页

2025年竞聘正职处长演讲稿(精选篇) 47页

2025年立春现代诗歌朗诵(精选篇) 15页

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本科教师提升 27页

2025年秋游的优秀学生作文450字(推荐21篇) 27页

航空服务质量提升-影响因素与监管策略探讨 23页

2025年秋天的感觉-精美诗歌(合集篇) 24页

2025年祝春节快乐的祝福语QQ(共篇) 80页

研究之旅:毕业篇-探索学术世界的成长轨迹 26页

2025美国心肺复苏指南--关键问题和重大更新 5页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面积求法例题及对应练.. 3页

2024年重庆市中考物理试卷(B卷)(附答案) 10页

实用新型专利转让合同 2页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接收单位一览表 12页

最新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接收单位一览表 12页

两癌筛查宣传 50页

企业超低排放改制工程实施细则监理规划范本 53页

主任播音员工作总结与计划范文- 42页

杨树达:与胡适之论诗经言字书 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