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现代家庭教育五大转变(精选8篇) 】是由【feif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现代家庭教育五大转变(精选8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现代家庭教育五大转变(精选8篇)
篇1:现代家庭教育五大转变
现代家庭教育五大转变
1、父母角色从教育者到共同学习者的转变。
从传统观念上看,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而现代家庭观念认为,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时候父母是教育者,也有的时候子女是教育者,父母和孩子之间应形成互学互助的关系。
2、家长从居高临下向平等民主的转变。
传统的亲子观,孩子只有听话的权利,没有与父母对话的自由。现代家庭的亲子关系已经从“听话”转变到“对话”的模式,两代人对话与沟通的前提是民主、平等,彼此尊重的亲子关系的确立。
3、教育途径:从单向到双向互动的转变。
现代家庭教育必须从孩子的发展和家庭的发展两个角度出发,使家长和孩子在互动中一起成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不仅是单向的,更为重要双向的。具体表现在:父母爱孩子,应懂得爱的反馈;父母教育孩子,更要象孩子学习;父母与子女沟通。作为子女不仅有“听父母说”的权利,更有表达自已想法的自由。
4、教育方式: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家庭教育应该从“自己的孩子自己教”的`封闭状态向开放的状态转变。家长、学校乃至其他社会成员都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家长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使家庭、学校、社会成为培养现代人才的三大支柱。家庭应该改变对学校不信任、不合作的“孤岛”现象,使家庭、学校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家校合一形成开放的家庭教育新局面。家庭教育的开放,首先是教育对象的开放,从孩子扩展到父母。其次是内容的开放,从分数教育到做人的教育。第三是教育方法的开放,讲究教育的多元化、综合化。第四是教育时空的开放,教育活动应打破围墙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第五是教育资源的开放。第六是教育者队伍的开放。
5、教育内容:从小教育到大教育的转变。
传统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关注的是他们考试的分数,而对孩子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及素质的提升关注不够。如何真正让素质教育走进千家万户?在教育内容上家长要转变观念,不能局限于小教育,而要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步,在大教育的平台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以利于孩子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篇2:现代家庭教育五大理念
现代家庭教育五大理念
孝的理念——角色教育。
孝是一种伦理,伦理关系体现了秩序。孩子在家里只能是孩子,而不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商量的只是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因此,要从小养成孩子尊重家长、尊重长辈的习惯。为此,家长必须做出示范和表率。
契约理念——培养游戏规则。
契约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游戏规则,体现了权利、责任、义务、平等、尊重、共赢的原则。家长教育孩子,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根据他(她)的身心特点,主动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随着孩子“自由度”的逐渐增加,亲子之间可以以某种“契约”的形式达成共识。这样既可以减少亲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又体现了尊重,还培养了孩子的规则意识,有助于他们的社会化。把孝与契约放在一起,并不矛盾,而是体现了合理的平等关系。
沟通的理念——跨越代沟的桥梁。
家庭关系应体现为三个维度: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沟通是对前两者起促进作用的重要维度,而前两者正是沟通的结果。良好沟通是开放性强、问题性少的沟通。沟通强调的是为所有家庭成员创造不受拘束的`交往环境,孩子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亲子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代沟的出现是必然的话,沟通则可以在两代人之间建立起桥梁。沟通就会有成果。
青春期教育的理念——家长和学校不可推卸的职责。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由于青春期的性焦虑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性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课题,从孩子很小刚刚有了社会意识,就开始有了性意识。男孩、女孩,男人、女人,性别角色教育就是性教育的开始点。个体性心理的发育、演变,要经历性角色、性取向、性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性心理的实质是主体生理物质条件与社会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性心理一旦达到了个体的“成熟阶段”,它就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性心理是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性心理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从社会角度看,积极的性教育有助于形成健康的性心理;培养异性交往和爱的能力;提高性行为的安全性;减少和预防性心理和性行为变态问题。
有的家长认为说到性教育无法启齿。我认为,只要你是家长,就存在着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职责、义务。当然,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和实际需要逐步扩展。性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性角色教育、性伦理道德教育、性生理教育、性行为教育、性美学教育、性心理教育、性文化学等等,其核心是良好的人格教育。既然这样,哪个家长不应该关心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呢?
感恩的理念——亲子共同成长。
既要教育孩子感恩父母,同时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家长也应该以感恩的心态去教育孩子。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父母,可是他们本身心理年龄还不成熟。亲子沟通资源交换理论认为,亲子沟通类似于资源(思想、情感等)交换,亲子沟通的方式不同,子女的发展也不同。较低水平的一致性反映了家庭中更多的问题,而较高的沟通水平则体现了家长的社会化水平。不成熟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家长只有用心去体会、去做,才可能掌握科学和艺术的规律。只要用心去教育、去学习,家长就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孩子一同走向成熟。孩子的到来,不仅仅是上天赐给你的礼物,也使你在教育(而不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真正走向了成熟。难道不应该感恩吗?如果这些理念能够非常生活化地贯穿于家庭教育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密切亲子关系,而且有助于养成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你的孩子肯定会比同龄孩子具有更大的弹性,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3:家庭教育五大误区
家庭教育五大误区
一、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用科学和真理解答,而不是用神话和迷信解答。
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孩子提出有关科学知识的问题大人要用科学和真理解答,才能使孩子跟上时代的步伐。相反,用那些神话和迷信的故事误导孩子,只能使孩子愚昧无知,跟不上时代的进步。
在中秋佳节赏月的晚上,有些孩子会问:“月亮上有些黑点的东西是什么?”很多老人都会给孩子讲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故事,并用这个故事解答孩子的问题。这个故事虽然美丽动听,能给孩子带来一时的快乐,但可能会误导那些天真无知的孩子。不管是神话故事还是鬼故事,最好少给孩子讲,讲得太多了,孩子就会真的相信天上有神、世上有鬼,不但会产生恐惧心理,还会产生迷信思想,影响他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快乐只是影响孩子的一时,误导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为了给他一时的快乐,使他失去一生的前途,值得吗?在花好月圆的中秋佳节夜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为了使孩子过得更开心,调节气氛,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当然可以讲。但是,给孩子讲完嫦娥奔月的故事之后,不要忘记告诉孩子,这只是神话,不是真实的。为了不误导孩子,最好用简单的方法和语言给孩子讲解一些关于日月星系的天文知识,让他了解后再给他讲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的登月故事。只有采用这样的方法才能使孩子在神话故事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破除迷信而不会被这些故事误导。明天的社会发展要靠今天的孩子,而明天的社会能否很好地发展,要看今天有没有好好地教育孩子。
二、喜欢听话乖巧的孩子。
在大多数中国父母亲心目中都认为听话乖巧的孩子是好孩子。听话乖巧的孩子在家里比较让大人放心,生活受父母安排,父母不允许做的事情很少做;在学校乖巧听话的孩子比较受老师喜欢,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很少违反学校纪律。这样的孩子比较容易管理。那些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孩子通常被认为是坏孩子。在家里,调皮的孩子的好奇心往往比听话的孩子要重,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天为什么会下雨?镜子为什么会照出自己来?妈妈是怎么把我生下来的?……这些问题使大人不知道如何回答。有的孩子还会因好奇心比较重把家里的手机、电风扇、收音机拆得乱七八糟,使父母非常生气,不知如何管教他们。调皮捣蛋的孩子也非常让人担心,喜欢爬山、打球、爬树捉知了、下河捉鱼……专门做那些比较冒险的事情,把衣服弄脏了还不算,有时候还带着累累伤痕回家。在学校里,调皮的孩子比较容易对老师教育的知识产生怀疑,喜欢给老师出难题,最好是让老师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还时常违反学校纪律,经常惹老师生气。,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比较喜欢听话乖巧的孩子。
其实认为乖巧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调皮捣蛋的孩子是坏孩子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上面讲道,听话乖巧的孩子生活上大部分事情都是听家人和老师的安排,很少让父母头痛和烦恼。这样的孩子是比较容易管理,但是,也会因太过听话而缺乏主见和好奇心。有主见和好奇心的孩子往往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什么事情都喜欢追根究底、问为什么,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在中国家庭里,如果一个孩子很好奇,想知道风扇为什么通电后会转,把家里的风扇拆开来看个究竟,很多父母就会因孩子破坏家里的东西而责骂他,而不会问他为什么要拆掉风扇。相反,如果这个孩子的父母问清楚拆掉风扇的原因,并解释风扇为什么会转,然后教他如何把风扇装好,再告诉孩子以后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先向大人请教再拆东西来看个研究,就会避免破坏家里的东西或遇到危险。只有这样的好父母才不会因为孩子的调皮而烦恼,还会因为有个调皮、好奇、好学、有求知和探索精神的聪明孩子而感到骄傲。可惜,这样的父母太少了。有主见和好奇心的孩子通常比较聪明。当然,调皮的孩子要比听话的孩子多花更多心思和时间好好教育、管理、引导,如果没有人很好地教育,那么调皮的孩子是很容易学坏的。
三、用暴力的方法教育孩子。
很多父母在教育儿女时,如果不听话就用暴力行为,不是打就是骂。有些父母在发火的时候常常骂孩子是“混账东西、畜生、笨蛋、没头脑……”也有些父母自己有本事,恨铁不成钢,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如果子女学习成绩不好,就会经常责骂子女。有的孩子不服气,跟父母顶嘴,他们更是恼火。还有些父母甚至经常动起了武力,只要孩子犯错就拿起棍子打。
我曾经见过一位母亲,她在帮儿子辅导功课时,手里经常拿着一条木棍,如果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她就拿起棍子往孩子的身上打,还非常气愤地破口大骂:“你这木头、猪头,这么简单的题目你也不会做。”可是那位母亲怎么也没有想到,她不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效果要比她辅导强得多,她这样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心思和时间不算,还使孩子成绩更差。这是为什么?因为母亲拿着棍子在他后面,使他产生恐惧心理,他怕骂、怕打,哪里会有心思思考难题?
其实,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很多父母都是宁愿自己吃苦,也想要让自己的儿女过得好一点。可是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法错得有多离谱,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但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试想,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小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你常骂他们笨蛋、没头脑、没用的东西……时间长了,他们被骂习惯了,就会麻木,真的以为自己很笨,对学习没有信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许,有些孩子自尊心可能会强一些,你骂他们不行,他们就会加倍努力学习证明给父母看,为了以后超越父母,不被父母骂,学习成绩变得更好。但是,他们会把自己的父母当仇人一样看待,这样父母和儿女之间就会变得无话可说、无法沟通,家庭的气氛变得冷冰冰的。试想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会幸福吗?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要你们好好地、耐心地跟他们讲解,让他们理解、感动、明白道理,这样的效果比打和骂的效果要好得多。总之,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明白事理,而不是让他们服从和听话。
四、过于溺爱孩子。
与暴力教育方法相反的就是过于溺爱孩子。
由于现在社会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较多,有的家庭甚至还是4+2+1式成员分配现象,也就是不仅孩子独生的,孩子的父母本身也是独生子女,这就形成了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再加上一个孩子的家庭形式。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多父母和老人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掌上明珠,放在手上怕摔,含在嘴里怕化,把孩子宠坏了。
溺爱孩子主要分以下几种。
,对孩子的要求更是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使孩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成为家中的小霸王,对父母和老人付出的一切都视而不见,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旦家人不能满足他(她)的要求,则会冲着家人发脾气,甚至拿家里的东西乱砸、乱丢,直到得到满足为止。这种孩子如果再不好好管教,那么长大后轻则目中无人,缺乏社交能力,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或者成为无孝子女;重则危害社会,遇到不服从他的人,就会加以迫害,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认为孩子应该以学业为重。有的孩子十几岁了,还是饭要别人帮打、衣服要别人帮洗,家里总是要有一个人做他的“保姆”,更不用说帮家里做家务了。悲哀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大人还总是对孩子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其他什么事都不用你担心。”有的家庭条件比较富有,还为孩子请专门保姆,帮孩子打理日常生活事务,目的只是使孩子不用操心其他事情,一心一意地学习。其实这是没必要的,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不要认为不让孩子做家务就可以让他好好学习,书本的知识是死的,有很多书本的知识可以通过做家务让孩子加深了解和探究。
这并不是胡说,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
(1)经常帮父母买东西的孩子口算能力非常好。
(2)在家里喜欢修理电器的孩子的头脑思维比较发达,一般理科都比较好。
(3)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就是在帮奶奶烧开水时对水烧开时为什么会推动锅盖而产生好奇心后进行研究发明蒸汽机的。当然,不可能每样家务都可以让孩子学到知识,但至少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也可以让孩子在繁重的学习中得到放松。
,怕孩子过马路遇到危险、怕被人骗走,直到小学五六年级还要接送他(她)上学和放学。在父母这种直升机式保护情况下,只会使孩子失去培养独立自理能力的机会,缺乏生活和社会经验,步入社会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上当受骗。在这种溺爱的环境中长大,只会害了孩子。这样的孩子离开父母后又怎么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呢?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总有一天会离开他(她)的,父母只能保护一时,不能保护一世。社会上有能力、有本事的人小时候都是比较独立的孩子,要想孩子长大后有能力、有本事,首先父母就要适当地放手,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强的精神,使孩子尽快适应社会,能在社会的复杂环境独立生存。怎么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然一下子实现是不可能的,比如要让孩子自己上学,首先教会孩子认路和怎么过马路才安全,再教孩子不要随便听陌生人的话和吃陌生的东西,之后让孩子先一个人上学,刚开始不放心,可以在后面跟随,在暗中保护他,直到他能上学为止。
:争吵或打架,第一间不是先了解谁对谁错,而是首先为自己的孩子袒护,责骂别的孩子。在父母这样袒护下会使孩子不分是非、知错不改、不讲道理、受人讨厌。没有道德的人往往就是被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
五、填鸭式强制教育
在独生子女家庭里,一家人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很多父母为了使孩子长大后变成有用的人才,过早地对孩子实行填鸭式强制教育,使孩子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活泼和快乐。填鸭式强制性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