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是由【学习点亮生命】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古代诗歌五首
七下统编版教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的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朴质,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到从中受到启迪。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背景资料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读准字音节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chuànɡ
tì
理解诗意
向前看不见古代招贤的明君贤臣,向后看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贤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过去
未来
指燕昭王那样的明君和他招纳的贤士良臣。
后来的明君贤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悲伤的样子
眼泪
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地眼泪横流!
“独”独自,有孤独之感,是全诗的诗眼,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的孤寂郁闷的心情。
“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他招纳的贤士良臣。
探究意蕴
思考诗文前后各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缅怀古人,表达出诗人对明君贤臣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的悲愤。
时间角度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诗歌韵味极强,苍劲有力。
两个“不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点?
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逐步递进,由古及今。
探究意蕴
思考诗文前后各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明君贤臣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的悲愤。
时间角度
空间角度
登楼眺望,感慨空间辽阔无限,“悠悠”与“独”相互映照,衬托个人渺小。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诗歌韵味极强,苍劲有力。
诗人把自己置于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之中,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个人便显得渺小,产生一种苍茫、寂寞、悲凉的孤独感。
和其他古诗相比,这首诗句式有什么特别?
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句尾无押韵,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
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寂惆怅的悲愤,和对赏贤任能明君贤臣的渴盼。
课堂小结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登楼远眺时吊古伤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