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市公开课-高三历史试题讲评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赛课获奖课件 】是由【业精于勤】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市公开课-高三历史试题讲评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赛课获奖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分析解题思绪,讲解对的的解题措施,引导学生对的解题。 
2.通过常见选择题类型的简介和实际演习,让学生初步掌握选择题的对的解题措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选择及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措施。 
2.难点:解题思绪分析。
一轮复习阶段性试题讲评课
齐市一中 樊艳
一、试卷评价
本试卷考察范围为一轮复习已完毕内容,共12道选择题,1道材料解析题。考试内容以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难度贴近高考,既重视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考察,又重视考察学生在新情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体现高考文综测试的考核目的与规定。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详细到历史学科,它所展现的历史素养,是通过平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关键,最终目的是培养要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44分
2人
40分
10人
36分
12人
32分
11人
28分
11人
24分及以下
10人
选择题最高分
44分
选择题最低分
16分
平均分
二、成绩分析
选择题
(12×4= 48分)
班
级
材料解析题得分统计(总分25分)
20分以上
15-20分
10-14分
10分以下
13
2人
21人
25人
8人
选择题失分原因:
⑴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材料结合。(如 1、3、7、8、9、12 )
(2) 欠缺解题措施,排除不掉干扰项,选不出最佳答案。(如2、5、6 )
(3)不能最大程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能把握材料主题。(如 4、10 、11)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错误人数
14
2
23
36
9
6
6
22
21
36
32
20
三、试卷分析
选择题
①筛选法:根据审题,按题目基本规定,将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
到对的选项为止。
②排除法:在不能确定对的选项或对所要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状况
下,可用此法逐一排除不对的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对的选项。
③简化法:为增长难度,有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故意扩充、复杂
化,因此,我们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划出题目中的主谓宾,根据这些
关键词来分析备选项。
④记号法:题干中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
是”“变化有”“影响有”“不对的的是”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做个
记号,提醒自已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⑤猜测法:假如确实对史实记忆不清,无法确定对的选项,可用此法,
有如下规律:a.一般状况下,选项假如超过历史课程知识范围,则为错
误。b.选项若不属于历史知识的,就不选。c.选项内容若是书本知识
上的细枝末节,其对的的也许性就小。d.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状况
下,若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可大体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出现的
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e.检查试卷时,在没有完全的把握
下,一般不要修改此前作出的选择,相信自已的第一印象。
选择题基本的措施:
考点:学生对九品中正制及察举制的认识和理解
题型一 比较型选择题 (第1、3题)
1、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他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 )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3、“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措施。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 D )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成果   
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考点: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解和运用
2、(全国Ⅰ卷)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C )
A.重要根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困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考点:本题考察古代罗马法的司法公平原则
题型二 推理型选择题(第2、8、12题)
8、(全国Ⅱ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吞并”。据此可知宋代( C )
A.中央集权弱化 B.土地吞并缓和
C.自耕农经济衰退 D.流民问题严重
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严重
自耕小农衰退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点·和宋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12、 (全国Ⅱ卷)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公斤,1931年增至518亿公斤。这表明苏联( A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局限性导致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考点: 特定历史时期苏联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