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经典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500字(精选篇) 】是由【das】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经典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500字(精选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经典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500字(精选篇)
篇1:《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百鸟朝凤》讲的是唢呐匠的故事。唢呐作为一种中国乐器,是古时候的礼制的延续。红白喜事,不同场合、不同社会地位,排场和所奏曲目也不同。普通人家过世,吹四台,富贵人家吹八台,而德高望重者过世才可吹奏“百鸟朝凤”——一首难度高、气势浑厚的大悲之乐。
电影开始时的1983年,还是唢呐匠备受尊重的年代。但与其说尊重的唢呐匠,不如说尊重的是“礼”。那时候的婚礼请唢呐班来演奏,是要对唢呐师行迎师礼的。主角焦三,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尊重的唢呐匠。因为在无双镇,只有他的焦家班会吹“百鸟朝凤”。
但焦师傅逐渐老去,他需要把手艺传给一个“把唢呐吹进骨头缝儿”里的人。这个人就是他刚收的小徒弟,游天鸣。游天鸣十几岁到焦师傅家,从吸水学起,到学会用唢呐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鸟叫,最终二十几岁学成“百鸟朝凤”,从师傅手中接过焦家班,自立门户为游家班。
游天鸣自立门户应该是在1995年左右,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全国都在搞经济建设,大家一致向“钱”看。老辈儿的规矩,婚礼丧礼的礼制,都没人在意了。唢呐匠作为礼制产物,自然也不再有当初的江湖地位。游鸿明自立门户后的第一次活儿,是小学同学的婚礼。演奏时的太师椅变成了长板凳,入门时的迎师礼变成了大红包。导演用钞票,展现了物质对精神的侵蚀。
有人看过电影后说备受鼓励,要开始保护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我当然不否认这点,唢呐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俗乐器,更不用说背后的礼制曾经是非常先进的国家、社会制度。但看过电影中令我感触颇深,几次落泪的不是因为这是中国的文化,而是我看到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应该怎样”的信念的时候他的人生状态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准备去看这部电影,你不要想着这是一部拍中国唢呐匠的电影。你可以把唢呐换成小提琴,换成油画笔,甚至换成寿司。不要去挖掘“民族”的东西,不要去从唢呐中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就仅仅是看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喜欢到极致,是一种什么状态。
电影中两个场景触动我最深,恰好体现了这种匠人和个人的精神。
第一个场景,是游天鸣和小师弟蓝玉在草房里睡着了不慎失火。天鸣从火中抢出了师弟的唢呐,但火势太大,天鸣来不及拿自己的唢呐。焦师傅闻声赶来,看到天鸣手中空无一物,蓝玉手里的唢呐完好无损,愤怒难忍给了天鸣一个耳光,厉声说道:“告诉你的唢呐离口不离手,唢呐呢!”天鸣老实不敢说话,蓝玉见状向师傅解释到,自己的唢呐是天鸣从火力抢回来的。焦师傅听完便消了气。
篇2:《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电影《百鸟朝凤》说的是传统手艺吹唢呐传承的故事,今天看完,写写感想。
1,这是一部注定不卖座的电影,它缺少了吸引眼球的噱头,缺少激情碰撞的场景,一个电影院一天就安排一两个场次,它,可能不适合在电影院中用银幕表达,在灯光下捧着纸书细品应该是它更合适的欣赏形式。
2,一个拥有唢呐匠梦想但无法实现的父亲,把唢呐匠的梦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这段让我莫名想起来前几天看过的《无声告白》这本书,只不过游天鸣比莉迪亚幸运而已。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走上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希望所有的父母真是按照孩子的特点去助力他们的人生。
3,焦三爷的德艺双馨、师娘的勤勉慈善皆令我钦佩。一对老实朴素又有傲骨的乡下老人,有自己的生活准则和标准,以德品人,以德律己。唢呐匠,在别人眼中只是一段可有可无的背景音乐,而在他们眼中,那是一生的骄傲和守候,值得用鲜血乃至生命去捍卫。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最缺乏的匠人精神吧。还好,他们有了游天鸣去传承这份精神。
4,洋乐队慢慢抢了唢呐班的饭碗,大家举步维艰。从坐太师椅到没了拜师礼,再到另谋生路打工断指的、打工肺痨的,在悲情背后其实是一个普世性的沉重问题:传统的如何与时俱进?何为时,如何进?时,就是时代的车轮带动的大势,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代表着思想的进步,代表着生活习惯的变化。随着信息的流动越来越顺畅,任何行业任何角色都被引入了竞争,今天是洋乐队,明天就是录音机,后天就是在线音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么如何进呢?有时候,有些老物件就会慢慢沉淀在历史长河里吧,这就是事实,因为它生长的土壤已经变了(红白喜事的形式已经彻底变化了)。如果说转机,那就是用这份“德”,守住这份“艺”,换块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民俗民乐也罢)再去慢慢发芽吧。
5,总体而言,这是洗涤内心的一部片子,当我们习惯在喧闹的街市中大步急奔,当我们习惯在快餐式和碎片式文化中汲取信息,偶尔停下来,想想为什么也是好的。
篇3: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师兄们告诉焦三爷,天鸣病得厉害。焦三爷略加思索,说:“游家班班主病了,今日就由我代劳吧。”说完,他背朝人们,剧烈地咳嗽几下。片刻,他转回身,捧起唢呐,坚定而又大声地说:“《百鸟朝凤》,敬送亡人。”
唢呐声响起,抑扬顿挫,真好似百鸟朝见凤凰。天鸣的鸟叫也是惟妙惟肖。渐渐地,天鸣愣住了,他看见一股殷红的鲜血在锈迹斑驳的唢呐管上流着,是那么刺眼!一股,两股,天鸣毅然拿走师父的唢呐,三爷再也没忍住,“哇”的一声,一口鲜血吐在地上。但他顾不得擦去嘴角的血迹,大吼一声:“拿鼓来!天鸣,你继续吹!”说着,便“咚咚咚”地敲了起来。那一刻,他的眼神是那么坚决!那么无畏!
我的眼泪从眼角悄然滑落。这个坚毅的身影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头。
焦三爷是在用生命吹唢呐呀!他不顾自己老弱的身子骨,毅然决然地吹响《百鸟朝凤》,这不仅是对德高望重的死者的敬重,更是对唢呐艺术刻骨铭心的热爱啊!他把唢呐吹到了骨头缝里!我的视线又一次模糊了。
为什么焦师傅能用生命吹唢呐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是传承的力量!他用自己的鲜血告诉乡亲们,不要忘记唢呐;告诉天鸣,不要气馁,牢牢守护唢呐的技艺,八百里秦川不能没有唢呐!
现在,只要一打开收音机、电视机,就听到或摇滚或悠扬的西洋乐曲,它们就像细菌一样无处不在,肆意侵占着民族乐器的世界。许多民俗艺术正在远离我们,濒临失传。
庆幸的是,又有人开始重视民族乐器,唢呐艺术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些曾经拼了性命保全民俗技艺的民间艺人们,多少也能得到一些安慰了吧?
《百鸟朝凤》告诉我们,民族文化才是我们的根,我们要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瑰宝重新绽放光芒!
篇4:《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这里面的道理是:手艺人要把自己的事儿当成事儿。重要的不是唢呐在不在,而是是否把唢呐当回事,唢呐匠不把唢呐当回事儿,就是不把自己当回事儿。回到真实生活中看看,不成事儿的人,都是不把自己做的事当回事儿,又埋怨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举个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服务员。很多服务员自己就瞧不起自己做的工作,觉得服务员低人一等,于是对待工作也不较真,对待客人也不热情。于是恶性循环,客人看到服务员这么“牛逼”,也开始较上劲来。举个截然不同的例子:在日本便利店,如果找零有硬币,服务员给顾客钱的时候会把一只手放在顾客手的下面,防止万一硬币掉落顾客不方便。你说,我是尊重一个把硬币扔在桌子上的服务员,还是尊重把手放在顾客手下的服务员?
第二个场景,是游天鸣第一次赚钱后到师傅家。师徒俩酒过三巡,焦三起了兴致,拿起唢呐开始即兴吹奏。情绪所至,唢呐吹得也动人。酒醉后的焦三在睡着前说了一句话:“唢呐不是吹给别人的,是吹给自己的。”
如果非让我在整部电影中选一句“金句”,我一定选焦三说的这句。虽然有点俗气,但这句话代表了人而为人的最高追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想让大家把这部电影当成倡导民族文化的电影,因为民族是狭隘的,人性才是广阔的。这句话重要的原因有两点:1、你喜欢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要获得别人的认同。2、你不喜欢或认为没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对别人没价值。这是焦三在醉酒时说出的话,却是最清醒的一句话。醒来后的焦三,开始为唢呐的没落苦闷。吹给自己的唢呐,成了酒后空谈,这才是唢呐没落的真正原因。如果这唢呐是吹给自己的,那便不该沦为“礼制”的工具,不该以他人认可、尊重为评价标准。唢呐的没落,在于焦三只有在醉酒时才为自己吹奏唢呐,其他的时候要么是为了红白喜事,要么是为了传艺。而那些真正传世的音乐,无一不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绪,却激荡了万千感同身受的人们。
电影最终以焦三的病逝结束。在焦三行将就木时,他跟游天鸣说:“我死了,给我吹四台就行。”游天鸣说:“我给您吹百鸟朝凤。”焦三说:“使不得,使不得。”为什么使不得?因为心中有敬畏。这敬畏,源于悬在头顶心间的“百鸟朝凤”。这份敬畏让我感叹,若人人心中皆有一份敬畏,至少不至于公德沦丧至今;当也让我感伤,因为这份敬畏,焦三原封不动的传承唢呐匠的规矩,却没能从这份敬畏中走出崭新的灵魂,没能让悦耳的唢呐吹奏出新世界的心声,彻底禁声于一片嘈杂。
推荐这部电影。是希望我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唢呐,并记着,唢呐是吹给自己的。
篇5:《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因为一张海报而去看电影,已经不知道这是第几次了。片子很简单,平铺直叙,甚至姿态有点太过老旧。主人公焦三爷是个吹唢呐的老艺人,“唢呐离口不离手”是他的坚守,也是他的执拗。和大多数老一辈手艺人一样,他严肃刻板,要求弟子悬空吹羽毛、芦苇吸河水而绝不手软。当然,他也同样符合黑脸必柔软定则,狠心赶走徒弟蓝玉,却假装下地不忍面对别离。
故事大致分成了学艺阶段和唢呐班解散两段,前一半是旧时光里唢呐班的美好光景。在无双镇,但凡红白喜事都要请唢呐匠奏上一曲,一般人家请四台,富贵人家请得起八台,而比八台更厉害的正是这“百鸟朝凤”。而这镇子上会吹“百鸟朝凤”的,也是唯一有资格审判谁能受得起这“百鸟朝凤”,只有焦三爷一人。
在这种大环境下,天鸣和蓝玉在亲人的期盼下被送进了焦三爷的宅子,做起了唢呐学徒。蓝玉悟性极佳,但性子太野,天鸣虽气力不够,却有十足的韧性。这一段光景在镜头下显得十足的可爱与温柔:高高的芦苇荡里,小男孩一头汗水的可劲往上吸河水;师徒三人听着林间各式的鸟叫,猜着模仿着笑着;天鸣为没能得到传下的唢呐哭的不可开交……只有唢呐便看得到光明的童年,是这样的灿烂美好。早已猜中的结局是,焦三爷把唢呐班和“百鸟朝凤”最终一并传给了游天鸣——毕竟大多数事情呐,天分并不是那么重要。
然而,从游家班接替了焦家班那天起,新时代也开始接替了旧时光。面对没落的必然性,我们该如何走向末路?新时代的到来,给镇上带来了新鲜观感的洋乐队。而唢呐匠,不再被视为亡人德行的审判者,也不再享受太师椅上的风光。走向没落的唢呐班与广受欢迎的洋乐队、或者说是与新潮流的叫嚣,注定是一场只输不赢、没有意义的对抗,不过多折了几支唢呐罢了。当我看到唢呐班与小瞧唢呐的村民大打出手,一脚又一脚踩烂了唢呐,一种可笑可悲、无言无奈的荒谬感在心中升了上来——为了坚守所爱拼尽全力去抗争的同时,竟然会顾不上保护所爱而亲手将其碾成破烂。
不得不承认,唢呐班已经被时代的洪流拍死到了岸上。新旧交替,社会变革,巨轮之下谁也无能为力,只得被活生生的碾压。他们眼前的,。是强迫自己接受现实,将自己放逐?还是让自己忠于理想,为自己牺牲?两条绝路摆在面前,你会怎么选?
焦三爷在末路面前选择了不甘,选择了坚守。他不明究里的怒斥天鸣散了游家班,他挨个找到他曾经的爱徒愤怒的扔了他将进城务工的行囊,他为奏一曲百鸟朝凤让唢呐口渗出了血。但无论他如何努力,唢呐匠独坐太师椅上,敬送亡人的景象再也不复来。电影《老炮儿》里,被时代抛弃的六爷,也坚守着他的江湖道义而与时代对峙。六爷和焦三爷一样,似乎也不知道如何与格格不入的世界和解,又如何与格格不入的自己和解。他们在绝路上加速奔驰,想抓住什么,却终究什么也抓不住。绝望的时刻,似乎以坚守的姿态狂奔向末路,还算是个容易的选项。毕竟,偏执于理想,总算像是抓住了什么啊。
偏执于理想,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啊?
时代变迁也好,传统没落也罢,世事总是起起伏伏,由盛向衰。而事物本身或许没有什么意义。如唢呐,无论谈起艺术需要,亦或文化价值,这些意义也不过都是我们自己赋予的。要说唢呐一定存在的意义,似乎也没有什么。而我们之所以随其慨叹,为其挽歌,全是我们主观为自己所观所处注入了无尽的意义罢了。《山海经》中说,离相无往。体会到这一点,试着挣脱对表象的偏执——离相。如果外在事物不值的执着痴迷,自己的内在世界也就不需要随喜怒哀乐或其他情绪所盘踞——无往。(《解释的工具》熊秉元)
离相而无往,并不是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试图给自己一种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入世还是出世,可以决定择生或是择死。也并不是说哪一种选择更好,而是说把命运的选择权我在了自己的手中:波澜壮阔飞蛾扑火、平静如水隐于大市,都是自己的造化。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张充和先生七十岁写下的一联,倒是把情字看淡。人生如戏,潮涨潮落,不过终是随风淡远。情义如是,理想也如是。只不过,要把理想看淡,或是把情字看浅,哪有那么容易。太多太多的人偏执于理想,即便面对的只剩下理想的坍塌,他们选择的仍是去不惜一切拼命抓住那断掉的稻草。又想起《北平无战事》,时代乱流中多少殉道者,忠于各自的理想,却谁也挽不回理想。最难忘,举枪自尽的可达。和建丰同志最后的通话,他哭的很伤心。他知道国民党要完了,自己也被党抛弃了。自己的信仰失去了意义,无力回天了。他最后的偏执,恐怕就只有同理想一同死去了吧。
有时候总觉得,献身理想的殉道者似乎和沉沦于毒品的瘾君子并无二致。不是戒不掉,只是舍不得那个在理想的幻觉中发作癫狂的自己。贪恋那片刻窥探到理想之光的超幸福,甘愿接受无法实现之永恒的不幸。人活一世不容易,钻进了死胡同,这种偏执,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啊!当给自己的定义失去了意义,那么我是谁?
其实,不必说理想。理想者死于理想,情圣死于情义,艺术家死于艺术,野心家死于朝堂。人总是要献身于什么的,似乎通过这种种偏执才能找到一点自我。有时候想想,我们把自己献身给了什么,便是把自己定义成了什么本身。当失去了它,我们就一无所有。这是我们所面对的,就会变成一场血淋淋的不可解——我是谁?
当认定的自己的存在不再有意义,那么我是谁?当我所坚守的自己再也收不到肯定的回答,到底我是谁?当我们再也不能回答自己“我是谁”,一种绝望而无力便会吞噬了我们的所有。正如焦三爷把自己的一生的定义成了唢呐匠,当唢呐匠的存在不再有意义,又让他他如何告诉自己我是谁?所以,这场为了唢呐、为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焦三爷为了自己,绝望的坚守。所以,当文化局找上门来要帮唢呐申遗,焦三爷是拼了命的要天鸣答应。因为他的生命已成为了唢呐本身——这点痕迹是他最后能看到的,能够留下的证明自己存在的回答啊。
关于电影。
虽说这部电影非常直白,主题也很简单。但真的十分打动我。几处场景都惹得我心头发蒙,一股拧着的劲怎么也出不来。印象最深的,还是游家班第一次出活后,天鸣回来看师父。焦三爷拿出陈年的好酒喝到醉醺醺,醉红的脸上嘴角上扬,摇摇摆摆,手舞足蹈地吹着唢呐,畅谈着当年“太师椅”上的风光。那种近乎癫狂的欢愉特别能触发我心里的无力与难过。知道了一些导演的事后,更能明白为什么电影中的描述这么能击中,因为这个命题是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下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尤其是老一辈。导演拍这部电影,似乎也在拍自己。想到这里,似乎心里更不舒服了。还是就此打住吧。
关于遗憾。
其实关于这部电影还是有几个遗憾:关于配乐,先前最期待的还是唢呐本身带来的悲怆,那种天然的力度。但似乎电影里很难感到,最期待的“百鸟朝凤”也不如语言描述上的那样惊人又动听。倒是最后那段焦三离去,悲鸣中交响乐逐渐盖住了天鸣奏出的唢呐曲儿。不知道这最后是不是一种暗示,但这种交融的感觉加在最后很给我无奈也是触动。关于配音,电影里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着土话总感觉不是那么舒服。算是小小的遗憾吧。关于留白,其实还是感到片子有些急,有些镜头意犹未尽,画面却猛地跳走了。不过,感动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