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
(完整版)
目 录:
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一)
第一章  统计过程控制(SPC)
一、什么是SPC
二、SPC发展简史
三、什么是SPCD与SPCDA?
四、SPC和SPCD的进行步骤
五、宣贯ISO9000国际标准与推行SPC和SPCD的关系
第二章  控制图原理
一、控制图的重要性
二、什么是控制图
三、控制图原理的第一种解释
四、控制图原理的第二种解释
五、控制图是如何贯彻预防原则的
第三章两类错误和3σ方式
一、两类错误
二、3σ方式
第四章 分析用控制图与控制用控制图
一、分析用控制图与控制用控制图
二、 哈特控制图的设计思想
三、判断稳态的准则
四、判断异常的准则
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二)
  第五章 休哈特控制图
一、特控制图的种类及其用途
二、应用控制图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三、—R(均值-极差)控制图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四、—s(均值—标准差)控制图
五、Xmed-R(中位数—极差)控制图
六、x—Rs(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七、p{不合格晶率)控制图
八、pn(不合格晶数)控制图
九、c(缺陷数)控制图
十、u(单位缺陷数)控制图
十一、计量值控制图与计数值控制图的比较
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三)
第六章 通用控制图
一、标准变换与通用图
二、直接打点法
三、Pt(通用不合格晶率)控制图和pnt(通用不合格品数)控制图
四、Ct(通用缺陷数)控制图和Ut(通用单位缺陷数)控制图
第七章 两种质量诊断理论
一、两种质量诊断理论
二、两种质量
三、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的思路
四、两种控制图的诊断
五、 两种工序能力指数的诊断
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四)
第八章 排列图法和因果图法
一、排列图法
三、其它常用的图表
第九章 直 方 图 法
一、什么是直方图
二、直 方 图 的 作 法
三、直方图的观察分析
四、直方图的定量描述
五、直方图与分布曲线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六、直方图法在应用中常见的错误和注意事项
第十章 散 布 图 法
一、什么是散布图
二、散布图的作图方法
三、散布图的判断分析
四、散布图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一)
这里介绍SPC,控制图的重要性,控制图原理,判稳及判异准则,休哈特控制图,通用控制图。
第一章  统计过程控制(SPC)
一、什么是SPC
SPC是英文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的字首简称,即统计过程控制。SPC就是应用统计技术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
,可用SPC方法改进他们的工作,对于管理干部,可用SPC方法消除在生产部门与质量管理部门间的传统的矛盾,对于领导干部,可用SPC方法控制产品质量,减少返工与浪费,提高生产率,最终可增加上缴利税。
SPC的特点是:(1)SPC是全系统的,全过程的,要求全员参加,人人有责。这点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精神完全一致.(2) SPC强调用科学方法(主要是统计技术,尤其是控制图理论)来保证全过程的预防.(3)SPC不仅用于生产过程,而且可用于服务过程和一切管理过程。
二、SPC发展简史
过程控制的概念与实施过程监控的方法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由美国的休哈特(W.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开始将休哈特方法在军工部门推行。但是,上述统计过程控制方法尚未在美国工业牢固扎根,,美国成为当时工业强大的国家,没有外来竞争力量去迫使美国公司改变传统方法,,竞争性不够强,于是过程控制方法在1950~1980年这一阶段内,逐渐从美国工业中消失。
反之,战后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日本在1950年通过休哈特早期的一个同事戴明(W. Ed— wards Deming)博士,将SPC的概念引入日本。从1950~1980年,经过30年的努力,日本跃居世界质量与生产率的领先地位。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伯格(Roger W。 Berger)教授指出,日本成功的基石之一就是SPC。
在日本强有力的竞争之下,从80年代起,SPC在西方工业国家复兴,并列为高科技制(之一。 例如,加拿大钢铁公司(STELCO)在1988年列出的该公司七大高科技方向如下:(1)连铸,(2) 炉外精炼钢包冶金站,(3) 真空除气,(4)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电镀钵流水线,(5) 电子测量,(6) 高级电子计算机,(7) SPC。
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推行SPC。美国汽车工业已大规模推行了SPC,如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等,上述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ISO9000的基础上还联合制定了QS9000标准,在与汽车有关的行业中,颇为流行。美国钢铁工业也大力推行了SPC,如美国LTV钢铁公司,内陆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等等.
三、什么是SPCD与SPCDA?
SPC迄今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SPC,SPCD及SPCDA.
1.第一阶段为SPC。SPC是美国休哈特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创造的理论,它能以便人们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过程的稳定。这就是所科学地区分出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从而对过程的异常及时告警,谓统计过程控制。
2.第二个阶段为SPCD。SPCD是英文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and Diagnosis的字首简称, 即统计过程控制与诊断。SPC虽然能对过程的异常进行告警,但是它并不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异常,发生于何处,即不能进行诊断。1982年我国张公绪首创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美国休哈特质量控制理论,开辟了统计质量诊断的新方向。从此SPC上升为SPCD,SPCD是SPC 的进一步发展,也是SPC的第二个发展阶段。1994年张公绪教授与其博士生郑慧英博士提出多元逐步诊断理论,1996年张公绪教授又提出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解决了多工序、多指标系统的质量控制与诊断问题。目前SPCD已进入实用性阶段,我国仍然居于领先地位。
3. Process Control,Diagnosis and Adjustment的字首简称,即统计过程控制、诊断与调整。正如同病人确诊后要进行治疗,过程诊断后自然要加以调整,故SPCDA是SPCD的进一步发展,也是SPC的第三个发展阶段。这方面国外刚刚起步,他们称之为ASPC(Algorithmic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算法的统计过程控制),目前尚无实用性的成果。张公绪教授与他的博士生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四、SPC和SPCD的进行步骤
进行SPC和SPCD有下列步骤:
步骤1:::SPC的重要性,正态分布等统计基本知识,质量管理七种工具,其中特别是要对控制图深入学习,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如何制订过程控制网图,如何制订过程控制标准等等。
步骤2:确定关键变量(即关键质量因素).具体又分为以下两点:
(1)  对全厂每道工序都要进行分析(可用因果图),找出对最终产品影响最大的变量,即关键变量(可用排列图)。如美国LTV钢铁公司共确定了大约20000个关键变量。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2)  找出关键变量后,列出过程控制网图。所谓过程控制网图即在图中按工艺流程顺序将每道工序的关键变量列出。
步骤3:提出或改进规格标准。具体又分为以下两点:
(1)  对步骤2得到的每一个关键变量进行具体分析。
(2)  对每个关键变量建立过程控制标准,并填写过程控制标准表。
所在车间
 
控制点
 
控制因素
 
文件号
 
制定日期
 
控制内容
 
过程标准
 
控制理由
 
测量规定
 
数据报告途径
 
控制图
 
纠正性措施
有无建立控制图
 
控制图
类型
 
制定者
制定日期
 
批准者
批准日期
 
操作程序
 
审核程序
 
制定者
 
审核者
 
审核日期
 
过程控制标准表
本步骤最困难,最费时间,例如制定一个部门或车间的所有关键变量的过程控制标准,大约需要两个多人年(即一个人要工作量年多).
步骤4:编制控制标准手册,在各部门落实。将具有立法性质的有关过程控制标准的文件编制成明确易懂、便于操作的手册,使各道工序使用。如美国LTV公司共编了600本上述手册。
步骤 5:对过程进行统计监控。,则需对上述控制标准手册进行修订,及反馈到步骤4。
步骤6::对过程进行诊断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可注意以下几点:
(1)  可以运用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如七种工具,进行分析。
(2)  可以应用诊断理论,如两种质量诊断理论,进行分析和诊断.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3)  在诊断后的纠正过程中有可能引出新的关键质量因素,即反馈到步骤2,3,4 .
,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以上。
五、宣贯ISO9000国际标准与推行SPC和SPCD的关系
ISO9000一1994年新版与1987年初版相比校,有三个强调:(1) 强调“把一切都看成过程”, (2) 强调“预防”, (3) 强调“统计技术的应用是不可剪裁的".其实,这三者是互相联系、,质量管理这门学科有个重要的特点,即对质量管理所提出的原则、方针、,强调预防就要应用统计方法(主要是应用SPC 和SPCD)和科学措施来保证它的实现。这样,后两个强调是紧密联系着的。其次,SPC即统计过程控制,故第一个强调也与后二者联系起来了。所以这三个强调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企业推行ISO9000应该注意到这三个强调,在思想上应该明确:SPC和SPCD是推行ISO9000的基础。
第二章  控制图原理
一、控制图的重要性
贯彻预防原则是依靠推行SPC和SPCD来实现的,而居QC七个工具核心地位的控制图是 SPC和SPCD的重要工具。1984年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调查了115家日本各行各业的中小型工厂,结果发现平均每家工厂使用137张控制图,,工厂中使用控制图的张数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管理现代化的程度.
二、什么是控制图
控制图是对过程质量加以测定、记录从而进行控制管理的一种用科学方法设计的图。图上有中心线(CL)、上控制界限(UCL)和下控制界限(LCL),并有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本统计量数值的描点序列,参见控制图示例图。
三、控制图原理的第一种解释
假定某车间有部车床车制直径为10mm的机螺丝。为了了解机螺丝的质量,从车制好的机螺丝中抽出100个,测量并记录其直径数据,如表所示。
机螺丝直径数据(mm)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10。00
9。99
9。94
10。42
10。36
10。21
9。79
10。04
9。98
9。81
10。13
10。21
10。01
9。22
9。85
9。61
10。03
10。41
10。15
9。76
10。03
10。15
10。05
9。82
9。82
10。06
10。24
10。60
10。06
9。98
9。97
10。30
10。12
10。14
10。17
10。00
9。49
9。89
9。83
9。55
9。87
9。77
10。10
10。09
10。33
10。06
9。53
10。16
9。75
9。79
9。94
9。91
10。02
为找出这些数据的统计规律将它们分组、统计、作直方图,如机螺丝直径直方图所示。图中的直方高度与该组的频数成正比。
机螺丝直径直方图 直方图趋近光滑曲线
将各组的频数用数据总和N=100除,就得到各组的频率,它表示机螺丝直径属于各组的可能性大小。显然,各组频率之和为1。若以直方面积来表示该组的频率,则所有直方面积总和也为1。
分布曲线 正态分布曲线
这时,直方的高=直方面积/组距=频率/组距=频数/(N×组距).因此,无论纵坐标取为频率或频率/组距,各直方的高都与频数成正比。故机螺丝直径直方图所示的直方图仍可用,只要再作一条频率纵轴和一条直方面积表示频率的纵轴,见直方图趋近光滑曲线图。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如果数据越多,分组越密,则机螺丝直径直方图的直方图也越趋近一条光滑曲线,如直方图趋近光滑曲线图所示。在极限情况下得到的光滑曲线即为分布曲线,它反映了产品质量的统计规律,如分布曲线图所示。在质量特性值为连续值时,最常见的典型分布为正态分布。例如机螺丝直径直方图中机螺丝直径的分布就是如此,它的特点是中间高、两头低、。
正态分布有一个结论对质量管理很有用,即无论均值μ和标准差σ。取何值,产品质量特性值落在μ±,于是落在μ±3σ之外的概率为100%%= 0。27%,而超过一侧,即大于μ-3σ或小于μ+3σ的概率为0。27%/2=0。135%≈1‰,如正态分布曲线图。。首先把正态分布曲线图按顺时针方向转90°成下图(控制图的演变a图),由于上下的数值大小不合常规,故再把控制图的演变图上下翻转180°而成下图(控制图的演变b图),这样就得到一张控制图,具体说是单值( χ)控制图。
现在结合机螺丝的例子来说明控制图的原理。,现从上表的数据算得样本均值=10。10mm,于是有
μ+3σ≈+3σ=+3×=(mm)
 
μ≈=10。00(mm)
μ-3σ≈-3σ=-3×=9。22(mm)
参见x控制图。称μ+3σ为上控制界,记为UCL,称μ为中心线,记为CL,称μ—3σ为上控制界,记为LCL。这三者统称为控制线。规定中心线用实线绘制,上下控制界用虚线绘制。
为了控制螺丝的质量,每隔1小时随机抽取一个车好的螺丝,测量其直径,将结果描点在x控制图中,并用直线段将点子连结,,前三个点子都在控制界内,但第四个点子超出上控制界。为了醒目,把它用小圆圈圈起来,表示这个机螺丝的直径过分粗了,应引起注意。现在对这第四个点子,应作何判断?根据正态分布的结论,在生产正常的条件下,点子超出上控制界的概率只有1‰左右,可能性非常小,可以认为它实际上不发生,若发生则认为生产中存在异常。而从x控制图也可看出,若生产异常,例如,由于车刀磨损,机螺丝直径将逐渐变粗,增大,分布曲线将上移,这时分布曲线超出上控制界那部分面积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用阴影区表示)可能达到千分之几十、几百,比1‰大得多,于是认为点子出界就判断异常。用数学语言来说,即根据小概率事件原理,小概率事件实际上不发生,若发生则判断异常.
在控制图上描点,实质上就是进行统计假设检验,即检验假设(已知σ=)
:μ=
:μ≠10。00
而控制图的上、下控制界即为接受域与拒绝域的分界限,点子落在上、下界限之间,表明可接受,点子落在上、下界限之外,表明应拒绝.
四、控制图原理的第二种解释
换个角度再来研究控制图的原理。根据来源的不同,质量因素可以分成4M1E五个方面. 但从对质量的影响大小来看,质量因素可分成偶然因素(简称偶因)与异常因素(简称异因)两类。偶因是始终存在的,对质量的影响微小,但难以除去,例如机床开动时的轻微振动等。异因则有时存在,对质量影响大,但不难除去,例如车刀磨损、固定机床的螺母松动等。
偶因引起质量的偶然波动(简称偶波),异因引起质量的异常波动(简称异波)。偶波是不可避免的,但对质量的影响微小,,它对质量的影响大,且采取措施不难消除,故在过程中异波及造成异波的异因是我们注意的对象,一旦发生,就应该尽快找出,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并纳入标准化,保证它不再出现。
偶波与异波都是产品质量的波动,如何能发现异波的到来呢?经验与理论分析表明,当生产过程中只存在偶波时,,在车制螺丝的例子中形成正态分布。如果除去偶波外还有异波,则产品质量的分布必将偏离原来的典型分布。因此,根据典型分布是否偏离就能判断异波,即异因是否发生,而典型分布的偏离可由控制图检出。在上述车制螺丝的例子中,由于发生了车刀磨损的异因,螺丝直径的分布偏离了原来的正态分布而向上移动,于是点子超出上控制界的概率大为增加,从而点子频频出界,。
根据上述,可以说休哈特控制图的实质是区分偶然因素与异常因素两类因素。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完整word)统计过程控制(SPC)与休哈特控制图完整版
五、控制图是如何贯彻预防原则的
控制图是如何贯彻预防原则的呢?这可以由以下两点看出:
1.      应用控制图对生产过程不断监控,当异常因素刚一露出苗头,甚至在未造成不合格品之前就能及时被发现。例如,在控制图重点子形成倾向图中点子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所以可以在这种趋势造成不合格品之前就采取措施加以消除,起到预防的作用.
 2.      在现场,更多的情况是控制图显示异常,表明异因已经发生,这时一定要贯彻下列20个 字:“查出异因,采取措施,保证消除,不再出现,纳入标准。”如果不贯彻这20个字,控制图就形同虚设,不如不搞。每贯彻一次这20个字(即经过一次这样的循环)就消除一个异因,使它永不再出现,从而起到预防的作用。由于异因只有有限多个,故经过有限次循环后(参见达到稳态的循环图),最终可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简称稳态.
稳态是生产过程追求的目标,因为在稳态下生产,对质量有完全的把握,质量特性值有 99。73%落在上下控制界限之间的范围内(一般,%);其次,在稳态下生产,不合格品最少,因而生产也是最经济的。
一道工序处于稳态称为稳定工序,道道工序都处于稳态称为全稳生产线。SPC就是通过全稳生产线达到全过程预防的.
综上所述,虽然质量变异不能完全消灭,但控制图是使质量变异成为最小的有效工具.
第三章两类错误和3σ方式
一、两类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