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
重点总结
A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B
,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
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 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无制则亢而为害"。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反克"。
11.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17。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19. 心为阳脏、,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C
1。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2。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3。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肺为水之上源”。
4.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5.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6。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7。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8。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9.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10.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11。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12. 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13.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14。 肾主水,: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15.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16。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7。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18。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19。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20。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21.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22.“五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23. 五脏化五液。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D
1.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2.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3. ,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4.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5。 “小肠主液"、 “大肠主津"。
6. 有的医家称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
7。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8.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9。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因而就将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其中尤其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密切。这是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
10。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11.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故称“任主胞胎”.
12. 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