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中医药学概论大纲.doc

格式:doc   大小:5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药学概论大纲.doc

上传人:海洋里徜徉知识 2025/5/13 文件大小: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药学概论大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A
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
英文名称: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学分:2
学时:36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及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和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除了系统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研究有关中医药理论、中药及复方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本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以及中药学、方剂学基础知识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必要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重要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特点、主治、重要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某些药物的特殊炮制意义、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气血精津液及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的内容。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常用中药的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中医药学概论)
章 目
教学内容
教 学
教学方式
备 注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时 数
或手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阴阳五行
2
讲授及多媒体

气血津液、脏腑经络
2
讲授及多媒体

病因、发病与病机
2
讲授及多媒体

辩证、预防与防治
2
讲授及多媒体

中药基础理论
4
讲授及多媒体

解表药
2
讲授及多媒体

清热药
2
讲授及多媒体

泻下药、祛风化湿渗湿药
4
讲授及多媒体

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
3
讲授及多媒体

止血药、活血化瘀药
2
讲授及多媒体
十一
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
2
讲授及多媒体
十二
平肝潜阳药、息风止痉药、开窍药
3
讲授及多媒体
十三
补虚药
4
讲授及多媒体
十四
收涩药
2
讲授及多媒体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阴阳五行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中药学概念;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中医药发展概况及思维方式。
重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病、证、症的联系与区别;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的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难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绪论 1学时
一、中医药学史概要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三、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 阴阳五行 1学时
一、阴阳学说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二、五行学说
第二章 气血津液、脏腑经络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生理功能;脏腑、经络的概念,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理解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重点: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生理功能,五脏的生理功能.
难点: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点;气血津液的生成和生理功能,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气血津液 1学时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间的关系
第二节 脏腑经络 1学时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第三章 病因、发病与病机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病因的概念,六淫的概念、共同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致病特点;正气、邪气的概念,发病的基本原理。理解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重点:六淫、七情内伤的概念、致病特点,痰饮、瘀血致病特点,发病基本原理。
难点:不同病因致病特点;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病机特点.
第一节 病因 1学时
一、六淫
二、疫疠
三、七情
四、饮食劳逸
五、其他病因
第二节 发病与病机 1学时
一、发病
二、病机
第四章 辩证、预防与防治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八纲辨证的基本证型;治疗的原则,治则、治法、治病求本、扶正与祛邪的概念;理解八纲辨证的用药指导作用;了解气血精液辩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
重点:八纲辨证的基本证型;治疗的原则.
难点:八纲辨证的基本证型,气血精液辩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
第一节 八纲辩证 0。5学时
一、表里辩证
二、寒热辩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辩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0。5学时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津液辩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0。5学时
一、脏腑辨证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二、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 预防与防治 0。5学时
一、预防疾病采取的措施
二、治则
第五章 中药学基础理论 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药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毒性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中药七情的内容以及含义,用药配伍禁忌;中药炮制的目的及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理解道地药材的含义,特殊药用部位;了解中药的品种、产地、采集与储存;中药的特殊用法.
重点:中药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毒性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药物毒性的含义;用药配伍禁忌。
难点:中药七情的含义,用药禁忌及“十九畏”“十八反”的理解。
第一节 四气五味 1学时
一、四气
二、五味
第二节 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1学时
一、归经
二、升降浮沉
第三节 毒性 1学时
含义
毒性分级
必须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第四节 影响中药作用的主要因素 1学时
一、影响中药内在质量的因素
二、中药使用方式对临床效应的影响
第六章 解表药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理解9味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特殊使用方法,了解1味药物。
重点: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
难点:麻黄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1学时
一、麻黄与桂枝、
二、荆芥
三、防风
四、白芷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1学时一、薄荷、牛蒡子
二、桑叶、菊花
第七章 清热药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理解9味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特殊使用方法,了解4味药物。
重点: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金银花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难点: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第一节 清热泻火、清热燥湿药 1学时
一、石膏、知母
二、黄芩、黄连、黄柏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第二节 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清虚热药 1学时
一、金银花、连翘
二、板蓝根、蒲公英
三、生地、玄参、
四、地骨皮、银柴胡
第八章 泻下药、祛风化湿渗湿药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泻下药、祛风湿、化湿、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理解11味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特殊使用方法,了解8味药物。
重点:泻下药、祛风湿、化湿、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11味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特殊使用方法,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难点: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一节 泻下药 1学时
一、攻下药
二、润下药
三、峻下逐水药
第二节 祛风湿药 1学时
祛风湿散寒药
祛风湿清热药
祛风湿强筋骨药
第三节 化湿药 1学时
藿香
苍术、厚朴
第四节 利水渗湿药 1学时
利水消肿药
利尿通淋药
利湿退黄药
第九章 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 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理解11味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特殊使用方法,了解药物4味。
重点: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难点: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一节 温里药 1学时
一、附子
二、干姜
三、肉桂
四、吴茱萸
第二节 理气药 1学时
一、陈皮、枳实
二、木香、香附
第三节 消食药 1学时
一、山楂
二、神曲
三、麦芽
第十章 止血药、活血化瘀药 2学时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止血药、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止血药的性能特点,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理解6味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特殊使用方法,了解白及、三七、蒲黄、灶心土等药的用法,郁金、姜黄、莪术的来源,牛膝品种。
重点:止血药、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特殊使用方法,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难点:大蓟、小蓟、川芎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一节 止血药 1学时
一、凉血止血
二、化瘀止血药
三、收敛止血药
四、温经止血药
第二节 活血化瘀药 1学时
一、活血止痛药
二、活血调经药
三、活血疗伤药
四、破血消癥药
第十一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理解11味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特殊使用方法,了解药物14味。
重点: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特殊使用方法,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难点:半夏、朱砂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一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1学时
一、温化寒痰药
二、清热化痰药
三、止咳平喘药
第二节 安神药 1学时
一、重镇安神药
二、养心安神药
第十二章 平肝潜阳药、息风止痉药、开窍药 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平肝息风药、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9味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特殊使用方法,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理解5味药物的功效应用及特殊使用方法,了解药物3味。联系牛黄、皂荚、郁金等已学过的具有开窍作用的药物,,石菖蒲的混淆品种问题。
重点:平肝熄风药、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特殊使用方法,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难点: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一节 平肝潜阳药 1学时
石决明
牡蛎、代赭石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1学时
一、羚羊角、牛黄
二、钩藤、天麻
第三节 开窍药 1学时
麝香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以人为本 诚信务实 勇于创新 乐于奉献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石菖蒲
第十三章 补虚药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补虚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理解19味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特殊使用方法,了解药物11味,误补留邪,滋腻呆胃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重点:补虚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特殊使用方法,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难点:人参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一节 补气药 1学时
一、人参、党参
二、黄芪、白术、甘草
第二节 补阳药 1学时
一、鹿茸、淫羊藿
二、杜仲、续断、菟丝子
第三节 补血药 1学时
一、当归、熟地黄
二、白芍
三、阿胶、何首乌
第四节 补阴药 1学时
一、北沙参、麦冬
二、龟甲、鳖甲
第十四章 收涩药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理解4味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特殊使用方法,了解药物4味.
重点: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特殊使用方法,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难点:五味子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一节 收肺涩肠药 1学时
一、五味子
二、乌梅
第二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1学时
一、山茱萸
二、桑螵蛸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30% + 考试成绩×70%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王建,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
1。《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中医学基础》,王新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中医学基础》,李向中,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