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2025年西方离异或再婚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精选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53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5年西方离异或再婚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精选篇).docx

上传人:杏杏铺 2025/5/14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5年西方离异或再婚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精选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5年西方离异或再婚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精选篇) 】是由【杏杏铺】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西方离异或再婚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精选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西方离异或再婚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精选篇)
篇1:西方离异或再婚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西方离异或再婚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离异或再婚家庭儿童是指因父母婚姻出现问题、家庭分裂或重组后出现的与生活在完整家庭的儿童所不同的群体。早期的关于离异或再婚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是“长期影响说”、“短期影响说”、“严重影响说”和“有限影响说”。“长期影响说”(Hetherington,1979)认为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长期影响,父母离异给儿童造成的适应危机并不是一种暂时现象,这种影响可能长期存在。“短期影响说”认为父母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只产生短期影响,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许多消极影响都是暂时的(Kurdek,1981;Adams,1984)。“严重影响说”认为父母离异会给孩子带来学习障碍、行为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以及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并且对成年后的生活造成影响。“有限影响说”认为父母离异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不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且最终孩子会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现在的大多数研究已不再争论哪种理论更具有代表性,而是综合了以上几个观点,分别从儿童的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家庭因素及其父母自身因素来阐述父母离婚对儿童产生的不同影响。










一、父母冲突类型因素
研究表明,父母冲突爆发的严重程度和次数、争吵类型和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孩子自我调节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家庭争吵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调节有巨大并且持续的影响,激烈的家庭冲突会导致这些孩子的外显行为,如不服从父母命令、具有侵略性、无组织无纪律,男女生之间无差异。Buehler等人发现,相比较那些较少经历父母冲突的孩子,含有敌意的家庭冲突方式,如扇耳光、对孩子大声咆哮、损坏孩子的心爱之物,这些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并与那些外显和内在特征联系起来,出现在孩子的各个年龄阶段。另外的,一些家庭战争的焦点就是孩子本身,这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频繁的争吵,这些处于争吵焦点的孩子们往往表现出自我谴责、羞愧和害怕成为父母争吵的焦点。
一项婚姻调查研究显示,父母频繁的争吵会给孩子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通常母亲在频繁的争吵当中会逐渐对孩子失去耐性,不但很少给予孩子关怀而且拒绝孩子的要求,总是会使用一些使孩子感到压力和焦虑的词语。相比较那些婚姻幸福的母亲而言,这些负面的行为同样也会使孩子对社会产生负面情绪和对社会生活的恐惧。在频繁争吵中父亲往往更多地拒绝扮演抚养者的角色,和婚姻幸福的父亲相比较,离婚后与孩子的关系冷淡。










二、环境和父母自我调节因素
无论对于家庭或者个人而言,婚姻的结束和离婚的判决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Wallerstein(1983)认为离婚后孩子的判决问题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伴随着孩子的整个童年直到成年。持续严重的婚姻纠纷、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不但会降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质量,还会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Kurdek和Berg(1983)认为,在婚姻关系破裂之后,如果父母之间仍有良好的互动,对孩子就会有积极影响。他们还发现:(1)离异儿童常常受到“母亲大人”(一个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母亲大人”致力于帮助儿童减少压力、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母亲大人”带来的帮助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其固定的帮助模式在多次干预后作用就变得不明显了;(2)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朋辈支持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自尊、人际交往能力。
三、性别因素
过去的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离异的孩子更具有攻击性、冲动性和反社会行为,与那些正常家庭的孩子比起来事实确实如此。尽管很多早期研究说,离异家庭的男孩子会比女孩子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但有一些研究并不这么认为。最近一项研究选取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680个双亲家庭和618个单亲家庭)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并没有说明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好的行为问题。排除家庭结构这一因素,研究也并不支持女孩在单亲家庭中会比男孩子更多产生焦虑和绝望的情绪。Hetherington指出,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随着年龄、时间、抚养方式以及父母争吵类型和激烈程度而改变。










四、年龄因素
研究发现,父母离异的危害程度与孩子的年龄成负相关,也就是说,孩子年龄越小危害越大,相反孩子年龄越大危害越小。组织这项调查工作的研究者Hetherington认为离异对年龄小的孩子影响较大,Kurdek&Berg的报告论证了这一观点(Kurdek&Berg,1983),较大的孩子有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Guidubaldi研究发现,年龄较大的女孩调节能力较年龄小的女孩更强,而男孩子的情况恰好相反。Guidubaldi的观点得到了验证,研究对象为美国级的学生,父母离异的女孩与完整家庭的女孩无显著差异,而15年级的男孩与完整家庭的男孩相比差异显著。父母离异对成年青少年的影响最小,他们的恢复和适应能力较强,而且会自己寻求积极的缓解模式来应对父母离异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经过简单的咨询(如ACOD)他们便能逐渐适应(Bernstein,)。西方离异或再婚家庭儿童危机干预方法包括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干预、在学校环境中实施的干预和社区中的干预,其中在学校环境中实施的干预最为常见也最有效。研究也是围绕着这几种干预进行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干预前后儿童的行为表现、情绪转变和社会适应的情况。以后的研究内容可以扩展至儿童学习成绩、人际交往(同龄人交往与父母的交流情况)、自我管理和对新家庭的父亲或母亲适应情况的变化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宽危机干预研究的领域,应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
篇2: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摘要: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儿童成长并走向社会的基础和起点。留守家庭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通过对前人关于家庭结构、功能、气氛、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的回顾,笔者发现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在对学前儿童的研究、纵向研究及研究的实应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引导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因素;心理健康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留守儿童的概念主要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儿童。当前我国劳动人口的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因此留守儿童主要也分布于农村区域。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家庭来说,家中的孩子几乎是他们全部的希望和寄托。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的重点:杨国才等人在统计相关文献时发现,%。多数研究认为,与普通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方面,其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水平较高。但同时也有不同观点,认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上并无明显差异,或仅在认知、情绪的维度上存在差异。
篇3: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儿童成长并走向社会的起始点。布朗芬伦娜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不仅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平台,更是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具有关键影响的社会生态系统。家庭因素主要将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因素即家庭生活的外在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和工作单位、所在地、家庭结构等方面。内部因素则指家庭的心理环境,包括家庭功能、气氛和环境、教养方式等。











对父母外出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导致儿童的内、外在心理健康状况均发生恶化,且通过配对的实验处理组发现,若父母不外出,则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会有所改善。尽管父母不同的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其带来的不同监护类型却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留守儿童长期生活的家庭结构及由此形成的监护类型主要分为单亲看护、隔代看护、同辈或自我看护及叔辈看护几种。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显著。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较少感受到来自长辈的支持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监护类型,且主要表现在过敏和冲动倾向上;同辈监护的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常处于“无人求助”的状态,常体验到较强烈的学习焦虑;儿童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很大部分来源于母亲,因而母亲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孤独和恐怖感较少;隔代看护的儿童可能由于老人在教育时常采用恐吓等方式,存在明显的焦虑与恐怖感;叔辈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焦虑水平较低,但在过敏倾向上得分较高。与父母看护的普通儿童相比,隔代、母亲看护的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水平和孤独倾向较强。但王永娟等人的研究结论认为普通儿童的孤独感体验比留守儿童高,并由此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家庭中父母监护、关爱和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而并非完全是由于他们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所致的结论。











教养方式是指家长教育、抚养孩子的方法类型,是其理念、行为及对儿童情感表达的综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家庭系统中看护人的教养方式对各种监护类型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着影响,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不同看护方式的影响不同。通常情况下,父母亲的温暖理解对心理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而他们的拒绝则产生负向作用。具体而言,在隔代和父辈监护的儿童中,支持温暖的教养方式会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但在留守家庭中常见的隔代监护较多地采取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儿童产生较多不良人格品质和不良行为习惯。与溺爱型完全相对的严厉拒绝的方式对儿童的影响也为负性。父亲干涉在单亲监护中具有消极作用,而父亲惩罚、母亲偏爱对父辈和单亲监护的儿童具有积极作用。在同辈或自我看护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如其他留守类型的儿童那么显著,但母亲拒绝和父亲温暖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父母对儿童的关心程度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原因,而儿童与父母的亲密程度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程度约为对普通家庭儿童影响的两倍。过往研究常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三个方面对家庭功能进行描述。留守儿童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上的得分低于一般儿童。亲子相聚的间隔时间越长,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不周、监护不力,孩子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下降,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又可以共同反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且其中家庭亲密度的解释力更大。无论什么类型家庭中的留守儿童,其孤独感和社交焦虑都是相伴而生的。通过儿童的孤独感,能够预测其社交焦虑的存在,反之亦然。

现有研究比较一致地认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易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提高。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家庭的矛盾性明显高于常模,而高水平冲突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悲伤、愤怒、焦虑和害怕。父母亲外出后,家庭内部的教育和抚养环境发生了改变,儿童所获得的父母关爱减少、家庭气氛变得冷清,而冷清的家庭气氛可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水平负相关,对经济状况的自评为中等以下的儿童,其抑郁心理的检出率最高。大量研究发现留守家庭中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儿童的身心健康状态越好,恐怖感越轻,总焦虑水平越低。父亲的文化程度与儿童的学习和人际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倾向、身体症状以及总焦虑倾向得分之间呈负相关,而母亲的文化程度与身体症状、恐怖和总焦虑倾向的得分之间负向相关。
3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

目前对学龄前阶段的留守幼儿的研究较少,而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时机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亲子分离时儿童的年龄越小,语言及认知功能发展尚不完善,在未来的成长中,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受到的影响越大,出现问题的风险也更大。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因其亲子分离的状态而受到较大影响,但相关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和深入。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留守儿童已经不仅出现于经济落后地区,而研究区域仍主要集中在农村及边远地区,较少涉及城镇留守儿童。
,纵向研究较少










现有的研究方法多采用量表或问卷,访谈法和其他的方式较少,间接限制了研究对象及范围。如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及理解表达能力有限,在研究中就不能很充分地反映出留守后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此外,评估因果关系的唯一方法是进行事件前后的纵向研究,而现有的研究多为一次性或横断比较研究,甚少有长期纵向研究,难以准确反映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长期影响,以及其影响随时间推移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应用研究少
留守儿童正处于不断增长的心理健康问题风险之中,迫切需要更好的预防措施和更有效的管理战略。现有研究对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特征、现状、影响因素等的描述性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应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应更具实际应用性,或尝试考虑从其他角度加以研究,以期能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实际可操作的建议和贡献。
参考文献:
[1]薛静,[J].中国妇幼保健,.2:375-377.
[4]袁宋云,[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31-235.
[5][J].社会心理科学,.7:125-128.
[6]凌辉,张建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5:674-678.
[7]袁博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0:1564-1566.










[8]范兴华,:外向性与自尊的中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680-683+687.
[9]唐有财,——基于亲子分离具体化的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5:41-49.
篇4: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研究综述论文
摘 要:近年来,家庭农场在各地纷纷出现且发展较快,家庭农场在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民应对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起到显著作用。基于此,在界定家庭农场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并建立影响家庭农场发展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
关键词:家庭农场; 发展; 影响因素
的中央一号文件有3处提及家庭农场,明确了新增补贴向包括家庭农场在内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提出要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其中“家庭农场”概念提出引起各方前所未有的关注。
家庭农场的本质是与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匹配的农业规模化经营组织[1]。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对当时的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越来越激烈国际竞争,需要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来提高农业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2]。因此,对家庭农场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对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家庭农场的含义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