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语文诗歌景物形象鉴赏(整理9篇) 】是由【das】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语文诗歌景物形象鉴赏(整理9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语文诗歌景物形象鉴赏(整理9篇)
篇1:语文诗歌景物形象鉴赏
语文诗歌景物形象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2)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加以点评。(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阙题唐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分析这首诗在写景上的特点。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这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诗的前两联写景选取了哪两个角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其好处。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曲的最后三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用意?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①几度:这里指几年。②翻:反而。
第三联用了“孤灯”“寒雨”“湿竹”“暗烟”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诗中的“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柳?
(2)一般来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请从状物和哲理的角度分析本诗。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钱塘①逢康元龙②[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②康元龙:诗人的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第一、二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作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回答。
(2)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人在“马上相逢须尽醉”一句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1)这首小调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唐)贯休
①②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①除夜自石湖归苕十首(其七)姜夔
②③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姜夔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是江市。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5分)
(2)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说明。(6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①②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诗歌前六句表达了桐树怎样的特点?(4分)
(2)简要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5、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龚自珍
①②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③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化用宋朝晏殊的《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化用《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葡萄韩愈
①②③④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①支离:指葡萄藤不规则的攀绕状态。②倒复扶:将垂下来的藤条重新扶上架子。③马乳:马的奶头,这里比喻成熟的葡萄。④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这首诗塑造的葡萄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诗歌鉴赏专题之景物、事物形象练习
1、(1)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景象。抒写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欣赏之情,写出了作者从容、闲适的心境。
(2)尾联以设问收束。以“一声鸡”表明白云生处有人家;回应作者“山行”见闻。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
2、(1)在阴云低垂,野草青青的背景下,岸边不时有一树盛开的鲜花,明丽的色彩打破了沉闷的气氛,令人眼前豁然一亮。
(2)孤舟古庙,冷寂凄迷;风雨满川,江潮汹涌,画面动静对比鲜明。诗人静中观动,看风雨吹,潮水起伏,表现出诗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或“表现出诗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境”。)
3、(1)诗人通过白云春光,落花流水,髙柳清辉这些意象,营造了清丽幽美、高雅闲适的意境,抒发了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2)诗人在景物描写上主要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白云遮断山道是远景,春光摇曳的青溪是近景,落英随水而至,馥郁的花香具由远而近,柴扉敞、书堂高柳深荫则非近处难见如此明晰。诗人在移步而变化的美景中寄寓心中的喜悦。
4、解析曲的最后三句描写了大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景物,都是秋天典型的意象。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深浓的秋意。作者因收到万里之外的家信,正做着回家的梦,但大雁的啼鸣、芭蕉叶上的雨声惊醒了美梦,于是倍感思家的愁情和归家无期的惆怅。
答案诗中选取啼雁、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烘托出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
5、答案孤灯、寒雨、浮烟、湿竹,生动恰切地营造出凄迷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因伤别而悲凉惨淡的心情。
6、答案(1)诗中的“柳”是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形象。第二句在动态上描写,第三句在心态上描写——柳想用飞絮蒙住天地日月,把整个世界都变成它的。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柳来隐喻某一类人。
(2)状物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早春时节,杂乱的柳枝上刚吐新芽,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枝条张狂,柳絮狂飘乱舞,铺天盖地。哲理上:在状物拟人的基础上,第四句冷静地指出天地间的大势,转换之间,借物喻理。“不知”一词表面是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实际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7、(1)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8、(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
篇2: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
周道宝
形象、意象、意境是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通俗实用说,以主、客观特点可以区别形象和意象这两个概念,以单一或多个(数量)可以区别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也就是说,形象是指客观的景、物、人;当客观形象一旦写入诗中,蕴藉了诗人主观的情感,那么,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了意象或意境;形象和意象或意境(“意”就是主观方面的东西)的区别主要看有无主观的感情色彩,因为写入诗中的景物或人必然打上诗人情感的烙印,所以,严格地说,诗中形象应称为“意象”或“意境”。那么,意象和意境怎么区别呢?简言之,意象是指单一的突出的包含感情的形象,意境是指几个包含感情的形象组合而成的情境氛围。传统而模糊地说,我们仍称诗中的意象为形象。
景物形象,广义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景物形象和咏物诗中被人格化了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是浸润了诗人情感的形象,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因此,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就要从诗中所写景物或事物的自然属性(特点)入手,体味其表现的社会属性。简言之,一要借助景物意象,品味意境;二要把握诗中描写的画面,并分析描摹图景的方法技巧(包括远、近,声、色,动、静,明、暗等),领会写景状物的方法(比喻、比拟、衬托、对比、夸张、通感、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声(音)色(色彩)结合、白描等);三要领会概括其作用。
表述景物形象的特点
景物形象特点应分为为单个的景物特点和多个景物构成的意境特点。单个景物形象特点的答题模式:(1)这首诗塑造(或刻画)了            景物形象;(2)诗中          皆说明这一景物形象特点;(3)诗人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抒发         情感。多个景物形象构成的意境的答题模式:(1)勾画描绘景物的重点词语或诗句。(2)描述画面。对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可先总说:本诗的描写对象(主要指什么季节的景象),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然后连接成句,另外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3)概括特点。就是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明净绚丽、雄浑壮阔等;(4)揭示情感。即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主要包含两方面:乐情:愉悦、欢快、赞美、仰慕、豪迈、闲适、恬淡等;哀情:沉痛、悲愤、哀伤、惜别、依恋、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等。)
注意点:答题要具体,不能大而空、多而滥,针对性要强。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问题:试分析诗中小松形象。
答:这首诗塑造了不被统治者发现、重视但具有强大生命力终成栋梁之材的小松形象。诗中“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 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小松已长成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因为,它已成栋梁之材。诗人借塑造小松形象,贬斥了统治不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现象,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然后回答问题。
日 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