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医药膳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药膳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医药膳基本概念
中医药膳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不一样药品与食物进行合理组方配伍,采取传统和当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含有独特色、香、味、形、效,且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特殊膳食。
它既能果腹及满足人们对美味食品追求,同时又能发挥保持人体健康、调整生理功效、增强机体素质、预防疾病发生、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主要作用。
药膳与食疗最早混称为食养、食治、食疗,没有严格区分。从当代概念上说,药膳与食疗有一定差异:药膳是指包含有传统中药成份、含有保健防病作用特殊膳食,从膳食内容和形式阐述膳食特征,表示膳食形态概念;食疗是指膳食产生治疗功效,即以膳食作为伎俩进行治疗,从膳食效能作用阐述这种疗法属性,表示膳食功效概念。药膳发挥防病治病作用,即是食疗。
食疗不一定是药膳,但药膳必定具备食疗功效。
中医药膳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1页
药膳基本理论概貌
《黄帝内经》论证了五脏与五味相关。
《素问·五脏生成》:“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难过);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伤肺);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伤肝);多食酸,则肉胝(即皮厚而皱缩)而唇揭(伤脾);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伤肾);此五味之所伤也”(五行相胜路径损伤五脏)。因为五味各有所走,当对五味有所偏嗜时,就会出现阴阳偏性,所以,五味用之不妥,必伤正气,先伤某味所入之脏,后伤以五行相生相克其它脏器及五脏联络五体、五官中对应部位。
《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马莳曰:“此言五脏之味有五禁,皆五行之相克者也。”因五脏已病,故不宜以其相克之味更令其虚。《素问·宣明五气篇》又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此强调“无令多食”,而非完全禁忌。张志聪曰:“五味所以养五脏之气者也,病则气虚,故无令多食,盖少则补,多则反伤其气。”故临床用药,需先辨五脏阴阳气血盛衰来调配五味。
中医药膳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2页
中医药膳特点
中医药膳主要由两大类原料组成,即中药与食料。中药与食料按一定理论与标准有机组合,产生食养、食治作用,既是食物,又不一样于普通食物。其悠远历史,独具特色标准与方法,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做出贡献,都成为药膳主要特点。
药膳配伍,一直遵照中医学辨证论治、辩证组方理论标准与方法,在辩证基础上配伍组方。一直重视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脉偏胜偏衰,用药膳以补偏救弊,使其到达平衡协调目标。
药膳有别于单纯药品疗法,创造了以饮食为主治疗疾病新路径,防止了人们对药品治疗担心心理,于日常餐饮中即可取得疗效。这种双效作用在理论上依靠就是辩证施膳。
药膳既能够是药治后补充,同时更是慢性病症,或体弱之人,或机体阴阳气血偏颇时适宜调理方法,它不以急功近利为务,而以持久、日常调理取得康复、强壮。
中医药膳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3页
中医药膳分类 依据功效分类
1、解表类
2、清热类
3、泻下类
4、温里祛寒类
5、祛风散邪类
6、利水渗湿类
7、化痰止咳类
8、消食解酒类
中医药膳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4页
9、理气类
10、理血类
11、安神类
12、平肝潜阳类
13、固涩类
14、补益类
15、养生保健类
中医药膳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5页
依据形态分类
1、菜肴类
2、粥食类
3、糖点类
4、饮料类
5、其它类,如葛粉、藕粉、怀山药泥、桃杞鸡卷、芝麻核桃糊、虫草鸭子罐头等。
中医药膳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6页
中医药膳学治法理论
1、汗法
2、下法
3、温法
4、清法
5、消法
6、补法
7、理气法
8、理血法
9、祛湿法
中医药膳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7页
药膳配方(解表类) 生姜粥
【组成】
粳米50g,生姜5片,连须葱数竞,米醋适量。
【制法使用方法】
1、将生姜洗净,捣烂;葱洗净备用。
2、将生姜与粳米同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
3、粥将熟时加入葱、醋(少许),稍煮即成。
4、趁热服食,覆被取遍身微微汗出。
中医药膳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8页
【功效】
解表散寒,温胃止呕。
【应用】
风寒表证。适合用于外感风寒之邪引发头痛身痛、无汗呕逆等病症。本品食用方便,老幼咸宜,是治疗风型感冒初起之良方。临床治疗轻微感冒。
胃寒呕吐、肺寒咳嗽之风寒表证亦可应用。
【使用注意】
本品为辛温之剂,素有阴虚内热及热盛之证者忌用;外感风热表证忌用。
中医药膳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9页
五神汤
【组成】
荆芥、苏叶各10g,茶叶6g,生姜10g,红糖30g
【制法使用方法】
1、红糖加水适量,烧沸,使红糖溶解。
2、荆芥、苏叶、茶叶、生姜用另锅加水,文火煎沸。
3、倒入红糖溶解搅匀即成。
4、趁热饮。
中医药膳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