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高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是由【毛毛雨】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高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 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教学难点:
鉴赏 “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意象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
多媒体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共同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文章思路。
二、师生配合诵读全诗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诵读梦境
三、置身诗境,鉴赏梦境
1、介绍鉴赏方法
2、分层次鉴赏梦境
3、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4、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四、分析梦醒时分感受
1、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提问: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五、梦后感慨
1、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2、提问:“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师:诗人追求人格独立性自主性,我的地盘我做主,反对封建专制社会对人性的一种羁绊和束缚,不依附于任何权贵门第权威的基础上,来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个性。这也是以李白为代表盛唐知识分子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
六、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
七、结束全文
结束语:已到不惑之年的李白积极入仕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打击后,他的道家思想引领了自己,准备舍下官位、告别过去、告别朋友,选择踏寻名山,寻仙访道去了。他生活在幻想也是理想中,是活在对自己人生理想执着和自信中,从不放弃,永不止步,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李白、永恒的李白、浪漫的李白、痛苦的李白、可爱的李白、真实的李白
板书: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景仰向往 对比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兴奋、轻松愉快
登山奇景 壮美奇绝 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迷惘、惊悚
神仙洞府 绚烂辉煌 极度兴奋、愉快
梦境消失 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 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
教学总结:
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自主赏析文章。诗文较长,生难字词较多。早自习预习时,首先让学生通读了全文,接下来对生难字词进行了正音辨识,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时的情感变化,指导学生朗读。通过一个早自习的预习,全班学生基本能够熟练朗读全文,达到了预期的预习目的。
本课要讲的内容很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取舍内容,抓住一些关键点来讲。在授课中基本实现了预期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此简单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1)在授课途中我没有按照传统的导入——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这个模式,而是在介绍完作者以后直接解题,把背景介绍放在了最后一个问题——有关“诗眼”的讨论之前,便于学生真正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主题,这一点我感觉遵循了内容为主题服务这一点。
(2)作为诗歌教学,朗读是很必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自由朗读——学生单个朗读——集体朗读——单个朗读——集体朗读的环节,做到了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3)在赏析诗歌之前我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理清思路,让学生明白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做到心中有底。
(4)在赏析时主要以几个问题贯穿,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两次比较大型的分组讨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合作探究原则,在此期间老师只是起到了一个领队的作用,活动主体是学生,做到了还课堂给学生这一点。
总之,这一节课,我自己觉得还是比较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当然作为一名执教一年半的青年教师,在这次课上也体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特反思如下,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1) 粉笔字不是很好,位置摆放不是很恰当。
(2) 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语言比较枯燥单一。
(3) 刚开始的紧张,导致少部分语言表达不精练。
高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
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高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同学们,看这幅对联写的是谁?(李白)对于诗人李白,我们并不陌生,他傲岸不屈、渴望受到重用。前几天,我们刚刚读了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里面有两句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在这里用“梦”类比,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借“梦”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从题目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
明确:内容:梦游天姥